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误诊2例报告

时间:2022-04-02 12:06:30  浏览次数:

【关键词】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误诊; 急性坏死性肠炎

中图分类号 R65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7-0029-01

1 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男,46岁,1993年11月5日晚饭后突然发作上腹部剧痛,呈持续性,伴腹胀、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既往风心病20年。查体:T 37.3 ℃,心率96 次/min。脐上轻压痛,肠鸣音活跃。白细胞:18.0×109/L,血淀粉酶:32 U/L,心电图示房颤。以腹痛待查保守治疗3 d,腹痛腹胀加重,出现休克及全腹膜炎体征,便潜血强阳性,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见肠扭转及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十二指肠韧带以下至回肠中段肠坏死。探查肠系膜上动脉,见其主干栓塞,行坏死小肠切除肠吻合后关腹。术后休克加重死亡。

病例2:患者,男,62岁,1996年6月23日因慢性腹痛,以餐后为重,畏食、消瘦半年余。急性腹痛、腹泻10 d,意识恍惚,休克2 h,由笔者所在医院中医科转入外科。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消失。腹穿未见血性液体,胃肠减压呈咖啡色。血常规:白细胞40.0×109/L,腹部立位平片见2~3个液平面。以急性坏死性肠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全部小肠及右半结肠坏死,未见其他病变而探查肠系膜上动脉,其主干变硬变细,切开见其开口处血栓形成,远端有粥样斑块。诊断为慢性肠系膜上动脉供血不足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缝合肠系膜上动脉而关腹,后因中毒性休克抢救无效而死亡。

2 讨论

2.1 病因和分类

肠系膜血管阻塞病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五种类型。病例1属于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栓子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病例2属于慢性肠系膜供血不足伴急性血栓形成,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

2.2 病理基础和临床表现

本文两例病理变化都是在SMA供血不足的早期发生缺血性肠痉挛,进而发展为肠坏死。临床表现分早晚两期。在早期,由于缺血性肠痉挛,患者出现剧烈腹部绞痛,同时伴有呕吐,再加上有风心病病史,合并房颤,有人称之为SMA栓塞三联症。肠黏膜发生缺血性改变时,吐泻物中常混有血液,此时很少有腹部体征,因肠壁肌层和浆膜尚未发生坏死,所以早期症状重而体征轻,到后期肠麻痹和肠坏死引起腹痛、呕吐等症状加重,体征此时也趋于明显,但正如病例1,观察3 d,出现全腹膜炎体征,中毒休克后手术探查,为时已晚,导致患者手术后死亡。慢性SMA供血不足时,常有进食后腹痛,这是由于进食后肠蠕动增加,使已缺血的肠管发生痉挛,腹痛使患者自动减食,甚至不敢进食,致使患者消瘦,因此病例2出现进食后腹痛加重、畏食、消瘦三联征。

2.3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困难,主要是因为早期症征不符,症状虽重,但体征不明显,待出现体征时已发生大面积肠坏死的严重后果。所以对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伴有房颤的患者,突然出现腹痛,且逐渐加重,应想到SMA的急性栓塞。老年人出现慢性腹痛,进食后腹痛加重,患者畏食、消瘦,则SMA供血不足可能性大。早期白细胞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本文两例患者WBC分别为18.0×109/L和40.0×109/L,这可能是早期肠缺血、肠痉挛引起的一种应激反应。确诊需行动脉造影及手术探查,本文两例患者均经手术才证实诊断。

2.4 治疗及预后

本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否则预后不良或增加病死率。早期行SMA切开,取出栓子是最好办法。若阻塞原因是由于SMA血栓形成,可采用SMA血栓及内膜剥脱术治疗本病 。由于血管外科的发展,现在可以行血管旁路手术,如髂动脉、腹主动脉与SMA的搭桥手术。搭桥材料可选用人造血管或逆转的自体大隐静脉。若肠坏死需行肠切除术,血管阻塞的范围和坏死肠袢的判断一定要确切,以防二次出现肠坏死而减少再次手术率。

2.5 误诊原因分析

本文两例患者之所以误诊,是因为该病发病率低,对其临床表现缺乏认识,加之对其预后缺乏估计。如早期得到正确诊断,早期取出栓子,或实行旁路手术,则会大大降低死亡率。为求得早期诊断,有条件的应早期开展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检查。没条件者,病史和体征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对于该病的治疗,应持积极态度,应尽早手术治疗,方能降低误诊率。

(收稿日期:2013-04-15) (编辑:韩珊珊)

推荐访问: 肠系膜 误诊 缺血 性疾病 血管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误诊2例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