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立止血与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

时间:2022-05-07 17:55:02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探讨立止血与泮托拉唑联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立止血与泮托拉唑治疗3d;对照组30例用氨甲苯酸与雷尼替丁治疗3d。结果:治疗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d后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7.5%和97.5%,对照组为26.67%和7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立止血联合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显著的疗效,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立止血;泮托拉唑;上消化道出血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708-0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出血原因较多,而以消化性溃疡最多见,其次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等。上消化道大出血可威胁患者的生命,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减少病死率和住院时间。笔者应用立止血联合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70例,年龄18~70岁;近1~3d做胃镜示上消化道出血或既往有上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黑便;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史,出现呕血和(或)黑便。需排除下消化道出血,严重的心、肺、肾功能不全者,且2周内未用过质子泵抑制剂。以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全部留置胃管,除常规补液、输血、抗炎治疗外,治疗组用立止血1KU静脉注射,2次/d,泮托拉唑40mg静脉注射,2次/d,疗程3d;对照组用氨甲苯酸0.6g静脉注射,1次/d,雷尼替丁0.15g,2次/d,疗程3d。所有病例用药3d内每天记录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观察尿量、大便性状、颜色,大便量及次数,大便潜血结果。

1.3 疗效判断标准

完全有效:胃管无血液抽出,无呕血及解黑便,生命征平稳,大便潜血阴性和(或)胃镜下出血停止。有效:胃管无血液抽出,呕血、黑便次数较前明显减少,生命征平稳,和(或)胃镜下少量出血。无效:胃管内可抽出血液,仍呕血及解黑便,与治疗前一样或次数、量较治疗前增多,大便潜血阳性,和(或)胃镜下有活动性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1例无效,继续用药,第6天出血停止,对照组9例无效,经改用立止血及泮托拉唑治疗,均于6d内出血停止(见表2)。

3 讨论

立止血是一种有类凝血酶和类凝血酶样作用物质的止血药,可直接作用于内外源凝血系统。静脉注射1~2KU后,在出血部位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发挥凝血酶样作用和凝血激酶样作用,迅速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产生止血效果。而在正常的血管内无血小板聚集作用,不会发生血管内凝血,其作用不受胃酶的多少和胃酸pH等理化因素影响,作用可靠,起效快,未见任何副作用,立止血对各种原因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本组资料表明其对抢救上消化道出血显示出强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止血药。泮托拉唑为新近研制和开发的质子泵抑制剂,它作用于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H+-K+-ATP酶,使其不可逆地失去活性,导致壁细胞内的H+不能转到胃腔中而抑制胃酸分泌。另外临床及动物实验结果均表明它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内皮素起作用。而体液及血小板诱导的止血作用只有在pH>6.0时才发挥作用,而pH<5.0时新形成的凝块迅速被消化,pH<3.0时血小板凝集效应丧失,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pH值对控制上消化道出血有重要意义。泮托拉唑与H2受体拮抗剂相比抑酸作用更强,疗效更迅速而持久,泮托拉唑治疗机制为胃酸分泌明显减少,胃内pH值接近中性,有助于血小板聚集,使已凝固的血块不溶解,且它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与立止血合用止血效果更显著。本组资料显示联合用药可显著改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呕血、解黑便等症状。立止血与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显效率77.5%,总有效率97.5%,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率26.67%,总有效率70%。故立止血联合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起互补作用,疗效显著,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为目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责任编辑 高莉丽 王慧瑾]

推荐访问: 消化道 出血 治疗 研究 立止血
[立止血与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