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结果对比

时间:2022-04-28 10:45:03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对比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诊断结果。方法 156例拟诊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使用心电图机检查, 记录心电图结果, 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56例患者中, 心电图检查正常28例, 异常128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正常36例, 异常120例;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检查同冠状动脉造影的符合率为88.5%(138/156), 冠状动脉造影中心电图检查正常符合23例, 异常符合115例。结论 心电图检查操作简便, 适合作为该病的初步检查手段, 异常时仍需要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来确诊结果, 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关键词】 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5.030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引起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需求间的不平衡引发的心肌损害, 近些年国内冠心病发生率有升高趋势, 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 临床诊断方法有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核磁共振等, 冠状动脉造影被誉为金标准[1], 心电图是基本检查方法, 在预测冠心病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对两种方法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内科156例拟诊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96例, 女60例, 年龄48~64岁, 平均年龄(56.2±6.4)岁。排除心肌病、瓣膜病、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 该组患者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1. 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详细采集病史, 询问心绞痛病史、心血管病外其他疾病, 使用心电图机记录静息心电, 走纸速度为25 mm/s, 振幅为10 mm/mV, 心电图结果由2名以上内科高资历医师判读, 阳性:①相邻导联心电图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 mV;②相邻导联出现T波低平、倒置;③心电图出现心律失常改变。数字剪影血管造影X线机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由2名以上内科高资历医师判读:观察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支血管病变, 若血管狭窄程度>50%则视为阳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6例患者中, 心电图检查正常28例, 异常128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正常36例, 异常120例;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检查同冠状动脉造影的符合率为88.5%(138/156), 冠状动脉造影中心电图检查正常符合23例, 异常符合115例。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力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一种冠心病类型, 主要特点是心绞痛症状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增加等, 研究认为这同动脉粥样硬化破裂、血管内膜出血、血小板聚集等多种因素相关[2, 3]。医学界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集中在明确病变位置, 心电图、心肌核素扫描、超声心动图等是无创检查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有一定创伤性, 后者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心肌核素扫描、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相关仪器投入较大, 在部分基层卫生院并没有完全推广[4]。心电图操作简便, 也配有自动分析功能, 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较多。如何有效利用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心电图是心绞痛最为直接和简单的检查方法, 该检查方法通过仪器记錄心脏心动周期产生的电活动变化来判断心脏状况。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 先后兴奋心房和心室, 使心脏收缩, 执行泵血功能, 这种有序的兴奋传播会引起系列电位该病, 形成对应的心电图波形。传统心电图学认为冠心病诊断主要是通过ST-T改变来实现, 通过对该心电图指标的判断来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心电图改变, 心绞痛心肌存在较高程度的缺血, 细胞内糖原的分解受到限制, 无氧发酵所产生的能力仅为心肌收缩提供1/10能量。为满足心肌收缩的需求, 需消耗大量糖原储备, 需从细胞外液摄取葡萄糖, 而随着糖类物质的摄入, 大量K离子进入细胞, 使得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增大, 缺血部位心肌细胞膜电位发生改变, 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严重的缺血症状, 因此心电图改变较大, ST段改变明显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随着该技术的应用, 部分学者对心电图ST-T改变在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提出质疑。

本研究对两种检查方法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 156例患者中, 心电图检查正常28例, 异常128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正常36例, 异常120例;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检查同冠状动脉造影的符合率为88.5%(138/156), 冠状动脉造影中心电图检查正常符合23例, 异常符合115例。说明心电图对症状较为严重的心绞痛症状有较好的诊断价值。部分就诊患者的心电图正常单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管狭窄, 原因可能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部位对应, 缺血后产生的ST-T相抵消, 进而导致正常心电图[5], 这也是心电图漏诊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持续冠状动脉狭窄供血区有丰富侧枝循环, 具有代偿供血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可满足静息状态下心肌供血, 也会造成正常心电图。如何排除上述因素增加心电图诊断的准确性成为焦点。

心电图异常误诊的因素也较多, 结合已有文献, 导致心电图ST-T改变的因素较多, 因此有学者对心电图诊断结果提出质疑。理论来说, 心绞痛患者因心肌缺血导致心电图异常, 而导致心肌缺血的因素有很多, 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痉挛、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电解质紊乱等。冠心病心绞痛的初步诊断依赖于症状, 患者入院就诊的症状带有主观性, 对胸痛的发作敏感度不一, 因此仅依靠症状来判断不够科学, 将症状作为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就诊因素是有必要的。还有研究[6]指出静息心电图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 静息状态下心电图ST-T变化才是可靠的诊断指标。在前胸导联, T 波较深的对称性倒置, 常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近端狭窄有关。心电图的ST-T短改变对冠心病病情的预测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有报道中对ST-T改变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发现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的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 此类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均明显变化[7-9]。针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考虑其病情程度, 从心电图结果来看, 心电图基本能对该类患者做出初步的判断, 证实其病情较为严重, 在此类冠心病中心电图的异常改变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该结果与相关报道[10]结果相符, 说明心电图可以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初步检查方法。由于本次研究的条件限制, 研究尚有许多不足, 冠心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疾病, 诊断时要多方面考虑, 如合并症、内分泌疾病、抽烟史等。

综上所述,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病情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 诊断前要多方面考虑, 心电图检查操作简便, 适合作为该病的初步检查手段, 异常时仍需要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来确诊结果, 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杨, 关德明, 田野.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改变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特征.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8(4):338-340.

[2]舒荣文, 孔庆军, 钟勇, 等. 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与临床常规诊断冠心病差异性比较研究. 海军医学杂志, 2015(4):311-314.

[3]阮萍, 陈志强. 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结果的比较研究.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9(5):769-772.

[4]王效增, 韩雅玲, 李兰荪. 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2, 18(10):523-524.

[5]张洪钦, 李公信. 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2003, 26(1):10.

[6]高伟, 伊莲花, 廉亚光, 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3, 7(1):20-21.

[7]王崇屹, 宋福春. 心电图正常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10):88.

[8]周瑾.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6):51-53.

[9]刘芳, 李清, 廖伟, 等. 动态心电图诊断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应用价值.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4):562-563.

[10]王河, 王明生, 李明昌, 等.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女性心电图T波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 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5): 743.

[收稿日期:2017-05-08]

推荐访问: 冠状动脉 造影 心绞痛 心电图 冠心病
[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结果对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