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品德与社会学科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研究

时间:2022-03-02 00:01:30  浏览次数: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致力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设立之初就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题。

一、研制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背景与意义

1.国际趋势: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走向深入,对学业标准的研究日趋规范

当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如何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与探索,其中,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领域在近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革,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正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

1994年,美国社会科协会研制的《卓越的期望:社会科课程标准》,强调整体课程设计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社会科课程设计的基本框架;对学生知识、过程和态度方面的能力表现提出期望,为课程决策者提供指导;为教师提供课堂活动案例,指导他们设计教学,帮助学生达到能力表现期望。[1]英国虽然实行分科课程,但在1991年公布的历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学生应获得的知识、理解和技能,并提出每个关键阶段应该具有的知识、理解和技能,以不同水平的方式描述具体要求与内容。

与此同时,国际上也成立了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进行探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数学和科学成就比较研究(TIMSS)和美国教育进展评价(NAEP)。尽管这些大规模评价项目只与一些学科直接相关,但其中体现的理念、结构与特点都带给我们许多借鉴和启示:指向学生的发展;注重评价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关注评价方式的系统性、现实性、开放性、生活性;多样化的评价技术运用其中。

2.学科需求:课程标准的高度概括无法满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评价要求

2009年,北京市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使用情况调研结果表明,广大教师对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的理念、性质、目标高度认同,但是课程标准对引导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实际操作还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意见认为,“评价理念很好,但如何操作和实施没有明确说明”“建议标准能对各年级应该达到的内容标准予以说明”“希望在内容上有更细致、明确的标准,说明学生应该掌握和达到的程度”“建议增加相应的教学案例,便于指导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可见,学业标准的开发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理解与应用,在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中架起一座桥梁,实现理念与行为的对接。为此,本标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获,具备扎实的学力基础为目的,旨在进一步深化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二、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内容的研制

在前期文献研究和日常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确定了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整体方案。其中,核心概念的界定、框架的研制、内容标准及学业成就水平描述在标准研制中非常重要,决定了整体方案的科学性、严谨性,而这些内容将会影响后期评价方式的选择、样题的编制及教学案例的实施。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学业标准是指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对学生在不同学段所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学习结果)进行描述,明确指出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学业标准包括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内容标准就是明确规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成就标准就是要清楚地表明学生在达成内容标准时应具有的水平和程度。

2.框架的制定

北京市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学业标准框架包括内容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三个部分。内容领域与课程标准所划分的六大内容领域保持一致;能力领域则通过三个层次对学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划分;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则主要从整个课程的角度提出学生在此领域的要求,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有渗透,但并没有具体到每一条进行表述(见表1)。

3.内容标准的研制

在内容标准的研制过程中,我们既依据课程标准,又对课程标准进行了细化与拓展。与课程标准相比,其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的条目进行了整合,梳理了学习主题,便于更好地理解内容。

(2)对每一个内容标准进行了细化,用行为动词来描述同一内容的不同要求。

(3)对每一个内容标准的细目进行合格、良好、优秀不同学业水平层次的划分。

(4)对每一个内容标准提出相应的评价方式,更有针对性。

4.学业成就水平的描述

品德与社会学业成就水平的描述是依据课程标准,明确学生在合格、良好、优秀不同水平层次上能够知道什么和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补充。以“行为动词”加“具体内容”的表述方式描述学科学业成就水平,既有总体描述,同时也对不同内容领域、维度进行详细的表述(见表5)。

处于合格水平的五年级学生在“我的健康成长”内容领域,能够初步了解和认识自我,初步学习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具有提高自我意识、交往意识及能力等。在“我的家庭生活”内容领域,能够初步学习与家人沟通、在他人引导下能参与家庭事务、形成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能够初步提高自理能力,初步懂得日常家庭生活中的规范,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的学校”内容领域,能够初步认识和适应学校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学校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参与集体生活需要遵循的平等、民主等原则。在“我们的社区”内容领域,能够通过(社区)家乡的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一个社会成员在生活必需掌握的常识、基本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初步提高一些社会生活技能,尝试认识和了解本地区,产生热爱本地区和家乡的情感。在“我们的祖国”内容领域,能够简单了解一些祖国的基本概况,初步知道一些我国的历史常识,初步了解解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能够认同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形成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我们共同的世界”内容领域,能够初步了解世界的一些基本概况和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懂得我们与世界的联系。

学生学业标准的研制必须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实际情况。因此,此次学业标准的研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按照按不同等级水平(合格、良好、优秀)具体描述每个年级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标准的研制要详细、显性,具有可操作性。

三、对品德与社会学业评价方式的探索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提倡多样化、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因此,除纸笔测验外,日常教学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表现性评定,如建立学生档案袋方式、评价学生作品、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观察评价等。现以学生作品评价为例,说明我们的初步探索。

作品分析与说明:这是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学看平面图》后完成的作品。从这张作品可以看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的两个关键要素:方向和图例,并能够达到学业标准的要求“3.1.2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或局域平面图”。通过学生作品分析,教师了解了学生对所学内容——平面图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有助于后续教学的调控与指导。

作品分析与说明:这是学生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日新月异北京城》后完成的作品。从作品可以看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思维导图这种学习工具的基本要求,并能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将北京的变化分成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并由此展开一家三代人的变化,从而体现北京的变化与发展。思维导图虽然简单,却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评价方式。

作品分析与说明:这是学生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农业工具的演变》后完成的作品。从作品可以看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小报制作的基本要求,并能利用小报梳理所学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过程,提高学科能力。

在标准试用阶段,我们还尝试利用标准进行实际教学设计与指导。教师利用标准来评价、反思教学,借此也是对标准本身的检验与评判,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研究使我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学业标准等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利于加强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落实,使得课程标准、学业标准、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评的一体化;初步探索了小学综合性学科如何进行学业标准的研制及实践中评价方式的实施,有利于推进教学评价的改革;进一步指导了一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深感标准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等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标准是否会阻碍教师主动性、创造性教学的发挥,都是我们进一步实验所要重点关注的。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社会科协会研制.美国国家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M].高峡,杨莉娟,宋时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

[2]赵亚夫.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推荐访问: 品德 学业 学科 评价 标准
[品德与社会学科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