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思考

时间:2022-03-03 08:29:18  浏览次数:

摘要:传统本科生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手段是背诵,缺少实践,因而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不强,科学实验素养匮乏;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升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知识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实验能力,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也大大提高。

关键词:科学研究;本科生;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205-02

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日新月异,逐渐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全球范围内的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已经开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系列让本科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的活动与扶持项目应运而生。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创造知识、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1],科学研究给本科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本科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不曾学到的东西,消除了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提高了实践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得所学知识能够在实践中更加系统与牢固。

一、在科学研究中拥有正确的自我评价

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时期,教育模式一直以应试为中心,高等教育阶段虽然不再以应试为主导,但是实践课太少,除了必要的少数验证性实验之外,几乎没有可以主动性做实验的机会。部分医学高校认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只需具有牢固的医学专业知识即可,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是可有可无的,由于未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对医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科研积极性不高,这导致本科生在以下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很难学以致用。医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各学科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内在严谨性。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跨学科知识的联合,甚至需要参与科学实验。目前,本科教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学科分工太细、理论与实践相割裂、把实践简单地理解为动作技能的训练、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模式等,这就使本科生所学内容相对独立,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由于本科生对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没有做到系统的掌握,就无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学以致用。就拿免疫印迹实验来说,在知道蛋白质与溴酚蓝结合物带负电的情况下,如果把物理知识带入就不会出现在转膜的时候将胶靠近阳极,而将蛋白转在滤纸上的情况。对仪器的操作同样是本科生的软肋,只在课本上对仪器工作原理和构造有大概了解,却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情况下,很容易忘记操作规范,不仅可能导致出不了实验结果,更有可能损坏仪器。

2.动手能力不强,眼高手低。由于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动手能力不强,眼高手低。如在实验过程中,4%多聚甲醛的配制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容易犯许多常识性的错误,比如说定容问题:多聚甲醛在充分溶解时,需加入氢氧化钠促进溶解,后调pH再定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直接加水定容忽略了调pH值时容积的改变。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却是小错不断,而且对简单的事不愿意做,或是敷衍了事,造成复杂的事做不好、简单的事不愿做,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

3.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复杂、单调的过程,参与科学研究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很大的耐性,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对待成败。科学研究难免有失败,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知道该从哪里改进,才是正确的选择。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哪里跌倒,就该从哪里爬起来,不应该一失败就垂头丧气。耐性更是科学研究所需品质的重中之重,有些实验,如免疫荧光,一个实验需要两天的实践,不但要仔细的操作,而且拍照片也非常单调,但也来不得半点马虎。

二、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

单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讲述来汲取知识而没有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总是不真实贴切,印象也不深刻。本科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而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多数没有正确答案,有时实验出了问题连老师也不知问题出在哪儿,这就需要自己查资料找原因,这些无疑都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揉合、强化和补充。因此,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不但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1.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强了,学习才有劲头,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步骤的不规范与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以激发本科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请教老师、师哥、师姐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其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2.扩展知识面,使得我们获得更多方面的知识。科学研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它可能需要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才能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止于我们在教科书上学到的知识,实践不是考试,不会因为教科书上没有教就不会出现。如我们在进行RT-PCR实验时,就涉及了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才能使知识综合性掌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3.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而理论的唯一检验标准则是实践。教科书与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于本科生来说是一种抽象的认知,少了亲身实践的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它既需要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又需要在实践中自己发现,总结新的知识点。科学研究讲究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4.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在日常的实验课上,多数情况下,根据课本或老师的实验指导就可以得到实验所需结果,一般都是听从老师讲解操作步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往往也是直接找老师帮忙操作,因而,本科生在被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验操作技能和对实验整体的把握与思考并没有被发动起来,学习的兴趣也没有被激发出来,实验素养得不到提高。参与科学研究正好弥补了目前本科教育在这方面的缺陷,提高了动手能力,开阔了学习思维[2]。

5.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实验的掌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知识基础的来源便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累积,如本课题组参与科学研究中就涉及到《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门课程内容,对于很多的专业名词和内容在以前的学习中往往觉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而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老师讲解、具体实验,了解了更多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与科学研究拓展了本科生的视野,培养了科学研究意识,使其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使学习过程中读死书、死读书的局面有了改观,拥有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在日趋严峻的社会竞争中有了更多的优势。

1.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社会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充分调动了本科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所有的实验都需要在课余时间完成,这就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通常一个科学研究工作由一个人很难完成,需要几个人相互协作,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团队协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从而使社会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2.培养了综合创新能力。科学研究绝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工作,它不但需要在前人摸索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且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本科生自己查阅文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参与科学研究,将学习过的各个学科的知识横向联系,用发散思维来考虑问题,并向不同学科延伸,这就使学生开扩了视野,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技能,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懒惰、求知欲低下、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没有动力、学习主要靠考前突击等问题,即使侥幸通过考试,也无法对知识做到掌握,几乎是考完试就忘了,更不要说系统、灵活、牢固的掌握,而让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不但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增加师生联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反映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3],这对学生的发展更是有莫大的好处,不但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还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使得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应该鼓励本科生适当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严善春,曹传旺,姜中珠.加强科研促进教学,努力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09-110.

[2]张婧婧,丁肖华,张新富,等.参与实验教学准备,促进实践能力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2):286-288.

[3]郑休芳.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2011,30(31):189-190.

推荐访问: 本科生 科学研究 参与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