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以典型设备为载体,实施高职课程改革的途径探讨

时间:2022-03-27 08:22:42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如何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课程改革是关键因素。文章以《机床调试与维修》为例,结合作者实际教学经验,介绍了课程改革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工学结合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产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教育机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重视和关注的焦点,课程改革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下设的二级独立高职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基本上还是遵循本科院校的教学规律与原则,成为本科教育压缩型翻版;二是由普通中专、中职升格为高职学院,虽实训占有较大比例,增设了几门理论课程,但很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成为中职教育放大型的翻版。因此,要真正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改革的突破点应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是解构原有学科体系课程,重构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体系的课程。

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设计理念与实施方案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突出高职教育本质特征即职业属性。职业教育的“专业”是相应职业内涵的具体反映,而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最终要由若干门联系紧密的课程形成的课程体系来实施和完成,注重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相结合,因此,高职课程改革的视野要开放,努力走出一条工学结合之路。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制定课程标准

以《机床调试与维修》课程为例,课程组成员应深入企业调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人员的描述,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综合;参考职业标准,确定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课程与职业岗位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的学与做相分离,教学重知识、轻技能等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电气控制、液压传动、机床结构、典型机床的调试与维修的方法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解决典型机床的调试与维修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树立使用机床的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典型设备为载体,序化教学内容

《机床调试与维修》课程涉及机床概论、液压传动、电气控制等相关知识,应该将这些知识进行解构、重组,以企业常用的生产设备为载体,按照典型机床的调试与维修工作过程所需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序化课程内容。该课程内容分为车床(CA6140)、钻床(Z3040)、铣床(X6132)、磨床(M1432A)四个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又分为机床基础知识、机械传动系统与典型部件结构、电气控制系统或液压控制系统、机床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等学习任务,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三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车间为中心。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根据教学任务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机床传动系统图的分析可采用讲授法,对于机床故障诊断(如车床主轴不转等故障)可采用讨论法,对于刀架的拆装可采用示范教学法和练习法,对于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车床电气控制部分安装)可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教学环节完成工作任务,会使学生在得到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和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4.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打造高职精品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开发高质量的高职教材,是确保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教材内容应实现现代知识与传统知识的结合,体现一定的先进性;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体现一定的高等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体现相应的职业性。即,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典型设备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学生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同时,教材内容应适合教学要求,方便学生自学,提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注重人文与科技的结合,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人文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营造职业氛围,建立具有企业生产环境的教学场所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训教学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勇于创新、乐于实践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基地成为高职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校要按照行动导向教学和生产性实训的要求,进行实训基地的结构布局,将实训基地划分为教学讨论区、实做区、资料查阅区、更衣区、作品展示区等功能区域,使实训基地集理论教学、资料查询、小组工作、生产性实训等多功能于一体,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要加大校内实训设备建设与管理,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实训室,通过校企合作改善课程的实训条件,探索建立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课程实训的新模式,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6.加强课程团队的建设,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团队

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思想过硬、业务优良的教学团队。目前,高职院校整体师资力量不足,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目标的要求不适应,表现为自身的职业经验和职业教学能力薄弱。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理论及方法论学习,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实践,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教学能力,同时,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取得成绩的课改项目,要给予更多的奖励;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团队中,要引入从事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教学,优化教师结构,进而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

7.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

课程评价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向标,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因此,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为标准,应改革传统的成绩考核评价标准,以过程考核为主,综合考核学生在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小 结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课程教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与生产实践内容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吴敏良,李平,李迪.对转型时期高职课程改革思考[J].教师,2010,(22):47-48.

[2] 陆梅林,叶富章,汪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教育,2010,(3):35-36.

[3] 戚磊.关于高职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0,(8):44-45.

推荐访问: 高职 课程改革 途径 探讨 典型
[以典型设备为载体,实施高职课程改革的途径探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