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高校大学生科创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时间:2022-05-06 11:30:06  浏览次数:

[摘 要]高校科技创新和创业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和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发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育人功能,营造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必将成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红线”,对大学生高校科创工作的总体思路、现状和对策研究等作深入的分析、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 载体 品牌 贡献度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是社会需求反映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必然行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鼓励技术创新,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高校科创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以“创意、创新、创业”三创精神为核心,以共青团为“龙头”,以高校各个学院为“基点”,围绕中心、立足社会、服务青年,紧密结合各专业学科开展面向社会的科技活动,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让学生踏入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积极构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新体系。

一、高校科创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高校科创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热情高,坚持下去的少。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明确的目标,仅凭“一时之勇”, 缺乏“坚持”的意志品质,“常立志”, “三分钟热情,五分钟热血”。

2.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长期研究的少。学生参与一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要有创新的态度和严谨的学术作风,欲投机取巧,不愿做锲而不舍的潜心研究,这是常有的一种错误倾向,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误区。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参加科创的人数从整体上出现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但是省级以上重大发明、科技成果却很少,且大多数仅是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的,长期坚持研究的学生非常少。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总结,这是没有重大成果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学生从事科技活动粗枝大叶的多,高水平的少。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也暴露出学生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健全、不够完善的一面。以检验学生科技实践水平和创造能力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还没有重要成果出现,这就反映出对其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尚欠缺有效的措施。学生从事科技活动“起点低,小打小闹”的居多,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短、平、快”的做法,这也是高水平科技成果不多的根本原因。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

1.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从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是学习课程知识。在大学四年中,主要以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同时对大学生活也有一个适应的转变过程,加上有限的知识,要参与科技活动就显得力不从心。另外,课时多、学习任务重也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原因。

2.学术氛围不浓,缺乏有效的吸引力。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环境,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很重要。但是组织学术活动没有硬性要求,故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与既定的要求差距相对较大。

3.有关的配套政策还不是很健全。我国高校学生科技活动起步晚,学生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薄弱,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这是目前高校学生科技活动的一大难题。虽然一些高校很早就开始了综合测评制度的改革探索,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但是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成熟机制尚未形成。

4.教师参与指导的少。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得以发展的保障。虽然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认真指导。实际上这也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一种拓展,理应发挥积极作用。

(三)提升高校科创工作的几项对策

1.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分析,建立“一个委员会,三个网络”的组织管理机制符合现在的管理机制的要求。

学校应成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由相关校领导、相关各部门负责人,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指导全校学生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活动开展、资金筹集、工作协调、评比表彰等;建立“三个网络”,即由学院、团委、学生科协分别牵头负责的三个工作系统。相关学院侧重为学生提供硬件支持,帮助学生选题立项,指导开展科研攻关。

2.建立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学生科技创新“金字塔型”工作机制。

第一层次(塔基):对于高校的学生,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原则,进行科普教育,培养学生参与科创活动的浓厚兴趣,培养强有力的后备军;

第二层次(塔中):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以各类竞赛为龙头,挑选一部分有潜力的同学加入各自社团并进行相关科技项目的培训,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一批科创成果;

第三层次(塔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选举具有市场价值和转化潜质的科研成果,进入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由创新进入创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3.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工作的中心应在平时。

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将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在分散模式下运作,会造成科研管理力量薄弱,监督机制不强,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严重影响其正常有序开展,也造成了有限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或配置不合理,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因而要实现科技创新的长期化、规模化、阵地化,要利用好科技创新基地这一良好的载体,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打造良好平台。

4.加强学生科技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学生科技队伍是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首先院系领导要高度重视。学院领导和全体老师的重视是我校科技活动开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各方面的支持与积极扶持为学生科技活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二是有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教育学生成才仅凭说教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作保证,尤其是能为其提供一定的倾斜政策和优惠待遇;三是有广泛的学生基础。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群众性,更要发挥学生科技骨干分子的作用,带动和辐射其他学生;四是有一批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

5.发挥指导教师的推动力作用。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系统指导学生科技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可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推动力。教师对学生科技活动中各环节指导和把关是促进学生参与高起点、上水平的关键因素。

6.提供必要的科技活动经费和设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场所和设备,校方应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7.加强校企合作,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应将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经验引入到学校中来,用企业的模式来管理学生,可以实行项目负责制,由学生产生 CEO 、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等,通过模拟企业的形式,多方位地培养学生,把科技创新工作落到了实处,同时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使学生毕业之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二、如何提高高校科创工作的贡献度的若干思考

(一)形成品牌特色、努力提高学生高校科创工作对共青团组织的贡献度

团委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为此高校团委要做好学生与学校之间纽带、桥梁和沟通作用。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要继续深入发动和开展与课堂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独立完成课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科技意识,同时促进学风建设。

团委同时应为参加国内、国际大赛做好准备和组织工作,扶持建立相应的科技实践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论坛,加强学术与科普相结合,提高针对性。

(二)努力践行科创育人功能,提升高校科创工作对学生发展的贡献度

高校团组织是科创活动的“引导员”,是培养青年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中坚。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参与创业实践,以科技创业基金申报为契机,带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探索符合学校特色的学生科技项目运作机制。

高校必须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引入社会资源,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为有志于投身创业并有原创性技术或理念的学生提供“零成本”创业的机会,力求形成“低门槛、低成本、低风险”的学生创业机制,在高校学生创业实践中率先形成突破,并以此形成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三)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广泛开展科创文化服务活动,提高学生高校科创工作对社会的贡献度

在了解社会中把握时代,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在实践社会中锤炼品格,将高校科创工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科创文化服务活动。

1.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到科创学术类的社会实践中去。

大学生在学校相关机构的组织下,积极参与“服务城乡经济建设、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参加专题社会调研”等活动,既锻炼了实践能力,也会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2.提倡青年学生贡献能量,加入志愿者行列中去。

高校的学生群体是个庞大而又凝聚的集体,本身就充满着能量,科协、创协致力于指引同学发挥自身优势,并在奉献中重新审视自我,在实践活动中,真正做到服务社会、锻炼自我、提高素质。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必须巧妙构建高校科创的有效载体,营造科创氛围,构建全员性的科普活动体系,突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凝聚参与者的智慧,形成一批具有高校特色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基地化运作为原则,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当今高校实际情况的科创之路,在新的科技创业体制下,让科创转化为生产力,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2003年九月出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左惟,《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5, (18) .

[3]雷敏 ,王向东《论教育评估体系的创新培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6 (7) .

[4]崔德举,《创新教育应遵循的原则》[J]山西教育,2003,(1) .

[5]刘沫,《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2,(3) .

[6]李向成,任强《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J]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推荐访问: 思考 高校 大学生 分析 工作
[高校大学生科创工作的分析和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