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位思考

时间:2022-03-02 00:17:36  浏览次数:

摘  要: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厘清的问题,需要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位上进行推进。要综合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划、保障及落实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3-0164-03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clarified urgently, which need to be promoted at the key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eachers" educational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dig deepl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tself, and to clarify the planning, guarantee an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o as to better exert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Cooperativ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而“课程思政”建设正是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强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

当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但是,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厘清的问题,需要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位上进行推进,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一、综合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一)教师明确自身的育人责任与育人使命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要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作为教师,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教育责任和教育使命,更要引导我们的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理想信念的重要的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二)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核心任务。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推进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其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塑造和培养,这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无论是政治素养和综合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教育主体,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理論水平,不仅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有真知灼见,而且需要对国家的战略发展及党的创新理论能有效把握,这样才能使得专业知识与德育元素有效融合,从而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体现协同育人的建设目标。

对于高校而言,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教师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组织生活为抓手,引导教师党支部组织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可以针对专业课教学,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途径等。再比如,可以依托教学科研团队,对青年教师予以综合指导,引导青年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接,以各种形式推进“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多管齐下,除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该打通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壁垒,通过各种方式和平台搭建双向“协同育人”的有效渠道。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党员教师毫无疑问是课程建设的有效抓手。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也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专业课教师党支部而言,除了在日常的“三会一课”中引导党员教师深入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思想理论课教师开展“对接”。比如,专业课教师党支部可以通过“党建联建”等多种形式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党支部开展活动,在党建交流过程中对党的创新理论、思政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予以了解,从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角度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方法等,进而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

二、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一)以尊重专业课程自身教学规律为前提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但是每个专业课程的特点不同、课程的实质不同、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是不尽相同。不同课程在育人功能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主要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科学课程更侧重于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因此,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各类专业课程的建设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专业课程教学有自身的教学规律,有自身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规范和教学流程。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为了融入思政元素”而融入,或者强行“植入”思政内容,而是应该根据专业课程的专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课程性质灵活融入思政元素,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二)系统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立足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尤其是要结合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核与价值范式,将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具体的、生动的蕴含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之中,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与育人目标的价值性的统一。

系统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明确育人过程中的德育责任。比如,以实验课为例。实验课强调动手能力,教师在实验课授课过程中如何把握实践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呢?其实,实验课教学的过程就是向学生传递思政元素的过程,如对客观、严谨的科学观的训练、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索问题的创新思维的培育……这些都是课程中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育人责任的认识,将德育意识“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在实践中育人。

(三)针对课程内容,做好课程设计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课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步骤等等。优秀的课程设计,将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专业的特殊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育人教育,切记避免使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比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除了“知识模块”的建构之外,还可以进行“價值模块”的搭建。在“知识模块”的设计过程中,渗透“价值模块”的内容,从横向、纵向、广度、深度等各方面挖掘“知识模块”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再如,可以将相关的“价值模块”予以打通,由点串点、由点带点,把“价值模块”中的思政点打通,从而由点及面,形成课程的整体“价值链条”,与专业知识理论融为一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划、保障及落实机制

(一)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划设计及保障机制

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大多数都由学校的教务部门规划设计,以“课程建设”的方式予以统筹推进。这种保障的体制机制是整体战略层面的规划,并在制度、环境、经费等各方面予以了系列保障。可以说,这种形式有利于高校整体上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在建设过程中便于不同专业课整体协同开展建设工作,从而有效推进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进度。此外,高校各二级学院需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予以规划和保障。

在校级层面,对课程思政建设进度的及时跟进也十分重要,比如开展中期检查等相关工作,一方面可以了解、督促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和相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好的案例、好的做法。学校教务部门可以对这些好的典型予以宣传推广,开展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们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更有利于建设成效的整体推进。

(二)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落实机制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专业课程进行整体的设计规划,尤其是在凝练模式、形成共识方面需要具体落实。

比如,各二级学院可以将校级与院级课题立项相结合,从院级层面对课程立项予以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推动课程思政的相关建设。如,院级层面可以设计“教师发展计划”等,根据专业课教师的个人特点和特长打造其主讲课程的课程思政“专家”;可以通过“说课”“评课”“思政教案设计比赛”等多种方式让教师进一步了解课程建设的相关环节,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采用多种成果方式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比如论文、讲义、大纲、学生作品、案例作品等。

此外,在具体落实机制上,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团队建设问题。可围绕课程建设目标,搭建多学科、多学员结构团队,纳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教师,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交流。

(三)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构建科学配套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确立和实施,可以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和明确课程思政实施的建设内容。尤其是可以以评价机制为抓手,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从而有效确保协同育人目标的达成。

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建设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展开。一是加强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即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确保专业课中德育元素的有效融入;二是完善课程考评机制,探索和建立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和量化体系,通过数据等信息及时反馈课程思政的实效效果,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整合;三是建立教师激励评价机制,通过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相关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等相结合,对教师的有效探索和实践予以肯定和表扬,从而进一步激活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38(10):133-135.

[4]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68-173.

[5]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37:67-70.

推荐访问: 点位 思考 关键 课程 高校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位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