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影响中药疗效的诸多因素

时间:2022-03-15 08:23:09  浏览次数:

【关键词】 中药;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94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33-0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中药临床应用,其疗效的发挥情况,除了与辨证的准确与否、患者的情况等有关外,还与药材本身的诸多因素有关,在药材因素中又涉及到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贮存、炮制、配伍、剂量及剂型、给药途径、中西药的合理联用等,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1 药材品种

我国幅员广阔,物种繁多,各地用药习惯和名称有的也不同,因此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中药品种十分复杂。一味中药如只来源于一个品种,则不存在品种优劣问题。一味中药如来源于同一科的多个品种,则各品种之间有优劣差异,如麻黄来源于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草麻黄和中麻黄三个品种,三者之间生物碱的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黄最低,疗效存在差异。一味中药如来源于不同科的多个品种,则差异更大,仅《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的贯众来源于6科35种植物,普通高等 中医药类《中药学》6版规划教材中记载的贯众的品种就有鳞毛蕨科的贯众、绵马鳞毛蕨和紫萁科的紫萁三个品种,其中只有绵马鳞毛蕨长于驱虫,白头翁来源于4科20余种植物[1]。

2 药材产地

传统医药强调地道药材的使用,地道药材所以能被历代医家重视是几千年来医疗实践经验的 ,对此历代医家论述很多,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谓:“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研究证明,地道药材所含活性成分是非地道药材所不及的,如药理研究表明,药材传统产地的地理气候、水土中特有的微量元素决定着药材的特质。如《药典》规定,当归含挥发油应在0.4%以上,甘肃武都饮片含量为0.65%,云南丽江饮片含0.59%,而四川饮片仅含0.25%[2];生长在北方的青蒿,其青蒿素含量远比生长在南方四川、广东等地的低;西藏产的大黄,其鞣质的含量远较其他地区的高;可见药物的产地对药物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据统计,目前我国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资源总数约为12807种[3],这些药物都有着各自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旦这些特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其生理、化学特性亦随之变化,引起药物有效成份含量差异。

3 药材采收

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植物,动、植物在其生长过程的不同阶段,其药用部位各种成分的积累会有不同,足年采与不足年采药材以及药材的采集季节掌握不严等都会影响药材的内在质量。如对根和根茎类药材,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采收为佳,认为初春“津液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液归流于下”,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现代研究也证明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与生长期密切相关,要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为最佳采集时间, 薄荷在生长初期,挥发油中几乎不含薄荷脑,但至开花末期薄荷脑含量则急剧增加,故开花末期为最佳采集时间;东北产的甘草,其甘草酸含量,生长一年的为5.49%,生长4年的为10.52%,相差近一倍[4];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为6.5%,开花前期为10.5%,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故开花前期采集为佳[5];如厚朴、杜仲需种植满15年,有的地方不足5年即采集;茵陈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之说。桑螵蛸以3月中旬采收为最佳时间,过迟则卵化生出小螳螂而失效[5]。“适时是宝,过时是草”,因此适时采集药材,才能确保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疗效最好。

4 炮制的规范性

很多中药需经炮制后才入药,炮制可降低某些中药的偏性、毒性和副作用,可以改变某些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可增强某些中药的功用和循经作用。中药材如法炮制才能保证临床疗效,明代陈嘉漠在《本草蒙筌》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6]。可见中药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制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天南星经猪胆汁炮制后,其药性由温变寒,功效由燥湿化痰变为清热化痰;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蒸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酒制后主补阴血,且借酒力行药势,通血脉,滋补而不腻;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熟地炭补血止血,治崩漏等血虚出血诸证。玄胡索中的生物碱不溶于水,醋制后煎用,药液中生物碱大大增加,止痛效果好。如川乌中的乌头碱有剧毒,炮炙后,乌头碱平均减少78%~82%,达到药用要求[7];生斑蝥米炒后毒性物质斑蝥素部分升华而含量降低,从而使毒性减弱。大多数的矿物药经煅烧后,质地疏松,便于粉碎,也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提高临床疗效。

5 适宜的贮藏与保管

药物贮藏与保管的方法是否正确、得当,直接对药物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关系到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中药材贮藏保管不当可发生虫蛀、鼠咬、走油,使其有效成分大幅下降。药材贮存超过时限可使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如:麻黄贮藏期限以1年为宜,时间过长麻黄中有效成分之一挥发油的含量会逐渐减少,从而使药效降低。少数药材,如半夏、橘皮、吴茱萸、艾叶、枳实等则宜陈用,半夏的生品未见有祛痰作用,但放置一年后却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橘皮的有效成分是高沸点的挥发油和陈皮苷,久存后非有效成分的低沸点挥发油散失后,等量的药材中,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会相对增加,疗效也相应增强。人参、冬虫夏草等易受潮生虫发霉; 西红花则易失油变色而干枯;麝香易挥发散失气味。因此为保证中药材质量应采取仓储养护。

6 药材的配伍

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需要,按一定的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合用,称为配伍。合理的配伍应用可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但不合理的配伍,又会降低临床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增强或提高疗效的配伍关系主要有相须、相使,如麻黄,功效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了发汗解表的作用,配杏仁增强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作用,配石膏增强清肺平喘兼透表热作用;降低疗效主要体现在相恶的配伍关系中,如黄连与吴茱萸、人参与莱菔子等。

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

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也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合理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可增强疗效,反之不仅会降低疗效,甚至还会产生新的毒副作用。

6.1 剂量 剂量就是药量,它包括每一味药的成人用量和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药的剂量。药物剂量大小对其疗效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据报道,大黄小剂量健胃,稍大剂量则泻火通便;甘草1~5g应用,起调和诸药作用;5~12g,温胃、补中、解毒;若用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方剂的组成也要按组方法度,各药之间有一定的用量比例,如五苓散的作用按伤寒论,张仲景原方剂量组方利尿效果最佳,若各药等量投入,则利尿效果明显降低,所以医师于临症遣方切不可随意增大或减少剂量。

6.2 剂型、给药途径 剂型与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吸收数量、速度和作用强度不同,疗效有别,有的药物必须经某种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如涌吐药瓜蒂口服有较强的涌吐作用,但静脉注射却无等;又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汤剂服用,大黄与黄连产生的鞣质在胃肠道中缓缓分解,又转为鞣酸与黄连素,能分别发挥疗效。倘若制成注射液,需将沉淀物去掉,否则就会导致失效[8]。有些中药饮片只能在特定的剂型中才能发挥疗效,如有毒药物雄黄、马钱子,贵重药物麝香、冰片只能入丸散,不能入煎剂。

7 中西药合理配伍

与西药合理联用可提高疗效,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毒副作用,如具有保护肝脏和利胆作用的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大柴胡汤等与西药利胆药联用,能相互增强作用;但中西药配伍不当就会导致药效降低甚至毒害反应,如糖尿病患者在口服甲苯磺丁脲等降血糖药物时,若合用甘草、鹿茸,可降低降糖药物的效果;含有黄酮类成分的中药,不宜与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同用,可生成金属络合物,所以只有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才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安全用药。

总之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很多,除以上所述的几方面外,在处方审核、处方调配、处方复核、发药交待等方面,也必须严谨细致。同时正确的煎药、服药的方法、服药时的禁忌,都应向患者交待清楚,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达到药到病治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仁安.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5-16

[2] 何晓华.对中药饮片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亚洲医药,1998,(10):51

[3] 李钟文.中药学,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

[4] 何晓华.对中药饮片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亚洲医药,1998,(10):51

[5] 张贵君.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北京:中国中医学出版社,2000,33-46.

[6] 明•陈嘉谟,撰(王步民等点校).本草蒙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2;5;16;17.

推荐访问: 疗效 中药 因素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