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针灸治疗癌性疼痛临床研究进展

时间:2022-04-04 10:20:31  浏览次数:

【摘要】 目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其死亡率仍排在各种疾病死亡率中的第一位。而且,发现时已经是晚期癌症患者的越来越多。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最痛苦、最主要的症状之一,也是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针灸作为中医治疗癌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各地都有所研究。结论:针灸治疗癌痛作用显著,其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镇痛效果均较好,且有提高免疫力、减少镇痛药物副反应等作用,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癌痛;针灸治疗;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130-02

1 针灸治疗癌痛的机理

1.1 癌痛机理的中医理论阐释:

肿瘤是由于正气亏虚加之外邪入侵机体,病邪交争于体内或结聚于某一经络脏腑而成,导致气机的升一降出入出现紊乱,最终“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血运不畅,痹阻经脉,闭塞凝聚而结块作痛。因邪实而致的疼痛,称为之“实痛”,其病机概括为“不通则痛”;肿瘤日久,邪气客居深入,损耗正气,气血虚弱,无以荣养经络、脏腑,亦可出现疼痛[1]。《内经》:“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称之为“虚痛”,其病机概括为“不荣则痛”。

1.2 癌痛机理的现代研究:

近代致痛学说认为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能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而致痛。当组织炎症或器官损伤,受损部位能释放具有致痛性能的化学物,刺激传入神经末梢,产生痛觉。有害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释放降低痛阈值物质如前列腺素、钾离子、5-羟色胺、缓激肤、组胺等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疼痛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从外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传入神经纤维进入脊髓背角,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与接受神经元接合,继之通过脊丘束纤维进一步将疼痛信息传到丘脑,最后再传到大脑感觉皮层边缘系统,使患者感受到疼痛[2]。

1.3 针灸镇痛机理:

针灸镇痛是通过机体内部机制实现的一种生理性镇痛,但目前对其认识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而言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针灸能激活脊髓后角胶样物质内神经元,抑制疼痛传导,提高痛阈。二是针灸启动了中枢下行抑制,内啡肽增加,三是针灸产生损伤性电流,阻断痛感传导,同时改变植物神经兴奋性,使疼痛局限。四是针灸使痛阈上升,还由于丘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增高。五是针灸能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及淋巴代谢,排除致痛物质,达到镇痛目的。

2 针灸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

陈仲杰等[3]以痛为腧将66例晚期癌症且伴有疼痛的患者,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和药物组,结果显示针刺组和药物组均可有效控制癌痛,针刺组(94.1%)>药物组(87.50/0)。高晓玲[4]应用针刺配合三阶段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30例,总有效率为93.33%。章梅[5]对90例具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的癌症病人分别进行了针刺镇痛、中药内服外敷镇痛、WHO三阶梯止痛法和针药结合治疗,结果表明,针刺组和中药组镇痛效果优于西药组,针药结合组与优于西药组且有统计学差异。

3 针灸对癌痛的镇痛效果相关因素分析

3.1 穴位的选择:

中医认为痛是由于多种疾病造成的阴阳失调、脏腑经脉气血阻滞,痹阻不通则痛。针灸能行气血,起到通的作用,改善致痛的病理条件,起到致痛的目的。目前,最常用的为自定主穴结合辨病取穴或随证加减;其次为局部取穴,如阿是穴、天应穴等;再次为循经取穴,一般选取疼痛部位所属经脉上的一些常用穴、经验效穴。在相关穴位的应用频率上,背俞穴的应用频率最高,其次为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结果显示,穴位选择不同,疗效也不尽相同。

3.2 刺激强度:

一般认为刺激量越大,针感越强,效果越好,尤其对于实证癌痛。有报道[6]采用“气至病所”经气感传法即要求剧烈的痛麻感重复多次到达疼痛部位,治疗口腔脸面部晚期癌痛,取得满意效果,与常规针刺治疗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赵勇[7]研究也提示,单纯针刺对晚期癌痛存在镇痛不全的缺点,而且要强刺激;即时止痛效果好,长时止痛效果不佳,需反复刺激,有时一日数次才能达到较理想的镇痛效果。

3.3 留针时间和疗程的长短:

由于癌痛机理十分复杂,针刺后对经气的激发以及经气调整、正邪抗争直至恢复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刺激量和作用时间。一般认为在患者可以承受的限度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相关实验研究表明[8],电针2周能明显提高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痛阈,而2次电针作用不明显。电针“足三里”、“阳陵泉”有显著地减轻慢性痛累积的效应。王氏[9]的研究也证实,6次电针之后镇痛作用可持续一段时间,3天1次镇痛效果最优,显示出明显的累加效应。

4 小结

近年来研究表明,针灸止痛作用迅速,疗效可靠,且无依赖性、成瘾性及戒断性。但从疗效上分析,单纯应用针刺对于晚期癌痛有镇痛不全的缺点,而且须强刺激,即时止痛效果好,长时止痛效果不佳,须反复针刺,有时需一日数次,这些都会给患者带来治疗上的痛苦。针药合用的疗效明显好于单纯针刺或单纯药物治疗。穴位注射镇痛药或麻醉药的止痛效果较肯定,起效时间短,止痛时效长。

5 结论

对于癌痛的治疗,目前多以西药如强痛定、杜冷丁、吗啡等为主,疗效虽可,但副作用明显。长期使用麻醉止痛药,会造成困倦、便秘、恶心、呕吐,甚至头晕、意识模糊、呼吸减弱等副作用,部分患者甚至成瘾。非麻醉止痛药副作用较少,但亦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出血、肝肾损害等情况。因此,寻找疗效肯定而副作用少的缓解癌痛的方法,应是中医学的研究方向。

现代研究认为,针刺穴位激活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结构,尤其是脊髓后角和丘脑内侧核,通过增加脑脊液或脑内啡肽、强啡肽与阿片样物质大量分泌,与疼痛致敏神经元的阿片受体相结合,以降低该神经对损伤刺激的兴奋性,调整脊髓上行传导疼痛途径的活动,抑制束旁核下行抑制脊髓背角兴奋内在的镇痛系统,从而发挥镇痛作用。故针刺治疗癌性疼痛具有一定特点,针刺控制癌痛既无西药的依赖性、成瘾性,也无戒断性,具有止痛迅速、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副作用少等特点,无需特殊的设备和场所,可反复多次选择,明显减轻患者死亡前一段时间的疼痛之苦,提高生活质量。在针刺无效时,再使用止痛药,可减少患者对止痛药的依赖和用量。

参考文献

[1] 周岱翰.中医肿瘤学[M].第1版.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万德森.临床肿瘤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80-158

推荐访问: 研究进展 针灸 临床 疼痛 治疗
[针灸治疗癌性疼痛临床研究进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