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述评

时间:2022-05-14 12:45:05  浏览次数:

摘要: 《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是一本特色鲜明的集教育学、历史学、女性学与文化学于一体的学术论著。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基础扎实、体系庞大、内容详实、研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独到、史料翔实、结论正确、启示深刻和社会反响好。它也是深入探讨社会女性观与女子高等教育关系的教育史学著作,填补了中国古代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的空白。所获得的启示,对于当今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女子教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 社会女性观 女子高等教育

由杜学元教授所撰写的《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一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史和女子教育研究方面的巨制。通读全书,该书有如下特色。

一、研究基础扎实

该书为西华师范大学筹建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女子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女子教育改革研究”成果之一。研究者在撰寫之前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与本书内容相关的论文《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对父权制文化下女性教育的审视》(《传承》2008年第12期)、《社会性别制度在近代女子教育中的表现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等,在此基础上撰成专著,经过修改出版。因而,该研究基础扎实,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晶。

二、体系庞大

该书以社会女性观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按女性主体意识的压抑时期(先秦至两汉)、复苏时期(魏晋至五代)、初步沦落时期(宋元)、彻底沦落时期(明至前清)、复兴时期(晚清)分别讨论了各个时期的社会女性观与女子高等教育。全书由“前言”、“导论”、“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和5章正文构成。导论介绍本书的女性主义研究视角,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范围及意义”、“研究视角、维度与方法”、“基本价值观与理论假”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女性主体意识压抑时期(先秦至两汉)的社会女性观与女子高等教育,包括先秦至两汉的社会女性观、女子高等教育目标的确立及实施、女子高等教育家班昭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第二章,论述了女性主体意识复苏时期(魏晋至五代)的社会女性观与女子高等教育,包括魏晋至五代的女性观、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陈邈妻郑氏和宋若华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第三章,论述女性主体意识初步沦落时期(宋元时期)的社会女性观与女子高等教育,包括宋元时期的女性观、宋元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司马光及《郑氏规范》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第四章,女性主体意识彻底沦落时期(明代至前清)的社会女性观与女子高等教育,包括明清时期的社会女性观、明清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和明清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家;第五章,女性主体意识复兴时期(晚清)的社会女性观与女子高等教育,包括晚清时期的社会女性观、晚清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和康有为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在“结束语”中,论述了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关系,交代了本研究对假设的印证及研究所获的四点启示。

三、内容详实

该书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把女子高等教育的起源定为先秦时期,以女子主体意识的变迁为维度,将先秦到晚清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划分为女性主体意识的压抑时期、女性主体意识复苏时期、女性主体意识的初步沦落时期、女性主体意识彻底沦落时期、女性主体意识复兴时期五个阶段,每一时期又相应的从社会女性观、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和女子高等教育家及其思想三个层面加以论述。在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部分,独创性地把中国古代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体系分为家庭、宫廷、学校、社会、寺庙等五个层面,把女子高等教育的内容体系分为女子高等经、史、文教育,女子高等艺术教育,女子高等科技教育,女子高等家政教育,女子高等宗教教育五个部分加以说明。因此该书内容详实。

四、研究视角独特

该书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史。认为从“男性中心”视角看待整个世界及以此建立的学术规范,并不能成为女性研究的视角和立场,女性研究应该有自己特有的学术规范。女性研究应强调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男女在社会和生理上的差异不应该受到忽视,应该承认其独特的价值,同时要重视女性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传统的男性中心的研究视角往往忽视女性在历史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研究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问题,从而呈现了一幅全新的图景,给中国古代女子教育重新的定位,且分析了社会女性观与女子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种研究视角,破除了长期以来以男性主义研究视角的偏见,弥补了高等教育史研究上的不足,对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起源进行了重新审视。

五、观点新颖独到

该书认为,中国古代不仅存在女子高等教育,而且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作者从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反观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历史,创新了中国古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判断标准,提出中国古代女子高等教育具有独特的形式,从“有性的”角度审视古代女子教育应有的地位,并肯定了国外学者对中国古代存在女子高等教育的观点。(1)认为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言的,是否存在高等教育是以受教育的水平为标准的,随着女子受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高等教育就会出现。以中国古代教育偏重“德性之学”和中国高等教育“人文”阶段的学问不可能重在学校的观点为依据,提出了高等教育应该以传授高深知识、高深道德、高水平技能为评判准则。即中国古代女子高等教育即是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目标,虽然中国古代的女子在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得到的机会不多,但仍有一些女性在这些方面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在重德育的中国古代社会,同样出现了大批德行极高的女性精英。从而使评判标准融入了本土性和时代性。(2)从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中国古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形式并非以学校为主,而是以家庭、宫廷、寺庙等教育形式为主。女子在没有学校教育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宫廷教育和寺庙教育分担其责且功不可没。在内容上,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不是单纯地以“知识之学”为主,而是重在人文精神的教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教练。(3)认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性质具有与男子高等教育不同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中国古代的男女之间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观念,其教育的内容自然有所差异,然女子的智慧与能力及女子高等教育的水平却与男子不相上下,应该给予培养女子高深学问、高深技能的教育以应有的地位。(4)提出研究女子高等教育必须从社会文化中的女性意识入手的论断。并在此理论基础之上,认为中国古代女子高等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体系。他把中国古代社会女性意识分为压抑、复苏、初步沦落、彻底沦落、复兴等五个时期,以此为维度,把中国古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分成相应的五个时期。在每一个时期,作者又把其实施体系分为五个系统:①家庭系统是主流系统;②社会系统是次主流系统;③宫廷系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补充与延伸系统;④寺庙系统是上述三种系统的补充系统;⑤学校和留学系统是偶尔的系统。这种划分具有独创性。与之相应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①女子高等经、史、文教育;②女子高等艺术教育;③女子高等科技教育;④女子高等家政教育;⑤女子高等宗教教育。还对各系统在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实际地位进行了分析。(5)充分吸收了国外学者对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研究。如加拿大Rush Hayhoe认为,中国古代女子一直以来都在知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深深地扎根在对知识的整体认识中。

六、史料翔实

在史料的挖掘、整理与综合上,该书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填补了重要的一页,这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本研究之前,虽然有不少学者的研究涉及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但基本上都囿于近现代范围。本研究的重点则在古代女子高等教育上,许多内容都是在原始文献中寻找的,仅参考著作就达三百余册,报刊数十种。这一史料的挖掘工作价值极大,也为他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线索。翔实的史料也使该书的观点具有强力的支撑。因而,该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为他人研究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提供重要的史料线索。

七、结论正确

该书作者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的研究结论:认为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有着十分精密的关系。作者认为:“在壬子癸丑学制建立前的中国,社会女性观呈多元化趋势。社会女性观深受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综合反映,它深刻地影响、塑造和推进着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使之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独特的培养目标、实施体系和内容体系,还涌现了一大批女子高等教育家。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与同期其他国家的女子高等教育相比,其发达程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这一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与此后的女子高等教育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其培养目标、实施体系,女子教育家的思想也有一些不同。壬子癸丑学制建立前,多元化的社會女子观促成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丰富多彩性,而儒家女性观长期占统治地位与女性主体意识被压抑而沉睡甚至沦落,使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带有很强的儒家礼教色彩,并深刻地压抑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1]作者还认为:“社会女性观作为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等的综合反映,在发生巨大变动的中国近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变化。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社会女性观受到了西方传入的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女性观、资产阶级的女性观,以及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太平天国的女性观、洋务运动的女性观、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女性观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女性观等的冲击,其统治地位逐渐被资产阶级女性观所代替。女性的主体意识也经过压抑—复苏—初步沦落—彻底沦落时期,又再度复兴。伴随着社会女性观的变化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复兴,女子高等教育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新式女子高等教育、留学女子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并被世人所接受;家庭女子高等教育、宫廷女子高等教育和社会女子高等教育在教育内容中增加了与时代发展相宜的新内容;寺庙女子高等教育除藏区外,呈现明显的衰落趋势。随着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复兴,无数女子积极争取男女平权,最终促成了女子高等教育壬子癸丑学制的建立,这为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随后,学校女子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女性在受学校高等教育后,其主体意识更加觉醒。”[2]这些结论都言之成理,并很有见地。同时也印证了本书开篇所提出的假设,即中国古代存在女子高等教育,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女性观强化着中国传统的女子高等教育,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变革传统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前提。

八、启示深刻

通过研究,作者获得如下启示:(1)社会女性意识的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促成的,其中文化因素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2)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是社会女性观在社会发展中的反映;(3)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4)女性主义视角对建立男女平等的研究观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启示深刻,对于当今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女子教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九、社会反响好

该书出版后,随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笔者于2012年4与25日下午4时以该书名“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为搜索词,在大型搜索引擎Google(谷歌)中搜索,获得搜索结果约63,200条;同样以该书名在大型中文搜索引擎Baidu(百度)中搜索,获得相关搜索结果约6,870,000条。可见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综上可见,《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一书,是一部集教育学、历史学、女性学与文化学于一体的学术论著,是近年来十分难得的深入探讨社会女性观与女子高等教育关系的教育史学著作,填补了中国古代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的空白。而该书所获得的启示,对于当今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女子教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书对中国古代女子高等教育的经验总结稍嫌不足,不过该书仍不失为女子教育史研究上的佳作。为此,笔者十分乐意向大家推荐此书。

参考文献:

[1]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1:312.

[2]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1:312-313.

(作者系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推荐访问: 述评 高等教育 中国女子 女性 社会
[《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述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