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20 09:42:29  浏览次数: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何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突破口。而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课程体系脱节、课程设置缺失与重复等问题。要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可以从课程政策与相关制度制定、组织机构与体系共建、模块化设置课程等方面着手。最后以数学课程为例阐述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 衔接 数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研究》(B-b/2013/03/023)。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22-02

中高职衔接是当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既不是如何推进局部办学实体之间的衔接,也不仅仅是如何使高职教育体现出相对于中职教育的高等性,而是如何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一重要战略目标。[1]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采用课程论的思维模式,从对具体课程内容的分析出发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明确定位及衔接。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诉求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有探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著作出版和研究论文见诸学术报刊,中高职课程衔接多作为中高职衔接的内容来探讨,但关于课程衔接的独立系统研究较少。《高等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陶国擎,2000)[2]《中澳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osie Misko,刘育锋,欧阳河,Oanh Phan ,2003)[3]《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耿金岭,2008)[4]这三本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的早期著作,其中也包含了课程衔接部分。随着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中高职协调发展意见》)(教职成[2011]9号)的出台,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中高职协调发展意见》在总结了以往我国教育与职业教育关于中高职建设关系内容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意见,这些意见突破了狭义的课程衔接的思想,从广义的课程内涵出发,提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意见。并提出了一系列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比较完整的指导意见。此外,《中高职协调发展意见》在《2010-2020教育纲要》关于“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思想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五大对接体系,即“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系统的依据。[5]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诉求。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实境遇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存在行政管理体系脱节问题。在1996年,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由高教司归口管理,中等职业教育由职教司归口管理,但这仅限于部一级,到了省教委及其管理部门又变得十分不明确,目前,地市职院一般实行的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这个提法比较笼统,没有完全明确省、市、院校三方面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中、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行政部门和行业管理,由于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相互独立,相互脱节,高职院校之间,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互不了解,互不交往,因此,容易形成各自为战、互相分离、沟通不畅、融洽不够的矛盾。此外,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存在脱节问题。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是传统的学年制教学制度模式。这是一种以年级和班级为管理对象进行授课和组织教学管理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同一教学计划,同一教学进程,同一教学管理,同一考核标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遍推广的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改变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学制、统一的管理以及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培养方案的个性化。这些问题是导致中高职课程不衔接的主要原因。

以江苏为例,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形成多种衔接形式:重点中专校与高校衔接的3+2、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注册入学,到2012年实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其中,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优势在于学制的连贯,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衔接。学校通过科学安排、循序渐进,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五年一贯制的不足在于办学主体是中专校,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与高职院校相比稍逊一筹。其它的衔接形式中,真正内涵式的衔接———课程衔接体现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同类专业课程脱节,教学内容交叉重复、浪费了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中高职学校都过于注重对学生面向第一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养成,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三是由于缺乏课程的顶层设计,同类专业下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界定模糊,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宽窄界定随意性过大。

中高职课程存在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在文化基础课方面,中高职文化基础课存在内容缺失的现象。以数学课程为例,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目标脱节。虽然教育部在2000年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但由于“普高热”的冲击,近年来,中等职技学校生源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源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课时不低于180课时,必修时数为286节,但是根据调查,在部分中职学校,存在对数学学科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数学教学时数安排太少。如中职数学中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与统计初步教学课时,一般只有8-10节课,由于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中职生基础较差,在教学课时偏少的情况下,他们中大多数未学好,而这些知识在高职《经济数学》课程中是必备的基础知识;在高职数学选修1中要用到的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普遍不上;普通高中已把极限和导数列为高考内容,中职数学不上极限和导数,但目前普通高中毕业生(简称普高生)与中职生进入高职后,使用的是同一本高职数学教材,且以普高生为基准来制定数学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课程管理是涉及课程政策、课程运行、课程评价等的系统性过程。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需要宏观上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中观上课程实施与研发组织机构、微观上课程实施运行的有效整合。[6]

(1)课程政策与相关制度完善

首先制订中高职教育的主要专业标准目录为了使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国家应该建立中高职主要专业的专业标准目录,为课程研发组织与个人及教材审定组织提供参考依据。标准目录的导向、框定与规制作用,可以有效防止中高职课程重复、各自为阵等不良现象,有效整合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其次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企业、行业、研究机构人员及一线教师共同编写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

(2)组织机构与体系共建

建立多元参与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组织机构,形成课程开发模式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必须打破传统开发模式,积极调动和整合教育行政部门、研究组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组织机构。首先,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委员会,规划、统筹和协调中高职课程开发工作,特别是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其次,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与开发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再次,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相关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的审定。最后,按行业或大类专业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研发小组,进行课程方案和相关产品的开发[7]。

(3)模块化设置与开发

中高职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为避免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脱节现象,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采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设置模式。模块化是根据中职、高职等不同培养目标和不同级别的要求,将分层化的职业能力课程,按照不同级别,由教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而组建成相应的模块。不同层级的能力转换为课程,从职业特定能力纵向延伸向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横向拓展,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中职和高职的教育过程。中高职课程结构设置基本类似,都设置有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任意选修课三大类。由此进行中高职衔接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化和系统化的设计。

四、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数学课程为例[8]

(1)总体上注重课程的职业性

目前,中职课程还有一定的应试教育色彩,特别是有些地方的“升学班”基本是跟着地区”对口升学“考试大纲和辅导材料,搞应试教育。这与“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是不一致的。随着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整体设计整合后,“中职数学新大纲”应该就是对口升学的考纲,其基本考点应该是数学课程应知应会内容,无需进行技巧与应试的培训,基点应该是水平测试的模式。目前,高职数学教材中,存在许多脱离不了研究型教材的模式,强调理论,强调推导与证明,跳不出理论性课程体系。在职业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处理好数学理论知识与数学知识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淡化理论,突出应用。数学作为基础课,不需要过于追求理论上的严密性证明,应主要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对于定理、结论的推理论证不必要的可以不讲,把结论的内涵结合图形、实例让学生了解清楚即可。对于大部分内容,应该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

(2)课程结构上要循序渐进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中职数学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要适当加强数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高职数学要增加通俗性和趣味性,这样在中高职数学教材编写结构上要循序渐进,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但是,无论是中职数学教材,还是高职数学教材,通俗、实用应该是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3)做好配套课程资源的建设

各类数学课程都要有数学实验,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高级对软件的使用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中职数学课程中要包括Excel的简单应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的使用、几何画板的应用、函数图像的绘制与编辑等;高职数学课程中要包括Excel的高级数学应用、数学软件(Matlab、Mathematic、Maple等)的应用等。因此,职业教育的数学教材应该是以“教材+教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的模式呈现。要完善教学课件库,通过网络建立交流平台,方便教师间的交流和学生的助学需求。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与教材建设,是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整体设计、统筹安排、突出职业性创建新的职教数学课程体系,是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也是我们期待和努力的方向。它的建立对完成职教培养目标,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促进我国中高职协调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中高职衔接既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个极难抓住其本质的问题。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内容要在同一专业范围内实现课程内容的区分与相关,而其核心目标指向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9]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与行动必须改变过去所习惯的“局部试点”方式,要整体地进行规划,以发挥出体系效应。

参考文献:

[1][9]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教育,2012,(5).

[2]陶国擎.高等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青岛出版社,2000.

[3]Josie Misko,刘育锋,欧阳河,蒋莉,Oanh Phan.中澳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5]教育研究编辑部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教育,2013,(2).

[6]黄彬,焦小英,林世俊.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7]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及理性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6,(9).

[8]薛春玲.浅谈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体系的衔接与教材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9).

作者简介:

陈业勤(1971年4月-),男,江苏淮阴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推荐访问: 衔接 高职 策略 课程 研究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与策略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