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

时间:2022-03-02 00:01:35  浏览次数:

摘 要: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改的创新要求,将教学模式逐渐生活化,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且在新课程教学中也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该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而且在解决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时候,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知识又可以被作为一件知识工具。

关键词:小学生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生活化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优化教学内容

将实际生活导入新课程教学模式中来,在课堂上给学生不一样的听课感受,从而实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设置教学切入点的时候可以将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作为主要侧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引入实际生活的案例,能够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得到增强,而且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新鲜感。教师可以将生活逐渐的引入到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中来,能够使自身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的教学秩序不断的优化,并且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目标,不仅使教材知识更为具体,学生在课堂上也更容易掌握教材内容,从而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目的得到了突出。

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中“美丽的校园”,让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成长和学校的紧密关系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校园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校园的美丽和校园生活的乐趣。在新课程生活化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选取一些有关校园的音乐为学生播放,例如童年、同桌的你,在音乐播放的同时教师采取一些教学方式和小学生进行互动,可以提问“同学们喜欢自己的教学生活么?”然后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打出“我们的美丽校园”让学生自由讨论入校以来的校园生活经历、自己的梦想、曾经在校园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学生与学生之间增进了交流增进了情感,同时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也得到了很好的结合,通过校园生活突出了教材美丽校园的主要教学核心,不仅活跃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氛围,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极易被调动。

二、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参与兴趣

教师的教学活动质量与自身的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教师有必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将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使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更加生活化,学生更容易接受,在课堂中小学生即能掌握教材知识又能锻炼在生活中的能力,而且经过长期的课堂训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实践操作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响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交与学生手中,而且结合班级整体学生的差异情况,使师生关系不断的优化,将传统师生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与家庭”一课中,教学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和父母长辈之间的关系,切身的懂得自己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激发学生对父母与长辈的感恩之情并利用一些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激,并且让学生能够懂得尽自己的能力去关爱家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送水工、大考当前等小品,在观看视频后教师为学生讲述我们父母的辛苦和望子成龙的心情,让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父母通过辛苦劳动所得的,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力所能及的去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在学生能够明白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个小卡片,将自己对家人想说的话在卡片上写出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想为父母做的事情,比如说摘菜、扫地浇花等等,并教导学生要持之以恒。

三、创设个情境生活化、拓宽学生视野

在生活化教学情景中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很容易被引发,使小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生活中的一些情境,从而达到拓展学生视野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思维,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形式更具趣味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不易选择过于复杂的实践操作,这样一些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轻松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上来,而且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一部分时间作为学生的自我展示,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并鼓励小学生积极的参与,最后教师在生活化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注意符合生活实际。

四、拓展问题生活化、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在整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拓展部分,我们在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提出问题的内容也有必要结合生活实际,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小学生制造一个创新思维的拓展平台,教师在课堂中巧妙的运用疑问教学手段,能够使小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而且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去设置课堂问题,并且使课堂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不仅确保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且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质疑和释疑,从而增强了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的生活技能。

五、布置作业生活化、摆脱形式主義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教师为学生设置的课后作业都比较单一,学生也都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业,并不能够达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真正意义,在新课改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中的作业素材,顺应教育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摆脱形式主义布置作业的方式,为学生布置的作业要更趋近于生活化,从文明社会、交通设施、家庭生活等多个角度为学生选取生活化的作业素材,从小培养学生的各项社会意识,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增长生活技能。

结语

教师在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将自身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生活化,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助于学生将教材内容充分的实践于生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邓桂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140+143.

[2]罗丽珍.“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4):14-16.

[3]薛清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设计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6):34-35.

[4]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09):231.

推荐访问: 辨析 课堂教学 品德 生活化 小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