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医辨证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时间:2022-04-03 09:59:42  浏览次数:

zoޛ)j馕}@5ONONv@@nkiNn7+N-z^rXƥyr֧vǜʇwkgޭ퉫bxبB)ޱv'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UC患者共94例,西医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07年制定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有关标准[2],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可伴有不同程度其他全身症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病变呈连续性、弥散性、多发性溃疡或糜烂及慢性炎症表现,均排除缺血性或放射性结肠炎、结肠克罗恩病、感染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恶性肿瘤等。中医诊断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草案)》中有关标准[3],分为大肠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寒热错杂型等。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8例,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29~72岁,平均(43.6±5.8)岁;病程8个月~12年,平均(3.9±1.2)年;溃疡累及乙状结肠下者27例,累及降结肠下者14例,累及全结肠者7例。对照组46例,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27~71岁,平均(43.5±6.1)岁;病程10个月~11年,平均(3.8±1.3)年;溃疡累及乙状结肠下者24例,累及降结肠下者14例,累及全结肠者8例。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范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给予相应的方剂口服,其中大肠湿热型给予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30 g,黄芩、薏苡仁各15 g,黄连、木香各6 g,秦皮、马齿苋、败酱草各10 g);脾肾阳虚型给予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大枣、干姜、甘草各10 g,白术15 g,人参6 g,生姜5 g);肝郁脾虚型给予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白芍20 g,白术、枳壳各15 g,防风、陈皮、柴胡各12 g,甘草10 g);寒热错杂型用乌梅丸加减(乌梅、黄柏、制附子各10 g,太子参、当归各15 g,桂枝、川椒、干姜各6 g,黄连、细辛各3 g)。上述药方均为1剂/d,分2次服用。在上述基础上,同时给予中药灌肠治疗,药方包括白头翁、鱼腥草、马齿苋、败酱草各20 g,蒲公英、地榆各15 g,黄连10 g、白芨12 g等,药方中药物剂量随症加减,将各药煎汁至100 ml,冷却至合适温度后,用一次性注射器分次抽取药液经灌肠管轻缓灌入结肠内,并指导患者平卧或侧卧抬高臀部约30 min。每晚灌肠1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柳氮磺吡啶片(1~1.5 g/次,口服,4次/d)、氢化可的松片(200~300 mg/d)或地塞米松片(10 mg/d)等,有感染症状者加用抗菌药物控制。两组均以一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结果、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

1.4 评价标准 (1)结肠镜结果评价标准:根据Roth分级法[4]对治疗前后肠镜下表现进行分级,其中:黏膜充血、黏膜下血管模糊、有瘀斑评为Ⅰ级;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有浅小溃疡形成评为Ⅱ级;黏膜有自发性出血、浅小溃疡融合,覆盖少量黏液性和血性渗出物评为Ⅲ级;黏膜可见明显凹陷、有大小不等溃疡汇聚成片,伴有大量黏液性和血性渗出物评为Ⅳ级。经治疗后肠黏膜恢复正常,或溃疡瘢痕形成或进步2级者评为显效,进步1级者评为有效,无进步或病情加重者评为无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2)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粪检未见异常,肠镜检查显示黏膜无明显异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粪检中白细胞、红细胞<3个,肠镜检查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粪检中白细胞、红细胞<3~5个,肠镜检查黏膜有所改善;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治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等级分组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组结肠镜检查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均能顺利完成整个疗程的治疗。

3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学上虽无明确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病机、症状可将其归属于“肠澼”、“休息痢”、“久泻”、“滞下”等范畴。中医学理论认为该病为外感六淫邪气、饮食失制或素体脾胃虚弱、情志内伤、劳倦过度而引起脾胃运化失常、大肠蕴结湿浊、气血凝滞、夹湿伤脾,最终导致肠道传导除阻滞、气血不通等[5]。《素问·太阴阳明篇》中记录“饮食不节、起居不适、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下利已差,至其某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为此后人称之为“休息痢”。《景岳全书》中则提出“痢疾者,因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

本病病机归为本虚标实,脾肾虚弱为本虚,寒湿、湿热、气滞为标[6],中医学根据其辨证分型施治,目前分型方法不一。本研究将其主要分为大肠湿热型、脾胃气虚型、肝郁脾虚型、阴血亏虚型等,并根据分型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大肠湿热型需清泄湿热、调气行血,给予白头翁汤加减进行施治;脾肾阳虚型需温补脾肾、收涩固肠,则给予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肝郁脾虚型需疏肝理气、健脾合中,以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施治;而寒热错杂型需温中清肠、平调寒热,给予乌梅丸加减进行治疗。在上述中药口服基础上,灌肠方中:白头翁、马齿苋、败酱草起止血止痢、解毒凉血、燥湿杀虫之功效,白芨、地榆则能收敛止血,黄连、蒲公英具有清热燥湿、解毒之作用,鱼腥草则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收敛止血、化瘀消肿、清热凉血的功效,灌肠后直接作用于结肠黏膜,药物有效成分在直肠中下静脉充分吸收后获得和维持局部有效血药浓度。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给予相应方剂口服的同时给予中药灌肠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组结肠镜检查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与其他临床报道[7~8]结论一致。表明中医辨证联合灌肠符合中医学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辨证施治理论,全身与局部治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宋 敏,吴 杰,王 萍,等.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2,24(6):335-336.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550.

[3] 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33-136.

[4] 郑家驹.炎症性肠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95.

[5] 朱庆平,沈 洪,朱 磊,等.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瘀血病机的认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480-482.

[6] 王新月,刘 果,盛益华.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特点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6(5):481-482.

[7] 陈长江,汪雪晴,谭华儒,等.中药内服并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30.

[8] 房亚洲.中药口服与灌肠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3):60-62.

(收稿日期:2015-01-01 修回日期:2015-04-07)

(编辑:梁明佩)

推荐访问: 溃疡性 灌肠 辨证 疗效 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