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办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职业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22-05-14 19:45:03  浏览次数:

摘  要:本研究从现代职业培养模式角度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展开研究,以终身教育观念为指导,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民办本科院校可以提高本科院校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缩短学生踏入社会后的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率,适应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施工;职业培养模式;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赵海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土木工程系,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江苏 南京 211156)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航金城学院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Y-19)、2018年访问工程师项目资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2-0053-03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思路是教育改革,即进行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1]。2014年,作为民办本科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面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土木工程系的教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将民办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和国家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是本文重点关注和分析的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课程。笔者通过对该课程的研究,以点代面,结合我校学生的培养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以便日后完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部分内容。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涉及土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地基基础和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跨越了技术、经济和管理三大学科门类,其交叉知识点多、跨度大、逻辑性弱、更新速度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与现行规范、规程联系密切。

二、当前我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授课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要求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工程经验较少。由于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压力,教师到工程一线的机会和时间较少,许多年轻教师实践经验过于薄弱。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没有与实践相联系,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施工基础做支撑。“纸上谈兵”让学生产生厌学倾向,部分学生甚至感觉教师无视他们的自学能力。

2.授课教材知识点更新慢。近几年的课程教材虽然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和增加,但大部分内容还是多年前使用的传统的建筑材料、施工机具和施工工艺等,有些章节已经逐渐淘汰。甚至教材里有些插图、图表显示的数据都是十几年前的,这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现状。比如,井点降水中四种水井涌水量的计算公式都是老规范;基础工程施工现在已经应用了大直径钻孔灌注桩、静压桩等技术;主体结构施工中应用了爬模和滑模、早拆模板和台模等模板体系,以及粗钢筋焊接与机械连接技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等;在装饰工程施工已经应用了内外墙喷涂、高级饰面面砖的粘贴、框支撑式玻璃幕墙明框、隐框、半隐框幕墙,还形成了点支幕墙、单位式幕墙等形式。这些内容在有的教材中只有寥寥数语,没有详细介绍。

3.教学模式单一。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利用PPT搭配为数不多的图片和施工现场图,在课堂上介绍有关施工机具、施工材料和工艺工序等内容,静态地呈现出整个施工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的认识,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由于课程本身性质的原因,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4.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模块,施工技术方面的内容包括土方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砌体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等,其他内容包括施工组织原理、流水施工、网络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等,总课时48+16学时,教学内容多,章节之间逻辑性较弱,有些内容由于技術性突出,对施工目标控制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在授课时面面俱到,则无法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学生个性和优势无法展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内容,平时上课出勤率不高,上课听讲积极性不高,考前临时突击抱佛脚。而教师为了通过率,降低考试难度,明确考试范围和重点,考前限定考试范围达60%-80%的分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降低。

三、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提高授课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学方针逐步转换为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学校根据市场企业的需要,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学生,向职业教育转换。学校逐步实现产教融合,将校企合作机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校可以把科研放到学校,培养计划放到企业中去。

教师不仅要进行学历教育,还必须兼顾职业岗位培训,增强职业岗位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学校要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走进基层企业,参与企业生产性课题。学校每年为教师安排实习锻炼,帮助其积累工程实践经验,鼓励教师报考各类如建造师、造价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帮助教师提高自身工程知识素养,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型转换。

2.认真选择教材,穿插期刊论文,合理调整授课内容。针对施工技术发展迅速和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矛盾,教师可以尽量选择土木工程院校的主流教材,如现在使用的是东南大学郭正兴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施工(第二版)》。

由于课程内容多,课程安排以施工案例建设为重点。例如,在土方工程章节“场地平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金城学院校园内图书馆北面一片荒地作为施工案例,拟计划设计为校园绿化草坪。随后介绍场地平整主要施工工艺过程:土方挖、填、运输及运输机械及场地验收。针对“挖填的土方的数量怎么算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入场地设计标高与初始场地标高、方格网法的运用,和土方量计算、挖填土方调配运输方案、选择土方施工机械性能等内容。非重点章节适当鼓励学生自学,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应及时关注规范的更新,参与新规范的学习,将新规范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如井点降水涌水量计算公式。鼓励师生关注《土木工程学报》《建筑技术》《施工技术》等相关期刊,把期刊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入到课堂中,满足学生的求新欲望。

3.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实验室资源提高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建立网络课堂,授课教师要收集工程资料,比如:现场施工材料、施工机械、施工的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等图片和视频。对收集的各章节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链接,建设“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图片视频资料库”,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建立强大的网络资源基础。网络课堂的建立能扩大课程容量,使学生在课前了解工地现状,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课程教学做到深入浅出,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与效率。比如:土方工程中的挖土机械的各种视频,学生课下看网络视频基本已经掌握清楚了。再比如:井点降水,网络上有集水坑降水和井点降水的视频及相关图片,课前学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讲述集水坑的布置要点、注意事项、工作原理、平面布置、井点计算和施工要点即可。学生能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要点,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包括:①案例教学法,将正在进行的工程案例引入课程内容,这个案例可以是事故案例、新闻案件、施工录像、有争议的合同等;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引导剖析讲解,引入课程内容,使学生加深记忆,提高学习积极性;②对比教学法:教师将土木工程施工视频资料库里面的图片和视频,与课本上的插图、不同现场工地拍摄的图片和录像进行对比讲解;③讨论教学法:每10人一组,抽出课堂15-20分钟,针对一个问题,让大家发表一些观点,阐述一下理由,得出结论;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④拓展教学法:鼓励学生参加建筑工程相关的论坛、讲座。比如,每年暑假东南大学都开展免费的土木工程相关的暑期学校,邀请知名的院士、教授和企业高工等主讲;还颁发学术交流结业证书,外地院校学生另外免费解决食宿,这种机会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充实了假期生活;⑤网络教学法:建立教学网站,帮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和答疑。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综合、合理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积极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该课程的重点是实践教学,在课程安排上要兼顾学生的安全性和实践的可行性,组织学生在土木工程實验室进行观摩学习和实践操作课程,逐步落实实践上的缺陷。具体的实践环节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

认知实习主要是学生利用土木工程实验室开展各种材料试验和各类结构试验,如混凝土碳化试验、盐雾试验,构件的抗弯试验、疲劳试验,预应力筋张拉测试等,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课程设计侧重于施工组织设计,由指导教师提供工程主要参考图纸及工程数量,并给定施工现场位置图。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课程设计说明,绘制场地总平面布置图和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单位工程施工进度图。

生产实习是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综合素质能力,把学生送到施工生产第一线,进行顶岗实训。

毕业设计内容是学生以土木工程实验室为背景进行选题,不脱离实际需求,自己动手准备材料、制备、试验,完成毕设内容。

5.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挖掘学生自学潜力。考核方式是: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 +论文20%(分为平时论文和实践性论文,成绩可达40%)+卷面成绩×60%(卷面成绩可能降到40%)。论文形式的考核比重逐渐加重,进行尝试性过渡。

平时论文的形式是学生的工地或实验室参观学习,提交实习论文。假期论文结合项目,提交工程实践论文。论文以某一个章节为一个主题,如:围绕土方工程中,土体支护、土方塌方、基坑降水、土方平衡等小模块,发表观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为了完成课程学分,学生们广泛搜集资料,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合理的建议,并通过论文形式的提交。

而笔试试卷的卷面成绩将逐步转变为以综合实践为目的的论文表现出来,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以非主观题为主,范围广,题量大,主要是基本概念,原理为重点。

虽然这种考核形式的改革,会增大教师的工作量。但如果坚持下来,将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办法,提高考核的效果。这种方式也将有效地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实现现阶段改进的考核。

土木工程课程改革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提高工程实践经验,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知识,重视课程效果,及时通过课程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希望本研究能对民办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现代职业培养模式的改进有帮助。

责任编辑  程  哲

推荐访问: 土木工程 探究 培养模式 本科 院校
[民办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职业培养模式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