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电子结肠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应用

时间:2022-04-02 12:01:37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电子结肠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住院和门诊共计12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电子肠镜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结果:电子肠镜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86.67%。 结论 电子肠镜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准确性优良,而且在电子肠镜的辅助下可以更好的进行治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电子肠镜;炎症性肠病;临床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32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371-0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以及不确定型结肠炎(inditerminate colitis, IC),其中不确定型结肠炎也可称之为中间型结肠炎(intermediate colitis, IC)。UC患者的病变多发生于肠道的黏膜层或粘膜下层,肌层病变较为少见,位置多发于远端结肠和直肠,然后向近端结肠逐渐发展[1]。CD穿透性较强,可以穿透肠道黏膜层,甚至发展为肉芽肿性炎症,可累计患者全部消化道,回肠末端以及近端结肠是多发部位。IC指介于UC与CD之间的炎症性肠炎,或是不能确定的炎症性肠病[2]。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没有较为直接的确诊指标,所以主要依靠其他的辅助性检测方法进行确诊。电子结肠镜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过程中可以起到间接诊断的作用,结合相应的病理组织学以及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更为准确的诊断,并且,IBD在电子结肠镜下仍有一定特点,在排除了特异性感染性肠病、缺血性肠病、放射性肠病及大肠癌等疾病后,结合病理学诊断,在IBD的诊断中仍具有临床价值。本文通过对我院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12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考察电子肠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间炎症性肠病住院和门诊患者共计120例,其中UC100例、CD20例;年就诊人数:2011年4月-2012年4月25例;2012年5月-2013年5月40例;2013年6月-2014年5月55例。性别: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35例。平均发病年龄25~57岁,UC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CD发病高峰年龄为20~39岁。民族分布:UC汉族65例;布依族25例;苗族10例。CD汉族11例;布依族7例;苗族2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腹泻、腹痛和便血为主,其中有11例患者在临床查体时发现腹部有包块。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电子肠镜检查并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1.3 IBD镜下分级标准

其中,UC采用Baron内镜下UC活动度分级标准对患者的病变进行分级,具体如下:0级,结肠粘膜完整正常;I级,结肠粘膜部分血管充血、模糊,出现水肿;II级结肠粘膜存在接触性出血;III级,结肠粘膜存在自发性出血;IV级,已经出现溃疡;V级,出现中重度不同程度不典型的增生或是癌变。

CD在Crohn对CD的病理演变过程对病变进行分期描述的基础上,对CD在内镜下表现进行分级描述:0级:粘膜正常;Ⅰ级:炎症改变;Ⅱ级:溃疡形成;Ⅲ级:粘膜明显增厚,肠腔狭窄;Ⅳ级:瘢痕期;Ⅴ级:发生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1.4 治疗

对所有镜下诊断或疑似为IBD的患者均劝说其接受住院正规治疗,临床上采用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正规、足量疗法,疗程结束后均行电子结肠镜复查。

1.5 疗效判断

显效:肠镜下观察粘膜病变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消失;有效:粘膜依然存在轻度病变如炎症或是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粘膜没有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加重。

1.6 随访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2~6个月内进行随访,随访形式采用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调查。

2 结果

在所有患者当中,共有104位患者的电子肠镜检测结果与活检结果相符,符合率为86.67%;通过结肠镜及活检未能明确诊断者,考虑感染性肠炎及肠结核不能排除,先行诊断性抗感染及抗结核治疗后,观察患者症状缓解程度,症状未能缓解者,归为IBD。

UC患者的病变部位集中于肛端直肠,并逆行向上发展,有一些患者的病变部位累及回肠末端,其大肠粘膜内镜的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细颗粒状的充血,血管网络模糊,有脓性分泌物附着,质地较脆且容易出血,病变位置有明显的浅表性小溃疡或弥漫性溃烂,若患者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则有息肉存在,包括炎性息肉、假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CD患者的病变部位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主要集中在近端结肠以及回肠末端,内镜下可观察到节段性或非连续性的病变,肠道粘膜呈铺路石样病变,有瘘管、裂沟形成,病变部位之间的粘膜正常,病程较长者肠腔较为狭窄,存在多种息肉或肿瘤病变。

12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65例,有效34例,总体有效率为82.5%。21例治疗无效患者转为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人们的不规律饮食导致人群中炎症性肠病的患者逐渐增多,而对于该病,临床上除了采用活组织病理检验外,没有一个较为有效的诊断方法,出现误诊、漏诊的几率较大[3]。自20世纪90年代电子内镜的出现以来,已经在我国临床治疗的各个领域中广泛使用,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途径。

采用消化道内电子肠镜不仅可以提供帮助诊断的可视临床资料,还可以对活动的组织进行治疗干预。所以电子肠镜在炎症性肠病的诊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肠镜可以帮助医生在直视的条件下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检查,而且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变程度进行分级;(2)采用电子肠镜可以在特定的病变部位提取组织进行活检,从而确定病变程度和区域,并可见尽早排除恶性病变;(3)患者确诊后可以立即开展治疗,在治疗期间也可在电子肠镜的辅助下检查治疗的效果,有助于后期治疗的优化;(4)治疗结束后可以通过电子肠镜对原有病变部位进行检验,验证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变化以及息肉的去除情况;(5)早期通过电子肠镜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较为准确的临床资料,从而制定更加合理准确的治疗方案[4,5]。此外,通过电子肠镜还可以指导患者的临床用药以及药物剂量的调整。比如,即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用药后可能发生一定的好转,但患者的肠道粘膜仍然可能出现病变,所以在整个治疗期间,要定期的通过电子肠镜对患者的肠道进行检查。随着治疗的不断进行,医生还可以通过患者电子肠镜的表现变化调整用药方案,如患者在足量激素治疗初期,病变部位明显好转,但当治疗后期激素用量下降时,患者的病变部位开始进一步恶化,提示患者为激素依赖型炎症性肠炎,应尽早改用免疫制剂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电子肠镜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过程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素华,孟淑红,关慧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和机制探讨[J].四川中医,2010,10(8):324-325.

[2] 刘若丹,陈淑娜,谭永港.罗格列酮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2,17(2):197-199.

[3] Dis,2012,13(12):265-268. Dig J correlation [J]. Int and score activity disease endoscopic disease al.Crohn"s T,et JL,Zheng J,Yuan [3]Zhou

[4] Use, 2011,34(21):321-324. Drug Rational Clin prospects[J].J application community and observation clinical with patients colitis ulcerative severe of treatment enema Baiji al.Compound Q,et S,Dong YL,Bing [4]Wu

[5] Gastroenterology,2009,3(4):98-100. of relationship[J].Journal grading endoscopic and clinical and grading histological biopsy mucosal colitis ulcerative al.active spring,et the ZH ZY,Zhu [5]Jiang

推荐访问: 随访 诊断 治疗 炎症性 电子
[电子结肠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应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