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22-03-13 08:26:48  浏览次数:

【摘 要】目的:阐述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观察患者的检出率,以及疾病治疗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CUP患者35例作为样本,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方法诊断,确诊后,应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给予放化疗。结果:34例患者疾病检出率97.06%、治疗有效率为88.24%、1年生存率41.18%、无进展生存期(1.10±0.12)年。结论:采用18F-FDG PET/CT全身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原发灶不明肿瘤进行诊断,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检出率,预防误诊及漏诊。确诊后,及时给予放射治疗,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患者生存率仍有待提升。

【关键词】原发灶不明肿瘤;18F-FDG PET/CT全身性影像学技术;放射治疗

前言:

原发灶不明肿瘤(CUP)指已经病理证实为转移性肿瘤,但无法发现原发部位的肿瘤。该类型肿瘤,具有侵袭性强的特点,转移方式难以预测,患者死亡率高。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CUP的发病率占所有肿瘤的2.3~5.0%。发病后,早期确诊并给予治疗,是延长患者寿命的主要途径。为改善预后,本文于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CUP患者中,随机选取34例作为样本,阐述了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观察了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CUP患者34例作为样本,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女=20/14,年龄(43.25±10.54)岁,所有患者均已经病理诊断确诊为CUP,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方法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此外,临床同样应将18F-FDG PET/CT全身性影像学诊断技术应用到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方法如下:(1)准备18F-FDG PET/CT诊断仪,18F-FDG为显像剂。(2)放化纯>95%、放射性浓度>370GBq/L。(3)诊断前,患者需禁食4~6h,伴有高血糖者,应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降血糖,待血糖值达到4.5~11mmol/L时,方可给予诊断。(4)平静状态下,以5.5~6.6MBq/kg的剂量,给予18F-FDG显像剂注射,患者饮水200~00ml。(5)嘱患者于安静、避光环境下静卧60min,排尿,给予PET/CT诊断。(6)自颅顶至大腿中上段给予低剂量螺旋CT扫描,电压120kV、电流110mA,转速0.7s/周,速度29.46mm/s,矩阵512×512。(7)给予PET放射扫描,矩阵256×256,床位6~7个,采集时间1.5~3.0min。

1.2.2 治疗方法

确诊后,应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给予放化疗。例如:原发灶不明肿瘤中的颈部转移癌治疗方法如下:(1)针对转移灶位于单侧且较大者,应于根治术前给予放疗,放射剂量50Gy/5周,隔2周后手术。(2)应根据肿瘤所处的位置,对照射野进行设计。如肿瘤位于下颈部及锁骨上,肿瘤放射剂量应为60~70Gy/6~7周,中间挡铅2~3cm,于双侧下颈及锁骨上区联合野照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4例患者的疾病检出率

2.2 34例患者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3.1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18F-FDG PET/CT全身性影像学检查。PSA与AFP,均为常规的抗体,可借助上述抗体,对疾病进行诊断[1]。针对已发现伴有腺癌以及骨转移的男性患者,将血清PSA应用到疾病诊断的参考指标中,对误诊及漏诊率的降低,具有积极意义。临床用于诊断原发灶不明肿瘤的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技术、CT技术、MRI技术、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技术(PET/CT)等。为预防误诊及漏诊,本院以PET/CT全身性影像学检查技术为基础,以18F-FDG作为显像剂,对疾病进行了诊断。结果显示,34例患者疾病检出率97.06%。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18F-FDG PET/CT全身性影像学检查在诊断原发灶不明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3.2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治疗

原发灶不明肿瘤患者,死亡率较高。发病后并确诊后,早期给予放化疗,是延长患者寿命的关键。本院将放射治疗应用到了患者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原发灶不明肿瘤患者,虽可自放射治疗中获益,但效果欠佳。临床研究发现,机体肿瘤的数目、免疫力等因素,均可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预后较差的原发灶不明腫瘤患者,肿瘤来源基本已确定。目前已知的放化疗方案,效果均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医疗卫生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表明,Vemurafenib为一种BRAF V600E突变药物,在治疗BRAF突变黑色素瘤中,应用效果显著,但用于治疗BRAF基因突变的大肠癌则无效。该研究结果表明,将靶向治疗药物应用到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中,可能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与其他肿瘤相比,原发灶不明肿瘤,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未来,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疾病治疗问题的研究,尝试将下一代测序技术应用到分子靶点的发现以及新药的研发过程中,为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以及患者寿命的延长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未来,需考虑将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应用到疾病的治疗中,使疾病治疗有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为患者寿命的延长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金晶,王振光,杨光杰.~(18)F-FDG 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瘤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10):1638-1642.

[2]冯琨,窦圣金,朱国培.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放射治疗:选择性黏膜腔照射是否临床获益?[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16(03):248 -252.

作者简介:

杨文福(1972-),男,山西省朔州市人,民族:汉,职称:副主任医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腺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等。

推荐访问: 肿瘤 不明 诊断 治疗 原发灶
[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