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有与无”

时间:2022-03-02 00:07:45  浏览次数:

材料用到位;学生听完课是否能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有专家认为“要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就去观察学生下课时脸上是否挂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可见一堂课的好坏与教学质感有密切关系。但这并不是说质感和美感是割裂的,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得将二者合并,这样的设计不但有“貌”还有“料”。如一位教师在架构《求救与自救》这一课时,分别用了“感受生命之美”、“化解生命之危”、“守护生命之树”,而在第二个环节就“小孩落水问题”分别从几个角度设问:

1.自己落水应该怎么做?(求救原则、自救原则);

2.看到他人落水我们应该怎么做?

3.当溺水者出现窒息性心脏骤停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心脏复苏体验实验。

以上设计不但有一套漂亮、完整的“花架子”,还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教学实质当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生动、有趣,还让他们通过一堂课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三)逻辑严密、贴切

在教学设计时许多老师都能理清大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但环节内部的逻辑和环节之间的逻辑过渡就多少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只重视追求自己课件逻辑,完全脱离学生的思维逻辑。以上两种都是我们容易犯的错误,因此,我们提出不但要重视课堂设计本身的逻辑性,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逻辑思维能力,毕竟学生才是受众主体。如一位教师在《成绩与成长》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成绩与品质的关系”用到“二难问题”激发他们思考(给出二难问题——选择——辩论——求真),而经实验我们发现“二难选择”不但符合复杂的社会现实,也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因此,设置“二难问题”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推动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辨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有与无”

教学需讲究策略,思品课教学也不例外。而就策略这一块教育部没有做硬性要求,因此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选用什么样的策略,怎么使用这些策略相对是自由的。当然近几年也有许多有关教学策略的文章和书籍,可供教师参考的策略众多,但在选择时就需谨慎些,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一)有效利用课内外资源

选材不只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而选材的恰当与否直接关乎课堂效果。虽然教材中已有丰富的材料,但却存在许多问题:如材料过时、脱离实际、缺乏生动性等,因此我们主张对教材的材料、案例做一些取舍,同时可以有效整合课外教学资源。材料整合需结合教师和学生已有经验,因为这样做不但能引起学生共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选材需注意避免材料囤积,我们主张要么不用,用就要把它用好。如一位教师在《顺境与逆境》教学中只选用了“史玉柱”的故事,并“史玉柱的‘N’字型的人生”贯穿整堂课,不但材料挖掘到位,而且巧妙剖析顺逆境的关系,整个课堂有趣、深动。具体过程见下图:

(二)构建师生真实对话

有人说思品课最大的特色就是思辨,而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都是在师生有效对话中生成的,因此構建真实的师生对话非常重要。在此我们主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多角度设问、结合“苏格拉底产婆术”追问等方式达到启迪、生成、落成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上《顺境与逆境》这一课在追问上的精彩片段:“是顺境对我们有利还是逆境?”——如果是顺境——案例(顺境的沉寂)——如果是逆境——案例(逆境的死亡)——“到底决定我们成败的是什么?”,学生进行思考后最终有效生成“成功的关键在自我”。整个课堂打破“道德简单归因”的常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追问,提升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每一个转折点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而这就是师生的真实对话。

(三)搭建系统化评价机制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种“知情意行”的统一,而这样的统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想要通过思品课课内时间达成这样的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应该拓展课外时间。具体做法我们主张以“学科素养”为基础,结合课程内容,确立每堂课的目标;再将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然后做成一个量化表,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追踪,帮助学生真正达成学科素养。量化表包括:

1.构建课堂评价表(维度:师生有效对话、学生生成性、参与度);

2.构建课后评价表(维度:学生能力)。相信通过这样的追踪我们就能直观看到学生能力、道德素养的提升。

老子有云“有无相生,恒也。”可见,“有与无”是相生相伴、相互转换的。面对思品课教学的“有与无”,我们要在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善用创新的、开放的、逆向的思维方式看待教材、教学以及课程本身,这样一来相信初中思品课也能呈现出深度、效度、美度。

推荐访问: 试论 思想品德 初中 课程
[试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有与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