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环保类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评价研究

时间:2022-05-04 14:10:04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试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环保类中高职院校当前社会服务工作实践出发,调研以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为代表的环保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等社会服务状况,从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提出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加强环保类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建议及对社会服务水平评价的相关标准。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环保类职业院校 社会服务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BSC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研究(编号:XJK014CZY08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研究(编号:14YBA035)。

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范式研究(编号:13C997)研究成果。

中高职衔接是实现职校学生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路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湖南省教育厅在《关于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湘教发[2014]144号)中决定“从2014年开始在全省中、高职院校中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遴选建设一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

社会服务职能起源于19世纪美国的《莫里尔法案》和随之而来的赠地运动。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要求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从事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学院。在此期间,获得增地和资助的大学迅速发展。以威斯康星大学为典型代表的高校直接把为社会服务作为目标,明确把社会服务作为其重要职能,“威斯康星思想”在全美国甚至全球迅速传播。自此,社会服务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后成为高等学校的第三大职能。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开拓发展空间,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服务,即为了满足区域社会和行业的要求,为社会提供的培养人才、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一、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环保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状况

1.环保类中职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况

从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层面来看,以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为例(下文简称环评专业),中职层次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对大气、水、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中常见污染因子的检测能力;具有监测方案制定及监测报告编写的能力;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能与技巧,能编制简单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了解企业环境管理对外业务、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审批与验收)的办事程序与要求。

中职层次的环评专业可考取的技能证书有:省环境监理技术培训合格证书、污水化验分析工证、污水处理工证等。但这些证书都限定为初级,不允许报考较高级别的技能证。

而高职层面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备销售、环保仪器设备维护等工作,面向环保、化工、医药、印染、纺织、油漆、电镀、食品、造纸、水泥等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同时,高职层面的环评专业毕业生可获得水环境监测工、大气环境监测工等环境监测类中高级职业资格证。

麦可思研究的一项职业调查表明,中职层次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培养的中职毕业生就业层次相对较低,很多岗位如省市各级环境检测及分析测试结构、环境评价机构、环境监理机构、交通、电力、冶金、化工、轻工、食品、制药、电子等行业环境管理部门此类专业岗位公开招聘学历要求为大专水平,劳动市场对中职层次的人才需求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中职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当前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之间结构性的矛盾,使中高职衔接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研究重点。

2.中高职衔接中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凸显的问题

(1)中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衔接不力。中职教育由于理论课时较少、实践课程较多,而高职教育同样较为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许多单项技能训练课程及综合实践项目课程占的比重都较大。中职院校一般学制三年,第二年就开始顶岗实习,而高职院校的第三年一般同样也设有顶岗实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有针对性,针对社会服务所要求的岗位技能设计。

(2)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延续性。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出了要求,前者是技能型人才,后者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属于技能型人才,这种简单的定位模糊了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层次性。现行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与企业的对接,强调面向岗位、以工作为导向,没有考虑中职生源与普通高中生源的差异性。

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深层次问题剖析

(1)制度层面。很多高职院校在战略规划中,社会服务尚未列入发展战略目标,没有设立专门的行政职能部门开展高职院校行使社会服务职能的管理工作,影响了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大部分高职院校把社会服务的相关业务分派给科研与对外合作处、校企合作处、教务处、培训中心、学生处分管,导致职能分散,合作不力,办事效率低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到企业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在个案研究中,很多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都体现在科研管理制度中,激励制度、分配制度、评价制度不健全,导致开展社会服务时无章可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效果。

(2.)观念层面。大部分高职院校教职工认为,社会服务工作无关紧要,在学校应以教学为主,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产业、行业、技术发展的热点和难点进行探讨,无法结合科研、项目化教学要求开展社会服务。

高职教育当前采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近、进一步提升自身办学能力的有效发展途径。

但是,部分管理层和教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解偏颇,将其等同于顶岗实习,根据“2+1”教学计划安排学生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就会出现学校盲目与企业合作,导致学校和企业缺乏对实习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企业更多地把学生当成廉价的生产线员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实际进行创新,而是流于形式。

二、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任何一项评估工作都具有教育意义,它使各个参与者更好地认识其行动,可以宣传革新能力,从深一层看,评估结果还可以激励人们重新考虑选择与经费的优先顺序与协调一致。在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有效地对社会服务进行评价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至关重要。

我国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价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价试点。

200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正式启动了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称为第一轮评估,当时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并未将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列入考核范围。

2006年,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方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在第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指标体系中,加入了社会服务评价元素,但其作为“社会评价”这项一级指标之下的二级指标。

2008年,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自有毕业生起至有三届毕业生前必须参加一次人才培养评估,标志着第二轮高职高专评估工作正式启动,在此次的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服务相关指标列入两类评价指标当中。

其中,社会评价列为九个一级指标之一,从招生情况、就业率、社会捐赠情况、应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与联系人四方面进行评价。在产学合作中,从合作企业、时间、订单培养数技术服务年收入、为企业培训员工数等方面进行统计。

其中,社会捐赠这一指标已经被国内很多主流评估机构纳为评价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指标之一。本文将其划分为社会捐赠资金和企业捐赠设备,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高职院校社会捐赠的来源。企业捐赠设备值占设备总值的比例与社会捐赠经费收入这两方面,各高职院校的统计值均不足10%,证明在社会捐赠方面高职院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将其纳入评价社会服务能力的指标之一,也是有效评价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环保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相关的影响群体包括社会层面(学校区域、用人单位等)、学生层面、家政层面、教职工层面及债权人层面等利益群体(见表1)。社会服务能力维度与这些群体层面息息相关,具有联动关系。

表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环保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维度设计表

维度层指标层主要观测点评价标准

环保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直接服务传播知识科普服务通过规定适当时间开放污水处理设备、实训中心、科普展示等提供环保类科普服务

咨询服务拥有主动为社会提供环保类咨询的意识和职能,以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基点辐射整个区域

专家服务专家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服务,包括政府兼职、指导交流,举办讲座等

物质资源

服务开放教学

资源适当开放图书馆、展示设备等多种教学资源

社会培训师资培训为社区中小学提供环境教育相关教师培训

员工培训为市州环境监察、管理部门、企业环境从业人员提供员工培训

合作交流校企合作就业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就业比例统计年度就业毕业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的人数

校校合作对口支援与一所以上省内外高职类院校及本科类院校的同类专业建立对口支援服务,开展研究、办学、合作培养等多方面的活动

国际合作合作办学与国外研究型大学开展3+2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活动

社会捐赠社会捐赠

资金社会资金、企业设备捐赠教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学院支持环保类办学建设

企业捐赠

设备 吸引环保类企事业单位捐赠相关仪器设备

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建设的定位及方向研究

职业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和区域性特征,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软硬件资源及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战略性规划。

1.制度是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根本保障

制度先行,深化面向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宗旨,把服务理念贯彻到各项管理办法中来。健全整合社会服务职能结构,在调整完善各职能部门结构的同时,最好是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或代理部门,切实提高环保类职业教育工作管理的执行力。

在项目化教学的驱使下,提倡环保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目标导向机制。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出发,结合环保类专业的服务能力和以区域为主的经济发展需要,系统地对社会服务进行规划,制定包括数月到数年的长短期阶段性目标。将目标、任务和责任明确落实到社会服务项目的负责人和实施团队,激发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的积极性。

2.要拓宽思路,积极为环保类社会服务创造有利条件,提供相关服务

随着《穹顶之下》的热播和环保类常识的普及,环境监测与保护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关注度极高的课题。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搭建环保类技术服务平台,与企业共同组建技术研发中心,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在环保类技术研发上的想法和趋势,结合学校教科研人员的研究优势,带领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研发过程,有针对性地为新产品开发和先进技术推广服务。

在小城镇化建设高度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对破坏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可在强化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环境保护科学文化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素质,加强科普宣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所作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引领与服务作用。

环保类职业院校要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和定岗实习管理,注重素质教育,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最后,环保类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应本着务实合作的原则,建立对口交流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目标。同时,扩大社会服务相关服务范围,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环保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和中南地区、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环境保护适当忽视的西部地区建立对口支援服务,委派社会服务管理职能人员和骨干教师交换指导或进行挂职锻炼,可以在保障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

四、小结

本文研究定位于较宏观的层面,微观层面的中高职衔接中社会服务的各项因素考虑较少,如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学生层面关注的问题、家长关注的问题等。同时,研究暂未对中高职衔接中社会服务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在后续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子博,孙蕾,罗汝珍等.基于能力本位的环保类岗位从业人员专业核心能力及拓展能力研究[J].职业,2011(2).

[2]陈宝荣.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2(22).

[3]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刘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4.

[5]覃曼丽.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职能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3.

(作者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 衔接 高职 社会服务 评价 环保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环保类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评价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