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程建设探究

时间:2022-03-02 00:08:19  浏览次数:

小学教育专业是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新兴的专业,是在人文精神引领下,以综合培养为手段,培养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特长鲜明,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精神高尚、知识广博、情趣高雅,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能从事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的高学历、高能力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为了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尽早熟悉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巩固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就应该跳出原来高等师范院校单一学科专业的构建框架,强调宽广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科之间互相融合的通识教育,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学生教学反思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专业实践课是一种与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的活动为基本形式的课程形态。通过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程的特点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实践课是指以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师范生的生活实际和小学教育实际的一种课程形态。由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所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程具有突出的专业性、综合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等特点。

1.专业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国际教师教育的标准要求小学教师教育要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为一体的专业教育,而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十分重要的起始阶段。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教学活动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对专业实践课程进行科学而周密的设计,制定既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又符合教师专业化标准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案。

有数据显示部分国家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结构,其中专业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为:美国12%,匈牙利15%,英国15%,新加坡10%,瑞典15%。而教育实习的时间,美国最短为15周,最长为半年,英国为15周,法国为27周,德国为72周。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资格标准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实践环节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见习、实习环节,而是对师范生养成专业态度、专业情意、专业技能、专业能力有着重要塑造生成作用的一环。

2.综合性

综合性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特点。它是由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决定的,小学课程的综合化和新的课程标准对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必须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能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能唱、会演、能做、会画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在专业实践课内容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专业学科知识、专业情意、专业技能、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要综合考虑,尤其要突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体验性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课程应遵循“以专业实践和专业研究为主线贯穿始终”的教育策略,让学生从进校起就去体验小学教育。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专业实践中体验为人师的道理,从而内化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方面的素养。经过“认识—体验—再认识—再体验”的反复循环,通过对教育观念、教育思维方式、教学方法技艺、教学风格等亲身体验内化为“智”的素质,即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交际能力。这种体验,必须紧扣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和

体验实际操作过程,形成综合判断与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4.合作性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的合作性,是指高师院校办学管理者、高校学生、实践单位(小学)及社会三方的协调合作互动。这种合作性是从专业实践课的空间布局设计而言的,即专业实践课就是要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学及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小学和社会实践基地应该成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实践训练的主平台,在此基础上,构成高校大学生与社会各方互动的四通八达的专业实践立交桥,在各方互动的过程中来拓展学生专业实践的空间,并赋予不同类型的校外实践活动以体现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在互动过程中,专业实践活动的类型是多样化的,除见习、实习外,其他如家教、各种辅导班教学、社会公益活动等。要在学校、学生、社会各方协调合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赋予其对高师学生教师专业化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使这种实践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践课程。

5.探究性

新型小学教师必须成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要求的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这一目标就决定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程必须具有探究性。这种专业实践的探究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自己感兴趣的与专业相关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或主动深入小学教育现场以及社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和探索,在实践中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以此提高个人的研究能力和专业学术水平。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特色及优势集中体现的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长处所在。其原因在于:1.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如果把教师知识比做冰山,实践性知识就是冰山水下的部分,它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而这种实践性知识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成分。拥有足够的实践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教师的优势所在。而实践性知识的关键特征是缄默性与情境性。所谓缄默性是指实践性知识往往是可意会却难以言传,它不能用明确的语言、公式、符号、图表等形式来表达。所谓情境性是指实践性知识镶嵌在情境之中。这两个特征就决定了实践性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教育实践课程是职前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的主渠道。

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1.科学制定教育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

(1)总体培养目标

教育实践课程要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专业情意,愿意从事小学教育职业,具有初步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具有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

(2)年段目标

依据总体培养目标和学科课程开设情况,可将总体培养目标分解到各个年段。大学一年级侧重培养专业情意、教学基本功;大学二年级侧重培养专业情意、教学基本功、班主任工作技能;大学三年级侧重培养专业情意、课堂教学技能与教学基本环节;大学四年级侧重培养专业情意、自我专业特长、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

年段目标的设置要特别注意把专业情意培养贯穿始终。专业情意是其专业素质里的核心,尤其是小学教师,鲜明的专业情意是优秀小学教师必备的素质。这种专业情意的培养主要不是靠说教,而是靠主体的观察与亲历。离开教育实践不可能真正培养出所期待的专业情意来。

2.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要靠课程内容来承载和达成。依据上述课程目标,可确定以下几方面课程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2)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①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写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②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学困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③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④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①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

②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③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案例研究的撰写、教育故事撰写、教育行动研究。

①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②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一定要求的教育故事。

③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培养

自我专业特长,是指经过实践的训练,学生在某方面具有较熟练的技能,形成一定的优势,为入职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自我专业特长:一是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具体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二是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

3.扎实做好基地建设

(1)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

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为了让各项专业实践课程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改变以往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课程实践基地。在建立实践基地时,应该根据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比如,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科研实践等通常必须到小学进行,因此,就可以根据教育实践课程和科研实践课程的需要,在农村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四类学校中选择一批学校作为教育实践课程和科研实践课程的实践基地,并且正式挂牌成立“某某大学(学院)教育实践与科研基地”。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社会实践课程的需要,同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政府)签署协议,并正式挂牌成立一批“某某大学(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根据野外实践课程的需要,同当地一些自然保护区的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签署协议,并挂牌成立“某某大学(学院)野外实践基地”。实践表明,这一做法深受基层学校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欢迎,也得到了他们的积极配合,促进了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

(2)确定合作的基本原则

要真正解决实践课程实施中的“老大难问题”,就必须在建立课程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同实践基地的合作原则,归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必须强调“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那种单方向付出和仅靠“人情”来维持实践课程的实施和活动的开展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共建实践基地必须充分体现共建单位双方的“互利双赢”与“共同发展”。

4.突出抓好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实践课程建设中最根本的任务应该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因为,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资源,又是素材性资源。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基本的教育实践指导能力,素质精良,专兼结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考虑到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特殊性,教育实践课程教师队伍应该由三部分人组成:以学科教学论教师为主干的大学教师、优秀小学教师、学生中学有专长者。

在发挥学科教学论教师在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中主干作用的同时,要在大学教师中树立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是每个教师的责任的意识。这样,才能改变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学科教学论教师独木难支的局面,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大学自身的资源整合起来。要特别注意发挥小学优秀教师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的特殊作用。这种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场指导作用;二是榜样示范作用。要让一些既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优秀小学教师在大学担任某些学科课程,以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职前与职后的沟通。

5.完善考核与评价制度

考核与评价制度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但一定不能忽视,好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对学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采用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有: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合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实行档案袋评价。建立学生教育实践档案袋,收集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作品与成果,记录学生教育实践的成长过程。

(5)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一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要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推荐访问: 探究 本科专业 小学教育 课程建设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