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早期小剂量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时间:2022-04-03 10:03:32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小剂量肠内营养(low doseenteral nutrition, L-E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小剂量肠内营养组(L-EN组)25例和常规剂量对照组(EN组)25例。分别于术后24 h后给予营养支持。观察患者前白蛋白、体重、淋巴细胞计数、胃肠道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前白蛋白、体重、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胀发生率L-EN组3例(12%), EN 组9例(36%)。腹泻发生率L-EN组1例(4%), EN组3例(1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小剂量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行, 即起到了营养作用, 又不至于增加胃肠道负担, 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胃癌;术后;小剂量

肠内营养作为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正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尤其对于外科术后及营养不良的患者[1]。肠内营养的有效实施避免了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时所带来的一些并发症, 如导管感染、肝损害、代谢紊乱等并发症。肠内营养的目的在满足患者营养需要的同时 , 更重要的是同时发挥其营养药理学作用 , 如增强免疫功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等。外科术后患者在手术应激状态下 , 肠黏膜细胞发生萎缩 , 肠屏障功能受到损害。肠内营养通过给予肠黏膜细胞充分的营养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 防止细菌易位的发生。胃癌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加之手术后会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多数学者提倡胃肠道术后应早期给予肠内营养, 然而不恰当的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反而会增加患者胃肠道负担。本研究旨在比较早期持续小剂量肠内营养与术后常规剂量的肠内营养在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评价其营养指标及康复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本科收治50例胃癌患者, 均实施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50 例患者中, 男29例, 女 21 例;年龄 42 ~ 82 岁, 中位年龄 62 岁。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营养组(早期维持小剂量, L-EN组)25例, 常规剂量对照组(逐渐加致目标量, EN组)25例。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心肺疾病, 无代谢性及内分泌性疾病, 肿瘤均无肝脏及远处转移。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术中均将肠内营养管(复尔凯肠内营养管, 纽迪希亚公司)越过吻合口, 置于空肠近端, 至少通过吻合口约20 cm。早期持续小剂量肠内营养组(L-EN组), 术后24 h 内开始给予EN 支持20 ml/h, 不足热量用静脉营养补充。目标量为 104.6 kJ(25 kcal)/(kg·d)。常规剂量对照组(EN组)患者开始行 EN 的速度为25 ml/h, 每 24小时 增加 25 ml/h, 至达到目标量。EN 配方均选用纽迪希亚公司的百普力。通过营养泵控制速度, 24 h内持续泵入。

1. 3 临床观察检测指标 观察治疗期间患者有无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 记录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监测患者术前1 d及术后7 d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淋巴细胞(LY)计数、血浆前白蛋白(PA)水平变化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 无肠梗阻、肠瘘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经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有发生腹胀或腹泻病例共9例, 其中6发生轻度腹胀, 3例发生腹泻。其中, 1例患者由于腹胀明显被迫降低营养液滴速后缓解。L-EN组发生腹胀和腹泻病例共4例, 其中腹胀3例, 腹泻1例。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WBC、LY、PA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肠内营养治疗时营养物质经门静脉吸收, 能更好地被机体利用, 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维护肠黏膜屏障[2]。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由于机体处于一种高代谢状态, 并以分解低谢为主。因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肠内营养支持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 传统观念认为腹部手术, 尤其是消化道手术后的创伤会造成3 d左右的胃肠道麻痹。然而, 有研究表明:腹部手术后, 小肠的功能较胃和大肠恢复快, 通常术后即可恢复正常, 这一结论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认为肠内营养有以下优点:①可减少内毒素释放与细菌易位;②促进胃肠蠕动与胆囊收缩, 恢复胃肠正常蠕动, 减轻肠粘连, 预防肠梗阻;③纠正肠黏膜缺血, 增加内脏血流;④营养支持效果好, 并发症少;⑤有利于肝脏蛋白质合成与代谢, 改善营养不良引起的肝脏损害。有研究表明,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动力的恢复有积极促进作用。然而, 对于消化道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用量方面研究较少。过早过量的应用肠内营养是否会增加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以上研究显示, EN组有发生腹胀或腹泻病例共9例, 其中6发生轻度腹胀, 3例发生腹泻。其中, 1例患者由于腹胀明显被迫降低营养液滴速后缓解。L-EN组发生腹胀和腹泻病例共4例, 其中腹胀3例, 腹泻1例。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L-EN组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较少。

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局部营养作用, 能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生长, 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 有效地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比较了两组患者经肛门排气时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术后营养状态, 研究结果表明术后两组患者WBC、LY、PA、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变化被认为是对患者术后营养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部分胃癌术后患者短期内体重均有所下降, 本研究表明, 两组患者均有体重下降, 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显示了胃癌术后早期小剂量肠内营养短期内并不会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

综上所述, 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小剂量肠内营养与常规剂量肠内营养相比, 不会增加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与常规剂量应用肠内营养相比, 小剂量肠内营养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 更符合生理, 安全、有效、可行, 是一种安全经济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黎介寿. 胃肠手术的“围手术期营养处理”.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3, 20(2):65-67.

[2]李颖, 方喜, 吴俊伟. 肠内营养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粘膜通透性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 13(12): 945-949.

[收稿日期:2014-12-04]

推荐访问: 胃癌 术后 患者 营养 效果
[早期小剂量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