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课改视域下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探究

时间:2022-03-02 00:09:33  浏览次数:

摘要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改视域下中职德育课实施主体性教学应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既突现教学过程;又突出学法指导,并使二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唯其如此,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达到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实现德育课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真正使命与终极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 中职德育课 主体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进入实施阶段。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②因此,新课改视域下中职德育课教学应积极贯彻主体性教学理念,千方百计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运用主体性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与觉悟的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行为。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自觉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笔者依据多年研究与探索,基于新课改的视角,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从“教学过程”与“学法指导”两个层面对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的实施加以探究。

1 突现教学过程,将主体性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诸多相关环节链接起来的有机过程。因此,切实实施好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就应把主体性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抓好以下四个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环节。

1.1 备课:顾及主体

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备课往往起着制订蓝图、预先谋划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备课的精细程度,基本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雏形”。可见,精心备课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准备,也是有效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本前提。备课中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更要深入分析学情,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想觉悟及认知规律等,做到“心中有数”,方能“对症下药”。这对于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生理心理特点复杂多样的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备课前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多与学生接触、交流,也可与班主任、课任老师交流学生情况,必要时还可作简单的课前调查,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疑难点、兴趣点等,为讲课环节的科学预设与精巧生成提供必要的基础。

1.2 讲课:激发主体

讲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有效实施主体性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关键一环。教师要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中职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主体性。如在学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这课时,笔者通过设疑导入法,通过“猫与羊这两种动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引入课题;又如在学习“我国的经济特区”这课时,笔者曾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边展示一组经济特区城市建设成就的画面,同时辅以设问“歌曲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分别是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也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精讲基础上,重点抓好“导”与“议”两环节。

“导”即引导,包括课前如何导入课题、课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等。首先教师精讲案例,并引导学生弄清其主旨与脉络;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再次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概念和原理;最后在教师引导下结合教材加以修正补充,从而得出较为科学准确的概念原理,并适当理解记忆。这样让学生自己根据已学知识从案例分析中得出新的、未知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互动比教师单向传授效果要好得多。“议”即议论、讨论,在学生了解原理后,引导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讨论,或由学生自由提问,教师概括典型问题再交给学生讨论解决。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练习:锻造主体

练习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虽然德育课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大量地做练习,但适时适量地做些练习还是很必要的。它是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教师应着重抓好练习的设计与讲评两个环节。

练习设计可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而设计,也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自己设计。练习设计既要源于教材又要略高于教材,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尽可能选取学生、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与重点作为素材。做这种练习,既能反馈学生学习成效,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在学了“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这课后,笔者曾以一幅名为“重点培养”的漫画(主旨为批判一些家庭只注重孩子智力而忽视品德、心理等培养的现象)为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这样设计的作业,学生觉得新颖、有趣,因而很乐意去尝试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这一环节应予以充分重视。至于练习讲评,受教学课时限制,不可能也没必要每次练习、每个习题都讲评。应视具体情况,由教师选择学生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加以集中讲评;也可由学生之间互相点评;还可采取个别点评等多种形式。在讲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或修正或补充练习答案,从而达到巩固、完善知识,并最终实现提升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1.4 考核:体现主体

考核是检测教学成效的必要手段。它包括平时考查与阶段考试。考试可以采取以闭卷、笔试为主与开卷、口试或写小论文为辅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由于中职生所特有的身心特点、文化基础状况,这一点对于德育课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德育课不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知识习得课,更是一门锻炼能力、提高觉悟的能力觉悟培养课。因此,德育课的考核应把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与课内知识能力的检测有机结合起来,并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如口试可采取“时事评论”、“答记者问”等形式;笔试则可采用闭卷、开卷、写小论文、生涯规划设计或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命题也可采取教师出题与向学生征题相结合的形式。对于试卷讲评则可采取让学生分析考试题目与考试成败得失,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指点迷津的方式进行。这样便使考核由压力变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突出学法指导,使主体性教学理念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

要真正使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由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曾指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因此,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基础上,更要重视研究学法,积极探索中职生学习德育课的基本规律,以教法促学法,加强学法指导,把教法和学法有机结合起来。

中职德育课的学法指导应从何入手?一般说来,可以从“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复习”三个前后相继、互相关联的环节着手。

2.1 课前:善于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听课前的必要准备,是提高听课效率、增强学习效益的有效方法。当前中职德育课的内容总体上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习起来较枯燥、难理解。因此课前预习对文化基础知识较为欠缺的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对此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加以科学安排、精心组织,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这样才能防止学生预习走过场而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教师事先要布置适量预习思考题或拟订预习提纲,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大致了解新课内容与思路,找出有关疑、难点或提出具体问题,这样听课时就会自觉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些问题。同时对学生预习情况要适时进行检查、评价。鼓励学生将课前预习由当成是完成学习任务转变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2.2 课中:精于参与

这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关键一环。为此,教师要多层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多角度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巧于听讲、精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讨论、善于记录。指导学生尤其要注意课堂上师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抓住重点、理清线索,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能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有时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需要通过讨论等形式才能得以很好地解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学会参与课堂讨论。这是中职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处理好这一形式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讨论要做到“选题、组织、总结”三到位。“选题”可先由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筛选出几组讨论题,再由学生选择辩题,自由展开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组织”讨论要注意面向全体,总揽全局,尽力避免只是少数人热热闹闹“参与”,而大多数人冷冷静静“旁观”的现象,这样的气氛与效果都不理想。因而教师要精心组织,可视情况采取分组讨论、自由讨论甚至辩论会等形式。这样参与度提高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讨论取得较好效果。讨论结束教师要加以“总结”。总结力求言简意赅,切忌模棱两可、长篇大论;要充分运用讨论成果,但立意要比学生高;对原则性问题更要是非分明。

2.3 课后:巧于复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复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遗忘是普遍的心理现象,所以要根据遗忘规律在适当时间采用适当方式巧于复习。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对待这一环节,科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方式。时间方面,斯皮泽(Spitzer)研究表明,及时复习效果优于延后复习;而方式方面,沙尔达科夫(..)研究表明,分散复习效果明显优于集中复习。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学完每单元后要及时加以总结,勤于及时复习、善于分散复习,对所学知识予以梳理、重组,理清知识间的内在线索,找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不断建构出新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当然,在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强调主体性教学、确立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排斥、弱化甚至抹杀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科学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尽力引导中职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勇于确立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把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这“双主”的地位与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又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唯其如此,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并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实现德育课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真正使命与终极目的。

注释

①王继平.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②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江英.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3(1):73-75.

[4]赵风雨,郑志辉.实然、必然与超然:主体性教学认识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49.

[5]王功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外活动设计[J].中国德育,2008(8):64-65.

[6]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7]邝丽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英]约翰·洛克(JohnLocke).教育漫话[M]. 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育部网站[EB/OL].

http:///edoas/website18/68/info11968.htm.2004-10-25.

[10]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 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2-134.

推荐访问: 视域 主体性 德育 探究 中职
[新课改视域下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