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创新医疗体系,激活基层医疗机构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03-27 09:56:41  浏览次数:

zoޛ)j馝M׽۟iv^v^v]nvm|n׽t
h�M{(b�!ڝǭ]{~׽vm5_yv^m(b�!5vuM{ێ5]]_}mMu]6M7ם׎xiMyMv}O:?i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也就是说,基层医疗机构才是居民健康与疾病预防的“守门人”。

因此,在慢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最主要疾病的今天,基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使辖区内居民尽量不得慢性病,得了慢性病后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采取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对人群筛查、分类管理(即分为一般人群、高危人群与患病人群),重点对无慢病且为高危人群及其患病人群,开展以生活方式干预、分层管理为主的健康促进与非药物干预加药物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慢病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的问题。

但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投入不精准,服务能力不高,同时又缺乏面对慢病“井喷”,切实采取对慢病高危人群、已患慢病的患者提供以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为特色的差异化的服务手段,导致慢病“井喷”以及看病难、看病贵。

(二)大医院成了慢病治疗的主要场所,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发生

由于慢病“井喷”,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又不能提供有效的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大量慢病患者涌向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是必然的结果。

据《北京市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与慢病管理研究分析》(2016年11月)报道,北京市医疗保险机构在二、三级医院支出的慢病门诊诊疗费用高达83%;一级医院及以下医疗机构支出的费用仅为17%。这说明,有83%的慢病患者涌向了二、三级医疗机构接受治疗。83%的慢病患者都到大医院去看病,这更加剧了挂号难、等候时间长等问题的进一步的发生。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大医院已成了慢病治疗的主要场所。

另据《北京市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与慢病管理研究分析》报道,2011、2012、2013年,北京市四种常见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冠心病)年均门诊药费(175億元),占年均门诊总支出(295亿元)的59.3%,占门诊慢病年均总支出(218亿元)的80.2%。这充分表明,我国大医院对慢病治疗主要采用的是药物治疗措施。

研究表明,慢病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其结果药物会越吃越多,病情会越治越严重,费用会越来越高。根据《北京市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与慢病管理研究分析》,单纯高血压患者年均门诊药费为5600元,但患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平均门诊药费支出水平为10710元;如高血压病再同时患有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慢病,门诊年均药费会进一步升高至15759元,达到单纯高血压患者年均药费的2.8倍。由此可见,在大医院对慢病患者单纯采用药物治疗的措施,是进一步推升慢病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基于上述,要想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要实施由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重点转移,创新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因此,健康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慢病防治,慢病防治的重中之重是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是“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以体系化形态建设与实施“防—管—促”新模式,建立全时链接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构建预防—诊治—康复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和新业态,即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健联体)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健联体体系建设

(一)健联体的概念

以健康为中心,以“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为核心服务内容,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健康管理联合体,简称“健联体”。

(二)健联体内涵

健联体内涵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助力健康中国为目标;以基层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为主体;以区域核心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信息技术和保险为支撑;与疾控中心、妇幼保健、康复、康养等机构相联合;形成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模式。这是强基层、卫生工作战略前移和下沉的重要举措。

(三)健联体的核心服务内容

健联体的核心服务内容是: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

防大病:针对癌症、心脏病、脑卒中等,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实现早防、早诊、早治,提高大病防治水平,降低过早死亡率。

管慢病:对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规范管理,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促健康: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控制风险因素、实施零级预防,3减(减油、减糖、减盐)3健(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改变生活方式,使更多的高危人群回归为健康人群。

(四)健联体与医联体的关系

健联体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医联体是健联体的重要支撑,健联体和医联体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力量。

(五)构建健联体的基本原则及其体系建设

1、构建健联体的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实现共建共享;坚持基于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重构和赋能;坚持以强基层为重点,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健康管理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跨界融合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

2、健联体体系建设

健联体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国家卫生防病体系、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社会健康管理机构等相关机构,组织体系重塑,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组织体系。

健联体指导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有利于健联体建设与发展制度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健联体内各类规范标准,另一方面要推动政府将健联体纳入国家医改,从制度上保证健联体健康持续发展。

健联体建设体系建设:加快“健康管理+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结合智能终端设备应用,实施健康促进和慢病健康管理;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在各医疗机构间实施健康信息授权共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防大病管慢病中应用,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有效开展大病风险筛查、健康监测与评估、疾病智能辅助诊断和慢病健康管理。加大防大病管慢病适宜技术和产品研发,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更多防大病管慢病的工具和手段。

健联体人才体系建设:要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健康管理医学服务能力,特别是重视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和产品应用能力、大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常见慢病健康管理的能力的培训,要重视健康管理师队伍的培育和使用。探索促进基层人才队伍稳定的机制和方法,适应健联体发展需求。

健联体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健联体经济保障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建设与发展保障机制;建立全民健康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并行机制。

在現阶段,重点探讨解决医疗保险如何购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建立示范区或示范基地方式,将购买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对健联体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持,形成有效的管控医疗保险支付风险的运营经验,在局部实践取得经验数据的基础上,逐渐向全国进行推广。

(王汉亮,中发改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智慧医疗健康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专委会副主委。白书忠,原总后卫生部部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推荐访问: 医疗机构 激活 基层 体系 思考
[创新医疗体系,激活基层医疗机构的一点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