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因素的临床探析

时间:2022-04-09 10:16:59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 采取措施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预后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与研究。方法 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7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是不是院内死亡的标准将患者划分成生存组与死亡组,每一组有35例患者。运用回顾性分析法与统计学理论对两组患者确诊24小时内性别、年龄、体温、心率、血糖水平、舒张压、收缩压、氧合指数以及内源性病因等指标进行因子主成分的分析、单因素的检验以及多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 生存组患者的年龄在(41.2±14)岁,死亡组患者的年龄在(48.5±17)岁。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氧合指数、PH、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以及肺野数目等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据单因素检查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肺野数目、氧合指数、血糖水平、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 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的临床致病因素与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加强日常监测,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同时对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预后因素;临床探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79-0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系统疾病,具有高死亡率、高病发率的临床特征。由于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预后的因素较多,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强化对这些因素的了解与掌握,有助于改善ARDS的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70例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疾病的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这些患者经过肺部CT与病理学研究,均没有家族遗传病、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符合本组所研究的目的。根据患者预后是不是院内死亡的标准将患者划分成生存组与死亡组,每一组有35例患者。

1.2 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其中所需要调查的临床资料是患者被确诊24小时内的性别、年龄、体温、心率、血糖水平、舒张压、收缩压、氧合指数、内源性病因、肺野指数、PH值、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对预后因素的分析:根据急性肺损伤的标准可将全肺划分为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等四个肺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分为肺外源性ARDS与肺内源性ARDS,根据ARDS是不是由重症肺炎导致的标准分别赋予0-1的分值。根据患者胸部影像学的图像资料、炎症范围与炎症的渗出波等标准,赋予0-4的分值。根据ARDS患者的合并肺外器官的功能不全标准,分别赋予0-5的分值。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统计数据由计量资料表示,资料数据的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与t校正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进行处理,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利用统计学理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预后因素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图表1。

从图表1中可知:死亡组35例患者中,年龄为(48.5±17)岁;生存组35例患者中,年龄为(41.2±14)岁。据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年龄、肺野数目、氧合指数、血糖水平、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内源性病因、肌酐、总住院时间、PH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结合因子分析结果与单因素检验结果的情况下,利用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法对图表1中的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发现:年龄、氧合指数、PH、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以及肺野数目等因素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3 探 讨

据本组研究显示:年龄、氧合指数、PH值、肺野数目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因素是导致ARDS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防御能力也逐步下降,局部或者全身反应缓慢,极易出现预后不良的状况。而PH值作为反应人体酸碱平衡的指标,PH值越低,患者的死亡率就会越高,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但由于胃肠营养管的设置极易出现反流现象,使得误吸症状不断发生,导致ARDS患者死亡率不断上升。氧合指数与肺野数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ARDS患者的炎症渗出的肺野数目增多,其氧合指数会不断降低,这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加强对影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预后效果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苑林,张仁汉,杨运彩,邵丽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7(05):368-370.

[2]宋志芳,郭晓红,王树云,谢伟,单慧敏,殷娜,张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危险因素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03):140-142.

[3]卢树标,蔡绍曦,张超,赵海金,佟万成,吴碧彤,刘涓涓,叶文慧,陈晓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预后因素的临床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01):167-169.

推荐访问: 预后 探析 窘迫 综合征 临床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因素的临床探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