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急救措施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4-28 11:20:03  浏览次数:

【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急救措施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09.03-2011.03月间经临床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0 例,男108例,女72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6岁,平均51.4 岁;对照组180例,男106例,女74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5岁,平均50.8岁。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三个疗程(30天)后,取得痊愈率为65.56%,总有效率为96.11%,显著高于对照组(痊愈率为46.11%,总有效率为78.89%),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救措施;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 2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032- 02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的特点。近年来观察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极易演变成心肌梗死,和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心源性猝死并称急性冠脉综合征,因此其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1]。西药中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及抗凝治疗等,大大降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演变为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但西药的耐药性、繁多的禁忌证及毒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西药的应用。本研究采用中药益心通脉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及禁忌证,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9.03-2011.03月间经临床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0 例,男108例,女72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76岁,平均51.4 岁;对照组180例,男106例,女74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5岁,平均50.8岁。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心悸或心绞痛部位情况以及相关情况比较

经处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临床分型[2] 气虚型:即气短,乏力,心悸、虚汗,胸闷;血瘀型:由于瘀血日久新血不生,同时血脉不畅,重要器官难以得 养所以出现相症状,即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舌质青紫;血虚型:此型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具有血虚的证候。观察组与对照组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辨证分型情况比较

经处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统计学处理,参数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1、 P<0.05为显著标准。显效、有效为总有效率。

2 治疗方法

2.1 两组西医治疗 首先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先进行一般西医治疗:对胸痛频繁或加重心肌缺血的因素.如焦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等进行一般治疗;再含硝酸甘油,1次含l片;或口服硝酸异山梨酯,lOmg/次,3~4/d;阿替洛尔1次12.5~25mg.2/d;再加阿司匹林160~325mg/次,3/d;静脉滴注5000u肝素,然后以1000u/h维持静滴注,静脉肝素治疗2~5d为宜,后可改为皮下肝素7500u,1/12h.再治疗l~2d。

2.2 观察组中医治疗 观察组除应用上述西药外再加中药益心通脉汤(处方组成如下:人参6g,麦冬9g,三棱9g,水蛭6g,红花3g,莪术6g,当归9g,川芎9g,半夏9 g,陈皮9g,栝蒌9g,白术9g)用煎药机水煎,每袋150mg,每次1袋,早晚2次分服。每十天一个疗程,共用三个疗程,观察30天。

2.3 急救措施

2.3.1 急救处理 松解衣带,卧位休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能已发生散在或小块内膜下心肌梗死,有的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急性心梗,且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而猝死,对此类病人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另外睡眠充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起到关键作用。中流量吸氧吸氧浓度为30%~50%(氧浓度=21+4×氧流量),较大流量病人不适,较小达不到提高动脉氧分压的要求。氧疗可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重要器官的氧需求。

对症治疗做心电图:发作时有明显改变,常见ST段压低0.1mV(1mm),T波低平、双向、倒置或呈冠状T波出现暂时性的心肌缺血。评估病人是否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确诊者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解痉、扩冠等药物治疗,如安定、罂粟碱肌内注射;硝酸甘油或单硝酸异山梨酯类药物缓慢静滴。动态生命体征监护。应用抗凝剂,如低分子肝素钙或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抗血小板聚集药:阿斯匹林100~300mg口服。

2.3.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病情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为预防UAP进展,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掌握病情变化的早期征象,及时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及心电图的变化,了解心肌缺氧的情况,如S-T的演变是否纠正,相关导联的S-T进行性升高,特别是T波倒置,并出现Q波,则有可能发展成心肌梗死;血压下降,氧饱和度下降等则是提示心功能受损的客观指标,此时应及时通知医生。观察患者自觉症状,如是否突然心慌、憋气、咳嗽、气促、心前区疼痛加重等,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低下,反应迟钝,加之不能正确反映病情和要求,容易掩盖病情。另外应注意患者在情绪突然变化、水电解质失调,输液过多过快等诱因下可突然加重病情。观察心绞痛发作部位、次数及持续时间。UAP患者心肌酶多在正常范围,而心肌梗死的心肌酶明显升高。

2.3.3用药观察 使用硝酸甘油的护理使用后出现颜面潮红、头痛、心悸等症状,是因为药物造成头面部血管扩张引起。为防止用药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可嘱病人用药后卧床休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防止意外发生,一般8~10mg/min。输液过程中嘱病人在床上解大小便,避免体位突然改变而出现血压下降、头晕、冷汗、心悸等症状。输液前及输液期间,应定时测血压。应用抗凝药物的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的出血情况,对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监测,如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时间延长等,及时通知医生。另外肝素可以抑制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导致高钾血症,尤其对伴有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进行血钾监测,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纳差、心率缓慢等高血钾的征象。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1] 痊愈:症状消失,心电图明显好转,心功能正常。显效:症状明显改善,仍有部分症状,心电图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明显,但未正常。有效:症状好转,心电图改善,心功能改善。无效或恶化: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心电图无变化或心功能无好转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统计表[n(%)]

由表3可知:观察组治疗三个疗程(30天),取得痊愈率为65.56%,总有效率为96.11%,显著高于对照组(痊愈率为46.11%,总有效率为78.89%),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4 讨论

在临床常规治疗中的中医分型至关重要[3]。病人多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气虚型,即气短乏力,心悸、虚汗,胸闷。二是血瘀型,由于瘀血日久新血不生同时,血脉不畅,重要器官难以得养所以出现相症状,即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舌质青紫。三是血虚型,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即大病后身体失养所致。总之均有不同程度的气、血、瘀相关证候。多数学者注重重症期的治疗或预防。但常忽视了的综合处理。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后,由于病情多较严重,加之病人情绪变化大,精神负担重,进食少,营养不全面,以及机体内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机体内气机不畅,脾胃不和、运化失调新血不生,血为气之母,血虚则又加重气虚,气虚则各器官功能下降,导致诸器官功能衰弱,故肺纳气差,脾运化差,肾气化差心主血脉,则亦弱,故此表现为全身器官的功能障碍,因病位在心,心悸或心绞痛血脉不畅,本身失养,功能即弱。因心主神志,故心悸、失眠、多梦以及多数病人出现胃肠功能失调,而大便干结,是诱发心悸或心绞痛复发及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因而在本方中注意应用具有安神及润肠通便的中药。此方以益心通脉汤为主,进行临证加减,根据不同证型给予相应调整。我们在选方中,注意把握三大原则,即:破血逐瘀、补气健脾、安神通便。这三者有机的结合,不能强调或独自强化一种方药。此方把握原则至关重要。由于病情差异较大,偏气虚或偏血虚型的不同,我们把益心通脉汤根据组成即使同一个病人,由于临床症状的变异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也随之调整。收到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研究表明[4,5],UAP的发生机理并非单一,除少数由于斑块脂质浸润急剧进展,使管腔明显狭窄外,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为其发病的主要诱因。另外晨起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寒冷、药物变化等,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及心肌收缩力增强。控制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同时去除诱因有助于心绞痛的缓解。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急诊护理人员规范工作流程,有预见性的、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对患者施行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护,是协助患者缓解病情、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J]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急救医学,2000(6) ): 103- 104

[2] 黄洁红,叶穗林,梁碧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造影所见与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17期: 63- 65.

[3] 陈启光,申春悌,张华强,等.因子分析在中医证候规范标准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2004; 10(8): 53- 56.

[4] 张晓东. 温阳养阴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理论探讨及实验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集[M].2005: 1.

[5] 王瑞科, 杨继平, 李红. 葛丹稳心汤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LPA影响的临床研究. 湖南中医杂志[J]. 2007; 23(2): 57.

推荐访问: 心绞痛 定型 不稳 急救 中西医结合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急救措施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