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探讨《好人难寻》中社会对人性的影响

时间:2022-03-02 00:01:38  浏览次数:

摘 要: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一部揭示社会病态和人性扭曲的作品。小说中老祖母是病态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主人公“格格不入”者便是生存在病态社会下导致人性扭曲的牺牲品。社会对人性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人性的扭曲与社会的病态分不开。本文通过分析人性扭曲和病态社会之间的关系,促使人们从另一角解读《好人难寻》这部作品。

关键词:人性 社会 老祖母 “格格不入”者

引言:

美国作家奥康纳的小说《好人难寻》(Goodman Is Hard To Find)她的代表作,故事内容生动,语言简朴,文笔清新严谨,含义丰富深刻。讲述的是老祖母一家六口前往弗罗里达洲度假,但不幸在途中遇到逃犯“格格不入”者,并被其残忍杀害,从而喜事变悲剧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奥康纳运用哥特式小说的描写手法加入一些幽默讽刺的元素描绘了病态的社会以及扭曲的人性。有人认为作品的“荒诞”主题,畸人的形象,充分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严重异化现象,揭示了西方社会道德与文明的荒谬和虚假,也反映出奥康纳写作的初衷,但她始终以寻找灵魂救赎的途径为创作的最终目的。(朱丽,2011:55)。本文主要通过“社会促使人性发生转变”这一主题来分析所揭露的深刻含义,剖析当时社会的病态特征和成为这种病态社会牺牲品的扭曲了的人性。

一、人性的本质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但是,人性并非本善良,圣经上说“人生来就带有罪”,这是“原罪”。“原罪”是由人类始祖亚当带来的,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这是潜伏在人本质里的罪恶,这种罪恶埋藏在人性的深处。但是人性的偏颇既有先天素质的,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方能形成。(张湖,2006:83)

二、社会的影响

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对人的思想形态会发生质的影响,人性是人类个性及整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人类能为了私欲的满足铤而走险,甚至不惜生命。而社会对人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人与社会的接触。另外,社会的意识形态,规章制度以及不公现象也会影响到人性的发展。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处理不好,会失去平衡。社会的专制以及不公平会过分压抑人性,过分放纵人的私念和欲望,必然会给群体性的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危害社会的秩序,最终危害人类的利益以及财产安全。社会环境时刻都影响着人性的发展。

三、老祖母---病态社会的缩影

作品中的老祖母喋喋不休,养尊处优,是典型的至高无上的“老佛爷”。她事事都以自己的意愿实现为最终目的而不愿顾及旁人的感受。因为她的坚持以及误导使家人不幸送命。在家里她掌控着大小事务,打扮得犹如贵妇人,即使是出门“老太太头戴一顶草编的海军蓝水手帽,帽檐上插着一束白紫罗兰,身穿一袭印有小白点的海军蓝连衣裙,带有花边的白色蝉翼纱,布做的紫罗兰”,她这一打扮出门是担心“万一发生车祸,她死在公路上,所有人都能一眼认出她是一位有品位的太太”。老祖母的担心正是作者对老祖母的讽刺,对当时社会追求虚荣地位的一种讽刺。老祖母一路上都沉迷于讲述埃德加·阿特金斯·提加顿先生追求她的风流往事,老祖母说“她到不介意嫁给提加顿先生,谁让他是位绅士”,还强调“提加顿先生死时手上有一大笔钱”,老祖母并非真正喜欢提加顿先生,而是因为他有一大笔钱,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崇拜金钱,追求名利、人们自私自利的社会现实。

老祖母是一个基督教徒,对于一个基督教徒来说,老祖母虽然表明看来善良、仁慈、宽容以及虔诚,但只是用来掩饰她粗俗不堪,骄傲自大的一件外衣。老祖母还非常陶醉于种族的优越感,当她“目睹间棚屋前站着一个没有裤子穿的黑人小孩”时,她说“这不就是一幅画嘛?”她还说“乡下的黑人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有的他们不一定有。”老祖母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看似的仁慈反而彰显了她粗俗、冷血的一面。她冷血、附庸风雅、毫无感情。

作者采用冷酷没有感情色彩的手法描述老祖母,把一个骄傲自大的老太太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幽默的讽刺效果更激发人们对老祖母的愤怒之情以及鄙视。从老祖母的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社会上社会地位不平等,人们自私自利毫无同情心以及种族的不平等,白人歧视黑人的社会状况。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但是在这种发达的背后,却是充满了自私,毫无同情心,病态的心灵以及人性的丧失,暴力和犯罪,种族歧视充斥着这个表面繁华的国度。人们的价值观缺失,缺乏精神支柱。因此,出现了许多像老祖母一样的人。老祖母是病态社会的一个缩影,看似公正,实则自私,看似善良,实则冷血。

四、“格格不入”者---人性扭曲之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格格不入”者在文中是个作恶多端的杀人犯。但是他并不是生来就作恶多端杀人不眨眼的人,他曾说他是个好人,但是他不也否认自己是个坏人,却不承认自己是世界上最坏的人,即使他手上沾满了血腥,他从心里觉得他不至于坏到骨子里,他认为他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出于他的本能,而是为势所迫。对于生活 “他样样都要弄清楚”但是却被他父亲骂为“狗杂种”。“格格不入”者的父亲对他的谩骂是社会的一种悲哀,也代表了一种社会形态,残忍的社会打压了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扭曲了一个人的精神层面。对“格格不入”者来说这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提前表现。

“格格不入”者读过福音,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几乎什么活都干过,当过兵,陆军、海军都当过,国内国外都待过”,不难看出“格格不入”者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人生去实践生活的本质。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社会会对人性的起异化作用。

人性异化既非偏颇也非畸形。异化者在此之前完全是常态的人。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使自己的人性慢慢地或者也可以是急速地发生改变而且是质的改变。异化了人性的人,可以出现离奇古怪的思想,荒谬残酷的行为,甚至自杀杀人。(张湖,2006:85)

对“格格不入”来说,人性的异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首先体现在生活对他的不公,其次体现在社会、法律对他的不公。他说“有时难免做点儿错事,”但是他却不清楚到底犯了什么事情,法庭宣判他犯了杀父罪,而他明明知道他父亲是死于流感。说明社会的病态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法律的存在只是一种摆设,它让好人受到了宣判,送进了监狱,它只是有钱人的工具而已。受到“巨大打击”后的“格格不入”者的思想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他不再相信上帝,不再相信生活,在他看来“犯罪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既可以这么干,也可以那么干,杀死一个人或者从他车上卸下一个轮胎都一样”时,他的人性开始偏离常规轨道。他认为是“耶稣把一切都不再平衡,犯罪与刑罚不再平等了”。社会的不公平状况,让人们的信仰出现了缺失,人们不再相信宗教的力量会带给他们救赎。

不公平的社会带给他困惑和不满。既然生活戏弄了他,那么他就开始疯狂地不顾一切地报复生活,最终社会成为他报复发泄的对象,既伤害了别人也导致他信仰的破灭和灵魂的堕落。信仰,是理念上的追求,而且无止境,信仰有深有浅,深者对自身的掌控性也强,浅者的掌控性就弱。(张湖,2006:81)“格格不入”者就属于后者。他的信仰机制就会破灭,人性就开始扭曲发展。他是社会病态的受害者,是社会不公的牺牲品。但是他却无力反抗这一切。“格格不入”者得思维反映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所面临的困惑和危机。(洪增流,徐海云2005:64)“格格不入”者的转变与社会的影响息息相关,资本主义社会过分追求利益而抛弃道德致使了他人格上的分裂。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标榜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为人民而设,但是,这所谓的公平公正只是有钱人的游戏,对于“格格不入”者来说,法律形同虚设。“格格不入”者没有犯罪,没有杀人,但是却被法律判有罪,让真正的罪犯逃之夭夭,说明法律存在很大的漏洞。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格格不入”者的思想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进而产生人性的扭曲,灵魂的堕落。信仰的破灭源于对社会的指控。

结束语:

小说《好人难寻》体现了作者奥康纳对病态社会造成人们人性扭曲的控诉。老祖母在小说里扮演着病态社会的缩影这样的角色,她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病态社会的象征。她的虔诚,善良和仁慈都是宗教披在这种病态社会下的一件外衣,外表光鲜亮丽,而实则内里变态扭曲。人性代表着人的一种本质,失去人性的个体必定是恐怖的,因为泯灭了的良知控制着人类的行为,做出一些离奇古怪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杀人,冷血。文中的“格格不入”者就是这样一个在病态社会下生存的人,不可避免他成为了这样一种社会形态的牺牲品。也正是通过他的这种转变才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这种社会的可怕一面。作家奥康纳利用哥特式小说的风格写作,恐怖却不可怕,幽默却又讽刺。对于凸显主题意义具有诙谐反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洪增流,徐海云.《好人难寻》—一种结构主义的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64

[2] 张湖.解读人性[M].黑龙江出版社,2006:81

[3] 张湖.解读人性[M].黑龙江出版社,2006:83

[4] 张湖.解读人性[M].黑龙江出版社,2006:85

[5] 朱丽.解读《好人难寻》中的异化现象[J].小说纵横,2011:55

作者简介:易裕喜(1987-),女,汉族,广西梧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0级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推荐访问: 难寻 好人 人性 探讨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