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心理学视角探析高职课程思政价值意蕴

时间:2022-03-02 00:02:41  浏览次数:

摘 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然而互联网教育会导致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这给我们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拓展德育格局、充实德育资源、形成多方合力。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探析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把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真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关键词:心理学;课程思政;价值意蕴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在网上进行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形式。而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相处而产生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探讨,教师可以在为学、为人、技能等感召和熏陶学生;然而互联网教育可能会导致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动摇教育的根本目的。目前确实在一些青年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价值观迷失、法治观念淡漠、自我中心膨胀、道德选择偏差、道德行为失范,令家长与教师感到不知所措。

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基于上述要求,课题组试着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探析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一、高职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的渊源与路径

追溯道德发展的历史,“立德树人”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在《论语·为政》有名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从古到今,国际社会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如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一切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不能有例外[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社会环境、 时代精神,那么它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就是时代文化以及先进的社会理想对人的影响[4]。

学院作为本科院校下面的二级高职学院,可依托本科院校丰富的资源。学校

秉承“修德求真”校训,遵循教学规律,构建了思政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伦理教育,形成了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的大思政格局。结合新时代对德育的要求,注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三维课程的统一,寻找“课程思政”逻辑起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梳理106个德育元素,编制教学设计指南,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求每位教师落实到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课外拓展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建立教師教学案例库和学生随感案例库,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构建了以党建引领,寓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于一体的全校协同育人机制,强化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助暖人,及时解决心中疙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

二、高职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的内涵

课题组计划从心理学的从环境、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五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价值意蕴,把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真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1.树立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注重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心理学表明,任何人的发展,无不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从宏观角度,每一代青年都要面对和回答时代的问卷。这代青年所处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国政府2011年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国际社会普遍安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大环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既要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引导学生开拓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担当、有胸怀,不仅要关注中国,更要关注世界、关心全人类,参与、融入国际事务,真正为国家、为世界、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同时学校利用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名人辈出的资源,开设“越地名人,家国情怀”系列通识课程,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

从微观角度,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学校努力构建优良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环境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古今中外名人或历年来对学校有贡献的师长和校友事迹,规划成校园步道或公共艺术作品,将学校的路名及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实训中心、宿舍楼、体育场、实训中心,以校训的方式命名,以建构萌发学生求学与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气息。学校将宿舍建成书院制,以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打破各专业界限,书院体现名人的事迹特色以激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透过环境设施的耳濡目染与潜在课程的影响,陶治性情与品德,做到无声环境育人的效果。

2.构建新的平衡点,引导学生响应全民阅读活动

大学与中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大学是在适龄的时候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以达到相应的自我独立与自我认知水平,最经济的方法是读万卷书,阅万人人生阅历,领悟对学业、对前途、对自己、对社会的想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实习实训、人际关系等,建构新的平衡点。结合心理学认知过程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知识,培养学生适应大学的新的思维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职生普遍阅读能力比较弱,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教师有的放矢,注重启发性教育,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实施宿舍为单位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全民阅读活动响呼应,营造“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院文化氛围,进行读好书好文做读书笔记比赛活动,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促使学生静下心来看书,使课堂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锤炼品格及磨练意志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功能,努力引导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在学习与生活中。

3.注重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学校非常注重社会实践,课题组结合高职生的实际,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课程思政的育人内容渗透在公益活动、校内实训、教学见习与实习要求上,要求学生一学期至少做14课时的公益,并作为评奖学金与评优的必备条件,同时对老师也有做校内外公益服务的64小时考核要求,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老师一起参与并带动学生去做公益,这样教育者才有道德权进行教学时,道德训诫的话语,学生才会接受并模仿。实习指导老师与班主任、辅导员每周沟通,形成合力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用心理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完善自己,学习、领悟、体验、内化,并且迁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上,成为一种好习惯与好品德,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人文情怀、生态文明和工匠精神等内容,以体现知识、技能、价值观为主题,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5],形成了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追求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合理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健康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讲授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能力、情绪与情感、人际交往时,告知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客观的自我意识,未来不只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感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未来除了需要智商、情商,更需要培养财商、爱商。要做一个感恩的人,为祖国与社会、教师、家长、同学多付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感与义务感等,要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成为真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动之以情,激发大学生的美好情感与引起他们在实践中共鸣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 ,树立价值观自信,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6]。

4.树立融洽教育理念,关注弱势群体学生

因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公民具有平等的机会,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这项平等机会的提供不因地区、民族、性别、身心状况等而有所差异。由于职业教育是培养一线技能人才,不但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上进,协助弱势群体获得就业技能、工作机会,促使自己经济独立,更可以体现自我生命的价值,从而提升其社会地位,促进各群体融合[7]。弱势者教育的改进不仅可提升国家竞争力,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自从2017年9月招生开始,学院每年招收一定比例的西部落后地区的生源,作为浙江教育帮扶对象,这类学生成为了班级中的弱势学生,自身基础比较薄弱,文化基础不牢固,知识面窄,自我规范能力差,被动性强,学习态度与目的不够明确,不能吃苦耐劳,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社会适应能力差,学习理论与技术有一定的困难与障碍,认为以后到社会上工作学历上处于劣势,自己又有怨言,不得已选择读高职。

學校从生活、学习、工作、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帮扶行动,对这类特殊学生,学校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如改造食堂设施与布置,设置适合西部学生口味的窗口;安排学生干部同住宿舍在生活上关心与照顾;节假日学校组织短期旅行与晚会,减轻学生的想家情绪;提供书院里学生干部岗位给他们担当,优先提供社会实践与勤工俭学机会,以让他们展示自己;任课教师充分尊重个别差异,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每次课后主动沟通询问答疑,请班级优秀生以QQ小群组建学习互助小组,让优秀生与后进生组合,实行“一帮一”的计划,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疑难问题由教师把关,这类同学第一学期补考较多,第二学期初不仅以高分顺利通过补考,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大多数人顺利考出相关职业资格证。

5.培养自我约束力,提升学生的财商

面对网络贷款、校园地下裸贷、套路贷款,个别大学生消费不理性、自控能力差、缺乏法律和金融常识,屡屡中招,甚至旷课、逃离校园中断学业,家长不堪重负。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的虚荣心较强,消费喜欢攀比买名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网上信息良莠不齐,有些同学不加选择,女生将钱化在买高档衣服与化妆品上,而男生化钱买游戏装备,仗着自己年轻身体好熬夜玩游戏或看网络小说。

结合财商教育与自我约束力,利用宣传栏、学校社团办的报刊、微信公众号与讲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财商,学会唤醒隐藏在自己身上的理财潜能,并利用这种渴望,辨别需要与想要的差别,改变虚荣消费与冲动消费的坏习惯。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比学习、比节俭、比做公益、比感恩师长等活动,与家长合作,引导学生记帐与每月计划消费,引导家长勇于对同学的不良消费倾向制止,引导同学双休、寒暑假去打工,体验赚钱的不容易,学习节俭。

三、探析高职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的意义

一方面使思政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实现并驾齐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达到了协同一致;另一方面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并将专业课的育人价值充实进来,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思政与政工教师向全员参与的新格局迈进[8]。

我们从心理学与德育结合角度进行循循善诱、克服个性中的一些缺陷,全方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注重进教材体系与进教案进讲义相统一、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带着立场情感与创新方式进学生头脑相统一,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把思想品德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彰显了育人的方向和育人的宗旨,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之中,引导学生未来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真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春秋)孔丘.论语[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

[3](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45

[4](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上册)——教育人类学初探[M].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5]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3

[6]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1

[7]台湾“教育部门”.技职教育“白皮书”[EB/OL].http://www.tve.edu.tw/data/技职教育白皮书0718/第三部分——当前技职教育的政策htm,2019-03-18

[8]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人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103

(作者单位:1绍兴文理学院 上虞分院,浙江 上虞 312300;2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推荐访问: 意蕴 探析 高职 视角 心理学
[从心理学视角探析高职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