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

时间:2022-05-14 19:45:03  浏览次数:

摘要:《建筑地基基础》作为职业基础课,打破学科框架,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采取了与岗位典型工作相对应,同时关注理论关联性的课程内容开发方法,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色。

关键词:工学结合;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马彩霞(1969-),女,河北丰润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水文及地质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8-0045-0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建筑施工企业一线,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1]。面向的岗位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土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等,未来可成长为“建造师”。

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包括职高对口生和普招生。其中高职学生有不适应以知识逻辑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学习和应试教育的特点,他们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相对适合形象思维,适于直观形象化教学和“在做中学”,适合培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要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导向培养模式,通过行动来学习,多让学生体验开启智慧和增强自信的经历,以发掘潜能,发展个性,所以课程设计尤为重要[2]。现就“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进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作一探讨。

一、《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总体构架

《建筑地基与基础》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基础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面向建筑施工一线实际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认知规律,形成了“拆分建造任务驱动(四个阶段)”培养模式和“拆分+建造”课程体系,即第一阶段通过拆分课程认识建筑;第二阶段通过建造课程掌握房屋施工的知识和技能;第三阶段通过综合实务训练,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的建造全过程;第四阶段通过岗位实习进行实战,自主开展房屋建造。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和岗位工作分析,我们归纳出在房屋建造中《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地坪以下)为:土方开挖—基坑降水—基坑支护与放坡—地基处理—基础施工—土方回填。建筑工程室外设计地坪以下的这些施工的内容与地基土和地下水相关联,具有特殊性[3]。其中对于基础施工人员需要理解基础的设计意图(包含其受力、结构、构造等),而这些与地基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同时满足地基的相关技术条件(强度、变形、稳定性);其它分项工程则直接和地基土相关,需要根据土层分布和土性的不同设计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4](处理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机具等)。对上述设计意图和技术措施选择的正确理解是进行事前控制、保障施工质量的必备条件。《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因此而产生,它属于拆分课程(认识建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将课程共分为四个单元:基本知识;基础工程;基坑与边坡工程;土方工程。原有的教学内容侧重计算设计,是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知识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系统、有序地传授概念和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学生不易建立知识和应用的有效联系。课程改革后,以项目、案例引出和编排教学内容,从而凸显理论来源和理论服务于工程实践,解决理论“够用为度”的问题。这样使得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加明确,内容的衔接更加合理,理论知识的深广度更易把握,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与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相比,是知识的解构和增加、课程的重构。

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作用与任务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和岗位工作分析,我们归纳出在房屋建造中《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为土方开挖—基坑降水—基坑支护与放坡—地基处理—基础施工—土方回填。

(一)本课程作用为

为室外设计地坪以下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监理提供有关土的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支持。

1.针对室外设计地坪以下建筑工程,使学生搞懂基础设计、基坑支护或放坡设计的意图以及地基处理方法的原理。

2.为土方开挖、基坑降水、基坑支护或放坡、地基处理、基础施工、土方回填等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和监理提供必备的有关土和地下水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本课程的任务

1.为阅读使用地基勘察报告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技能。

2.为基坑降水、支护提供理论支持,使学生读懂基坑支护设计的意图,知晓降水带来的问题。

3.为基槽检验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技能。

4.为土方开挖、土方回填质量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和检测技能。

5.为基坑支护、土坡稳定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6.为地基处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选择。

7.使学生知晓基础的受力以及构造的原理,为基础施工提供力学和结构、构造方面的支持。

8.结合地基土的特点,为施工提供相应措施。

三、《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的理念

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下教育理念[5]:

(一)终身学习的教育观。本课程要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而教师要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教师是《建筑地基与基础》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为中心,力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和类型,适合采取直观形象化教学和“做中学”的培养模式,要尽量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导向培养模式,通过行动来学习,多让学生体验开启智慧和增强自信的经历,以发掘潜能,发展个性。

(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师是《建筑地基与基础》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6]。要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的互动和“动手”实践,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四)能力本位的质量观。作为职业基础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知识应用的能力和有关地基基础的职业能力。同时要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建筑企业一线的“岗位人”和“职业人”,更要成为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在今后变动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不断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从建筑施工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课程要回归社会职业,通过岗位典型工作分析确定教学内容;以项目和案例为载体,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工作项目加以学习。

(六)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双方共同进行岗位调研、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划分教学单元;企业提供大量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资料,合作建设教学文件、教材等教学资源;校企共建实验实训设施;校企互相兼职,共建共管课程教学、岗位培训和合作技术开发的专兼职队伍。

四、《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内容

1.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通过工作分析,归纳出涉及地基基础的典型工作任务(分项工程),进而厘清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

2.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将相关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序化,建立合理的课程内容框架,进而设计课程内容和技能训练计划。

3.教学单元与建筑基础施工所含分项工程相对应并考虑知识的关联性,由各分项工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确定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和素质,坚持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安排。

4.以项目载体为引导确定土力学理论知识内容,实现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

5.立足相关规范的解读和应用,强调理论结果的实际应用,简化理论推导。

6.课程内容载体与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化实物模型相结合。

7.保持课程的开放性。课程项目载体和案例要与时俱进,保证内容的典型性、先进性、前瞻性,把握行业企业的现状。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环境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使课程直观化、形象化。

1.与河北恒达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邯郸市北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土工实验实训室,提升实验实训室软硬件水平,共享双方实验设备。

2.与邯郸市天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邯郸招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设计、建造“教学做一体化1:1实物模型”。

3.与邯郸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合作,在我校共建“邯郸市建筑科技示范基地”,联合众多企业建设地基基础实物模型。

(三)项目与案例引领教学

1.各子单元均以项目或案例引入,增强知识的目的性。

2.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我建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五、《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方法

我们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则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层次和顺序,通过项目或案例引出理论内容,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总结出6种课程设计方法:

(一)项目引导。是指首先给出工程实际项目(包含教学做一体化实物模型工程),教师逐步设定引导性问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出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总结出需要学习掌握的课程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对课程内容有整体、完整的认识[7],适合概述性单元的教学。

(二)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不同案例的介绍分析,将相关知识放置于具体工程环境下加以应用和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强化知识的应用,同时习得经验性知识。

(三)项目教学。是将任务项目交予学生完成,从信息采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检查评价,都由学生负责,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组织引导作用。学生以多样化的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不仅注重结果,更加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

(四)现场教学。是在真实的施工环境中开展教学,通过实物形象化地传授教学内容,直观感受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保障。

(五)引导文教学。是指在项目教学中,为配合学生自主学习,给出引导性的文字材料(包括引导问题、提示描述、检查单等),用以在方法上指导学生行动导向的学习过程。学生依据引导文来回答引导性问题、制定工作计划

(六)启发与互动。是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自主建构知识。课程结束时也留有问题,以便将学习延伸至课外,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并可以通过网上课程论坛进行师生讨论。

六、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完成《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

《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组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理解、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了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编制多媒体课件,采取多媒体综合设备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有大量工程图片、动画、实验实训演示录像,利用由大屏幕、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拾音器、音响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组成的多媒体综合设备,提供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采用的教学软件可以进行教学辅助管理,实现教师操作演示、学生操作监控、文件资料发放、学生作业提交等功能。对项目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8]。使基坑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的应用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课程网站的建设和使用。课程网站提供了大量教学文件、学习资料、相关网站链接,学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自主学习;通过在线测试自主进行学习评价;课程论坛则建立了师生间超越时空的联系,方便师生课下随时的沟通交流。课程学习变得更加方便。网站具备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3][4]陈希哲.土力学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4).

[5][6]张小军.浅谈高职高专地基基础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7(20):235-236.

[7][8]夏连学,张慧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内涵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15-16.

责任编辑 何颖萍

推荐访问: 地基 工学 高职 课程设计 基础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建筑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