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巧设生活化案例情景,提升思品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时间:2022-03-02 00:01:25  浏览次数:

摘 要:思品与社会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倡应将思品与社会课情景化,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文章提倡通过课堂教学情景化,用润物细无声的手法,使该科教学内容能够真正达到全面提升学生道德水平,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知识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情景教学 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如果课堂教学没有了生活的意韵,那么对于置身其中的学生来说就失去了意义。思品与社会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这种理念已在教育界形成了一种共识。在成长中让孩子一步步学会做人的规范和美德,当然也离不开他们的现实生活,可以这么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德育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因此,我们必须俯下身子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充分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要,让生活走进德育,让思品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

思品与社会课堂教学要扎根于孩子的生活,要更具实效性,就要通过思品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情境设计正是思品与社会课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情境教学以它那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润物无声的教学艺术被广泛应用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思品与社会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决定了思品与社会课要在生活情境中学。因此,在思品与社会课堂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课程改革和人的发展,均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即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本领、运用生活进行教学,同时还应还课堂教学的本来面貌——创造生活的课堂。

一、思品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情景创设的特点

1.连环式生活化情景创设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思品与社会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连环式生活化情景创设便给了学生一种学习的基本载体,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理、分析和运用相关的材料来解决特定的问题,并从这一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因此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恰恰就是过程的本身。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专门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看到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或材料视频。但我是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的,在材料与问题的有机结合中,落实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而且知识不是那么抽象难理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将一堂堂知识点很多的课,用连环式的生活化情景将其有机的串联,然后一步步讨论一步步深入,最终落实一系列的知识目标,提升学生的情感。比如用智慧保护自己,我就创设了与学生目前生活贴近的约见网友的情景,然后随故事情景发展围绕课本知识进行活动探究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应对被人跟踪、如何报警、怎样拨打110……都很自然地联系在了一堂课的情景中。

2.生活化场景大量运用

思品与社会学科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更重要的是学习内容从课堂可以自然延伸到社会,社会现实中的生活化剧情也可以引入到课堂中一来。而且部分问题课堂上不易解决,可以放到课后,最终在学习结果上,学生的体验和收获各不相同。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所用的情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特定的某一场景:比如在上自尊、自强、自立时,在探讨心灵美的过程中,就将情景的地点创设在公交车上,而且所选取的材料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见到的情况。

二、思品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情景创设的几点要求

1.课前准备生活化

在思品与社会的教学中,老师要注重指导学生从多渠道多方面获取信息,在获取的过程中,达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师本身,要尽量注重平时的积累,并且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途径:比如报纸、网络、电视等等收集资料,经整理后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比如讲到珍惜学习机会时,就选择了绍兴晚报上一张民工子弟渴望读书的照片,用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去触动学生的心灵。

2.教学内容情景化生活化

注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教学,将思品与社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充分利用学生差异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逐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从而促进其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对于滨州来说,城市发展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学习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学内容“生活化”必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沟通起来,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 。我们在教学中更应把握好。

3.情景活动设计生活化

思品与社会新课标就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儿童品德的形成,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使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被儿童接受。

三、思品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情景创设的作用

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充分肯定了学校效果与学习兴趣是成正比的,所以在日常的思品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结合新教材,新课标,新理论,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情境,把学生引入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兴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思品与社会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能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1.活化教学内容

思品与社会教学的内容,一般是以一个故事为载体,引发出一个道德主题。这些道德故事大部分虽源于现实生活,但有时仍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有的道德形象让学生有望尘莫及之感。因此,我们依据学生良好道德习得的规律和教学实际,对部分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将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作为最鲜活的教育资源,注重以“我”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我们注意通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等形式,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努力活化教学内容。

除此之外,我们注意将课文中一些人物和行为,转化为能为学生所接受的生活故事,并从特定的情境和事件出发,把抽象的概括变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使他们从具体、生动的人物和事件中吸取营养和力量,不断提升道德认识水平。

2.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思品与社会教学内容不应囿于教材提供的内容,而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教科书内容为点,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生活题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比如,在上远离诱惑这一课时,我所选所设的情景材料就比较多样化,并且有机地运用了心理学上的一些情景测试。

活动一:帮他出主意(根据课本中提供的资料学生活动)

第一步:用主人翁叙述或小品表演的方式呈现教材的活动情景。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出主意、想办法。

第三步:在全班交流本组方法的实施过程和预期的结果。

活动二:测测自我控制的水平的活动

3.真情体验

在学习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生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其突出的表现是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传统的思品教学往往忽视了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割裂认知与情感、态度的联结,课堂教学只有认知而无情感体验,学生完整的生命表现和心理结构被人为肢解,因而教育教学效果甚微。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强化真情体验,就是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真正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源之文本,超越文本。生活化情景创设的教学过程从形式和内容上改变了原来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状况,从心理和手段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使学生乐于探究,体验感悟;思品与社会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总之,思品与社会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品与社会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只有如此,才能使思品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推荐访问: 实效性 生活化 情景 提升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