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时间:2022-03-02 00:01:35  浏览次数:

【摘要】《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较强的课程,它的教学成功与否与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学习掌握和深化道德认识。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情感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65-01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认识一样,都表现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强调一种态度的体验。积极、适当的情感有利于促进认知活动的健康发展,提高学习的情趣,从而引发学习主体积极的、自觉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悟,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而且可以推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优化,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和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要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和渗透情感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一、丰富人文内涵,提高自身教学修养

一个优秀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内涵。教师在情感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良好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不仅能够彰显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也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是学生最为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能够积极的关爱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就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共筑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充满活力与强大凝聚力的学生环境。同时,品德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育人方法,学习教学技术,从书本学,从网络学,从他们认识学,从教学实践中学……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从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主动搜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遵守师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对教育工作的不断体验和感悟,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师形成一种理性的认识,由此来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并将之发展为自身笃定的信念。通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人生,体验高尚的道德生活与丰富的人生,并通过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其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二、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渴望拥有一个有趣的课堂,拥有能够自由地表达喜怒哀乐的一方天地,以他们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趣味方式接受知识、贴近自然、步入社会,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是学生体会生活、获得知识最为直接的学习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讲授新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参观、访问、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印证和运用所学知识。也可以模拟社会实际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中运用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运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技能,最后达到情感的体验、价值的形成和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

例如:《父母的疼爱》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教学设计或预设,达到学生正确情感、态度的生成。第一,欣赏。就是刺激儿童的听觉和视觉,教师可以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将学生带入教学主题情境,通过听觉感受,体会父母的疼爱,激发对父母的情感和人间大爱。第二,现场教学。让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在上课期间,对学生家长现场采访,让他们分享自己跟孩子之间的感人事例,这时的父母不再是平时的“训道者”,而是情感的倾诉者。这种方式更能够直接地使学生体会父母、感恩父母,更容易是学生走进父母的内心,倾听父母内心的宣泄,所以也极其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亲身感知。这是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活动方式。课前,教师组织“护蛋行动”,课后,教师让学生设计的爱心方案,都应该属于此范畴。为了达到很好的生成,是预设和生成的高效统一,必须是生成在有效的预设下进行,因此,对教学设计应进行多方考虑,准备充分,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多向交互、及时反馈、适时点拨,把握全局。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比喻联想积极导引,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化解僵局,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悟得真理和情感体验。

三、预设教学情境,促成师生的情感共鸣

就心理学而言,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抽象同情心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激发他们的情感、兴趣,需要加以积极地引导和关护。情感的激发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因此,品德课堂教学需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诸如善良、同情、悲伤、快乐和互助等情感,将这些重要的、基础性的社会情感汇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情感的美丽,也就是形成一种“情感文明”。如果《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们形成情感文明的话,就等于让他们有了多种生活体验。因为有了文明的情感,学生也就在心中直接形成了一种精神标榜,就有了更多的价值支撑点,这样,即使在单独的环境中,他们也能够做出关于道德方面的正确抉择。达到教师角色的转化,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带路人,为学生学习而创设他们易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和生命绽放的无限空间。能够让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的鲜活而动人事例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达到“情感”和“情境”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最终达到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四、联系现实生活,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教育的作用就是从不同方面促进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不是凭空架构、制造出来的。教师应该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中,建立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生活实际,采用儿童的喜闻乐见的、活泼有趣的方式,帮助儿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排除他们心中的顾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时,以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坚实依托,利用蕴藏于少年儿童自己生活中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少年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品德教育教育活动的依据,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而又意义的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性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民族主义精神教育渗透其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少年儿童的生活,使品德教育变得具体。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主课程的主要资源,以满足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为目的,帮助小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陈月蓉(1976.5-),女,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漳州市东铺头中心小学,校长助理。

推荐访问: 浅析 品德 渗透 课教学 措施
[浅析《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