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76例新生儿溶血症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时间:2022-03-13 08:35:51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探讨主要采取光照疗法对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进行诊断治疗,给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6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的情况,对其血清胆红素进行监测,并采取光照疗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本组76例患儿经过光照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在之后的随访中也未发现有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论及早对病情进行诊断并采取积极治疗,能够有效防止高胆红素脑病等疾病,有效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症;光照疗法;治疗效果

新生儿溶血病属于遗传性疾病的一种,通常是母亲的血型和新生儿的血型不和(ABO或Rh等)而引起的,母体的红细胞在循环过程中进入胎儿,从而引起母体内出现与胎儿的红细胞相互对应的激活补体[1]。该激活补体会对胎儿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得胎儿的红细胞在较大的范围内出现溶血,临床上表现为:肝脾肿大、贫血、水肿和黄疸,属于新生儿的危急病症,可能导致新生儿死亡。因此,对于新生儿溶血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6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的血清胆红素进行监测,进而采取光照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6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男婴40例,女婴36例,足月儿56例,早产儿20例。患儿出生时重量:在2400g-3900g68例,在1400g-2400g7例,<1400g1例。经过诊断,本组76例患儿均符合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标准。其中属于ABO血型不合的有70例,RH血型不合者有6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黄疸,出现黄疸的时间分布为:出生后两小时5例,6-24小时30例,24-48小时25例,48小时以上16例。血清胆红素浓度:>20mg/dl患儿24例,15-20mg/dl患儿30例,12-15mg/dl患儿22例。所有患儿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取光照疗法:将患儿置于460-480nm波长的蓝光光疗箱,每24h间隔一次光照8-12h。需要注意的是,行光照治疗时要用黑布遮盖住患儿的会阴部和双眼起保护作用,箱温应该保持在30-33℃。而且治疗过程中要给与适当的液体补充以免不显性失水增多,防止部分患儿出现脱水现象。溶血患儿早期,也就是患儿出生3天后,在采取蓝光治疗时可以予以人血白蛋白辅助治疗,当患儿的血清胆红素的指标>342μmol/L,便适当给予剂量为1g/(kg)的人血白蛋白,若情况严重可适当加用静丙,以防止患儿胆红素过高。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7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经过治疗之后,使得胆红素明显下降,未并发内胆红素脑病,同时结合抗生素和钙剂的治疗,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术后随访中也为发现有并发症均在7d-14d内康复出院。胆红素变化,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有关新生儿的严重疾病,患儿可能在出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黄疸的症状,是患儿早期出现内胆红素脑病的重要原因,严重的患儿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贫血、水肿等并发症。因此,有关新生儿溶血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有效控制该疾病,就是要对溶血情况进行有效控制,从根本上防止胆红素的生成,并往外排泄胆红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在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蓝光治疗、人血丙种球蛋白、换血治疗等都能对该疾病进行有效地控制。本组76例新生儿溶血性患儿都通过早期发现病情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主要采取光照疗法并行人血白蛋白辅助治疗,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使患儿体内的抗体、游离胆红素、致敏红细胞等得到有效地清除,防止出现高胆红素脑病。本组76例患儿均全部痊愈出院,并采取了避免并发症的常规治疗,未出现不可逆性耳聋,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本组患而也未见黄疸严重需要转院进行换血治疗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光照疗法对新生儿溶血症进行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一高危疾病,因此,新生儿溶血症临床治疗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苏武珍.86例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02(01):568.

[2]刘冰.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2013,02(02):560-561.

[3]李茂军,陈昌辉,吴青,李梦妮,阳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25):167-168.

[4]袁桂红,肖志辉.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症16例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9,08(08):55-56.

[5]刘家应.282例新生儿溶血症临床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2009,04(04):145-147.

推荐访问: 溶血 新生儿 治疗效果 临床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