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朱鹮鸣叫声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04 09:38:02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朱鹮鸣叫声的作用意义以及朱鹮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得出朱鹮鸣声与其行为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结论,这一结论为后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方向,并为研究朱鹮鸣叫声的特征以及分类识别等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朱鹮;鸣叫声

0.引言

在对鸟类的研究中,鸟类的鸣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和人类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声音。鸟类的鸣叫声明显与其某一行为有关,所以,了解鸣声与行为的关系以及不同鸣声的生物学意义是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鸟类鸣叫声音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朱鹮作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但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朱鹮的数量急剧减少,各个地方都趋近于灭绝。它的鸣叫声是种群个体间相互通讯的语言,反映了朱鹮种群间识别、求偶、取食、报警等活动行为,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学信息。

近年来,虽然大批学者都致力于研究朱鹮,但是对于朱鹮鸣声的研究却是相对较少的,研究也相对比较粗浅。就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对朱鹮鸣叫声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明确朱鹮的行为,了解它们的活动,这对于朱鹮种类的繁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进一步保护朱鹮具有重大意义。

1.国内外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

日本明治时代以前,对朱鹮的研究主要是西方学者占绝对有事,主要是关于朱鹮的分类、学名订正等。早在1826年,Siebold就已经报道过关于朱鹮形态和生活习性的论文。直到1873年西方学者都还在致力于研究朱鹮的营巢繁殖和产卵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朱鹮种类尚多,黑田长礼、内田、柳原要二、山阶等日本学者对朱鹮的营巢地点、巢材、窝卵数、卵色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朱鹮的二色性,报道了朱鹮的分布和居留情况以及栖息环境、鸣叫、繁殖和食性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朱鹮数量急剧下降,学者们意识到了朱鹮灭绝的危险性,将研究工作着眼于分布数量动态调查、栖息地监测、保护措施和灭亡原因的探讨上。[1]

1.2国内研究

自从1981年刘荫增在陕西省洋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之后,我国采取了就地保护为主,同时开展易地保护的拯救计划,并将朱鹮作为我国I级重点保护动物。之后,学者们对朱鹮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朱鹮的种群动态与分布、栖息地选择、食性、繁殖生态、育雏和幼鸟发育、羽色和换羽、卵壳超微结构、染色体及核型分析、环志、种群生态、种群生存力分析、栖息地评估、无线电遥测、活动区和活动性、遗传、饲养繁殖、疾病防治与救护、组织解剖、病理、寄生虫和保护对策等。

史东仇和曹永汉总结了1981-1995年间的朱鹮研究工作,主要对朱鹮的研究史、生长发育情况与行为、繁殖习性和卵壳结构与成分做了分析。[3-6]

王中裕、王钢等用11年的时间采用鸟类环志的方法研究了野生朱鹮的存活和死亡状况,并对其繁殖地、繁殖情况及年龄组的存活数量等进行分析,得出增加种群数量的关键是保护幼鸟的结论。[7-8]

2003年,丁长青等用标记识别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朱鹮繁殖期的活动性、活动区和栖息地进行了分析发现,朱鹮在越冬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觅食距离存在差异,但在同一时期不同个体间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朱鹮的科学保护奠定了基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9]同年,路宝忠、庆保平等研究了笼养朱鹮自然孵化育雏的情况,结论表明人工环境下笼养朱鹮可以正常产卵、孵化、育雏[10],随后2004年,他们对6对成年健康朱鹮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11]

2007年郭敏、吴晓民等才对朱鹮繁殖期和不同生长发育期的鸣声进行了特征分析[13,14],同年李亚微等人用小波分析对朱鹮鸣声进行信号预处理的研究[12],将朱鹮的研究从生态学、遗传学、种群结构等等方面的研究发展到了结合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朱鹮鸣声的研究,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朱鹮的研究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是在对朱鹮生态学、遗传学、种群结构等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基于朱鹮鸣叫声进行研究。而直到2007年有部分学者对朱鹮繁殖期和不同生长发育期的鸣声进行的特征分析,也仅仅是分析,未能进行后续研究,研究也不够深刻。

所以,在后期的研究工作中可以会延续之前的研究,着手从信号分析、模式识别等现代科学技术方面出发,基于朱鹮鸣声做进一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可针对朱鹮不同行为鸣声的特征分析和随后的鸣声识别,以便可以通过朱鹮不同时期不同的鸣声判断朱鹮的行为,了解它们的活动,从而进一步保护朱鹮。

【参考文献】

[1]白雅.珍稀鸟类朱鹮鸣声特征与行为关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4.

[2]张智,丁长青.中国朱鹮就地保护与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8,26(14):48-53.

[3]史东仇,于晓平,常秀云等.朱鹮的繁殖习性[J].动物学研究,1989,10(4):327-332.

[4]史东仇,于晓平,许树华等.朱鹮的研究史略[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21(增刊):1-14.

[5]史东仇,于晓平,路宝忠等.朱鹮雏鸟的生长发育与行为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21(增刊):15-24.

[6]史东仇,于晓平,曹永汉等.朱鹮卵壳超微结构和成分的对比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21(增刊):31-36.

[7]王中裕,王钢,路宝忠等.环志朱鹮生命表及繁殖情况的分析研究[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1):65-68.

[8]王中裕,翟天庆.洋县野生朱鹮的繁殖[J].生态学杂志,2001,20(2):12-15.

[9]刘东平,丁长青,楚国忠.朱鹮繁殖期的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J].动物学报,49(6):755-763.

[10]路宝忠,庆保平,席咏梅等.朱鹮人工种群自然繁育研究技术报告[J].陕西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3,31(专辑):160-163.

[11]黄治学,任建设,潘广林等.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自然繁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2):91-94.

[12]李亚微,郭敏,任建设等.基于小波分析的朱鹮声信号预处理研究[J].数字信号处理,2007,31(10):68-70.

[13]郭敏,吴晓民,任建设等.朱鹮不同生长发育期鸣声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5):724-728.

[14]郭敏,吴晓民,任建设等.笼养朱鹮繁殖期的鸣声特征[J].动物学报,2007,53(5):819-825.

推荐访问: 研究进展 鸣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