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06 10:30:04  浏览次数:

摘要:目前学生就业不仅是教育教学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社会发展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难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目前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是信息化背景下专业人才供应的重要平台。基于此,该文从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入手,根据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要求分析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立足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2-0119-02

1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概述

2004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围绕“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高职院校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为方法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并结合自身条件调整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设计,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的顺利就业做好准备的一种教育实践模式。

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专业优势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我国职业人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碍,造成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失衡;而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职院校对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认知与理解,并在教学理念塑造、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学生职业规划等方面做出优化调整,从而打通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联系,促进高职生顺利就业,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计算机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构建,从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来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来看,以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依然存在诸多问题:(1)专业课程设计不合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其在课程设置中自然需要协调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的关系,但是从計算机专业课程的落实情况来看,学生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技能层面,更多的是停留在课程目标的落实,而缺乏与就业的密切联系,从而降低了专业课程的发展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2)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在课堂构建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大多盲目照搬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无法从学生职业素养发展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此外,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法在落实中存在形式化的偏差,导致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影响了对未来就业的合理定位。(3)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科学性。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有效指导,更多的是在最后一学期“临时抱佛脚”,导致学生在临近就业时才做起职业规划,因此,也就失去了职业规划的指导意义。此外,一些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对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客观分析,更多关注在主观意愿上,没有将个人专业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影响了职业规划效果。(4)实践参与机会不足。高职院校在产学研模式构建中存在局限,与企业合作能力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实习机会,此外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难以满足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操作需要,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需求的有效对接。(5)教学评价体系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主要还是关注学生专业成绩,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的综合表现,无法从就业角度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客观、全面的反馈,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3.1优化专业课程,引导就业方向

高职院校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应加强对专业课程的设计,强化学生对专业学习与就业发展的联系,以引导就业方向。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以及不同课程性质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其理解计算机专业“是什么”“学什么”等基本问题;注重对计算机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凸显职业性的特点,在课程实施中根据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对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进行适当调整,以促进其统一到就业这一核心目标下;打破对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追随与盲从,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以及职业技校学生就业方向对课程进行适当增减,将“够用”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避免“贪多嚼不烂”干扰学生的就业方向;对同类课程在不同学期进行反复设置,根据递增原则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平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针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对课程教学有所侧重,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3.2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瞬息万变,高职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还应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即所谓的“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调整自身能力结构,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根据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方法优化过程中应选择适用于学生未来生存发展需要的学习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结合计算机就业过程中的典型现象,或者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研究案例,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案例进行实践分析,让学生在案例中进一步明确即将面对的就业情况,并思考“能做什么”,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就业的思考;或者任务驱动法。即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学习任务,将学生任务探究过程与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相结合,引导学生基于完成任务目标的要求加强专业探索与研究,进而巩固夯实计算机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操作技能,提升自主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发展团队精神,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3.3加强职业规划,提高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根据就业导向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即首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渗透就业理念,随着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推进,对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网络语通信安全等领域形成初步思考,提高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视,为就业能力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依据渐进性原则,辅助学生制定系统的职业规划,针对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临时抱佛脚”的认识误区,将职业规划与学生的未来就业建立联系,针对当下计算机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探究、思考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范围,并通过专业不断调整完善职业规划方案;利用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职业性格分析、心理素质测试等专业测试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思考,并找准就业发展方向;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利用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对计算机熱门岗位进行分析,根据专业学习情况判断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并在专业学习中做出调整,以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落实。

3.4组织实践参与,融入就业环境

高职计算机专业在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应立足学生的实践素养发展,推进产、学、研的有效融合,帮助学生顺利融入就业环境。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内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技能训练,在情景模拟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职业发展要求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行指导,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对当前计算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形势收集相关数据,以摸清就业市场情况,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职业规划提供指导;组织学生参与计算机技能竞赛,如2019年腾讯组织了第二届校园编程大赛,大赛吸引了超过一万名热爱计算机与编程的学生参与,通过在线编程的激烈角逐,数百名校园“极客”脱颖而出,并继续挑战在33小时用代码与设计极限开发出一款公益技术产品,通过这样的竞赛筛选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与展示;加强校企合作,将学生引入企业相关岗位中来,利用企业环境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并根据岗位需求调整就业方向,以积累就业经验,提高就业能力。

3.5完善教学评价,完善职业素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评价优化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反映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并结合多方面评价信息对学生的就业发展提出全面要求。在教学评价机制设计中,学校应引人多元评价主体,即教师根据学生在专业课程中的表现,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加以分析,以给出课程评价信息;企业应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出多角度评价,其中包括知识基础、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并从就业角度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应回顾自我发展过程,反思在就业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并根据职业规划对就业素养的构建做出客观分析;社会则需要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形势,对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做出评估等,这样才能形成客观而全面的就业信息,以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学校应从学生自我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社会经济转型的角度深入分析就业导向的实践意义,并从就业的角度了解、分析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加强教学调整与改革,优化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引导职业规划,组织实践参与,完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良好的专业氛围中提高就业意识,发展职业素养,进而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更加从容地融人社会经济生活。

推荐访问: 高职 导向 优化 策略 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