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全域旅游视角下黔东南—桂北旅游带建设路径研究

时间:2022-05-11 19:30:04  浏览次数:

〔摘要〕 黔东南和桂北地区地理位置毗邻,交通互通便捷,文化传统相通,自古就有合作的传统,两地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建设黔东南-桂北旅游带,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本文对黔东南-桂北旅游带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全面总结黔东南-桂北旅游带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建设“黔东南-桂北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以及建立黔東南-桂北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山地休闲旅游产品,构建区域旅游统一市场,建设全国旅游文化示范区等思路。

〔关键词〕 黔东南 桂北 合作 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6-0080-08

黔东南主要指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核心区域,并辐射到贵州东南部其他地区;桂北主要指以桂林市和柳州市为核心区域,并辐射到广西北部其他地区。黔东南和桂北地区毗邻的地理位置与良好的交通条件,丰富且具有同质性也有异质性的多种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已有的合作基础和历史渊源,是开发建设黔东南-桂北旅游带的重要有利条件。将两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既可以进一步叠加优势旅游资源,增强已有的旅游品牌优势,也可以相互补充各自特色资源,形成个性化旅游品牌,实现多赢、共赢的目标,增强两地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黔东南-桂北旅游带建设的可行性

1.历史文化同宗同源

黔东南和桂北地区在历史上同属南岭走廊范围,“南岭走廊”主要包括黔、桂、湘、粤交界处的一些市州和地区。该区域的各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元素、民族风俗、民间信仰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局面,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南岭民族走廊。一是从黔东南民族历史来看,黔东南的侗族主要来源于广西。“黔东南州的侗族大多由广西都柳江北上迁徙而来,当地的侗族古歌《侗族祖先哪里来》所说的也是如此”。〔1〕由此可见,黔东南侗族文化也主要来源于广西岭南文化。二是从黔东南语言历史成因来看,“黔东南汉语方言在贵州方言中有特殊的地位,其内部包括湖广、桂北、川黔三种西南官话类型”,〔2〕黔东南汉语方言属于桂北官话类型,文化同宗相通相近。三是从民族成分和人口构成来看,两地少数民族人口均以苗族、壮族、瑶族为主,并且占比较高。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常住人口中,桂林市少数民族人口为73.47万人,占15.47%,柳州市少数民族人口为193万人,占51.58%;黔东南少数民族人口为274.69人,占78.92%。黔东南、桂林、柳州的相关人口数据来源于全国各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综合整理。所以,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溯源和文化认同角度来看,黔东南和桂北地区具有旅游合作的历史基础。

2.地理位置毗邻和交通区位良好

黔东南和桂北地区地理毗邻、交通互联互通。一是地理位置毗邻。黔东南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南接广西(桂林和柳州);桂林北接贵州、湖南,西南连柳州,柳州西北部又分别与贵州黎平县、从江县相毗邻,地缘相邻使两地经济文化交流较多。二是交通条件良好。近年来,黔东南交通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贵广、沪昆高铁横穿黔东南,已经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黎平机场和凯里黄平机场开通有黔东南至上海、桂林、长沙、杭州、昆明等直飞航线。桂林是我国贯通华南、西南、中南的国际旅游综合交通枢纽,高铁通车里程占广西的1/4,国际航线3小时内可达亚洲主要城市。柳州自古交通便利、贸易繁荣,地处黔桂、湘桂、枝柳三线之交点,是沟通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贵广、沪昆高铁和厦蓉高速公路的贯通,更将桂林与黔东南连成一线,极大地拉近了黔东南与桂北的距离,为两地交流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黔东南和桂北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也有异质性。黔东南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黎平侗乡、榕江苗山侗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黔东南苗乡侗寨是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旅游目的地之一,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黔东南州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并入选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最佳目的地;其中,西江千户苗寨是全国乡村旅游“景区带村”示范点。桂北地区则以秀丽的桂林漓江山水闻名中外,分布有2000余座喀斯特石峰,与漓江山环水绕。桂林自宋代至民国初期一直是广西首府,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桂林以北兴安的灵渠,是秦代修建的古运河,至今保存完好。桂林市中心的靖江王府、东郊的靖江王墓群、花桥,柳州的柳侯祠、恭城县的文庙和武庙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桂北地区还是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风情独特,柳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传歌圣地,壮族的歌、苗族的舞、侗族的楼、瑶族的节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黔东南和桂北地区的历史和景点介绍来源于相关地区政府官网基本情况介绍整理。黔东南和桂北地区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共同构成了两地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两地的生态环境优美、民俗和历史文化相近,为两地旅游产业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这将有利于将桂黔的旅游产品进行“捆绑”打造推向市场,建设无障碍的游客集散地和全域旅游试验区。

4.已有的合作基础

贵州和广西是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黔桂两地自古有良好的合作传统。近年来,黔桂两地的旅游交流越来越密切,两省区已有的旅游相关合作协议和成功案例开展了旅游合作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黔桂全域旅游的建设发展。2001年4月,南贵昆经济区召开第一届联席会,共同签署了《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书》,促进了“南贵昆”在基础设施、能源、旅游、生态、“西电东送”等方面的合作。2005年3月,两省区签订《关于进一步加强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框架协议》和《关于加强两省区旅游合作的协议》。2009年6月,两地又签订了《旅游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在共同打造旅游文化产品、推广民族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线、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深入合作。〔3〕2014年,粤桂黔在贵阳签署《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贵广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粤桂两省区关于建设南广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第三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联席会在贵州都匀召开,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13个市(州)旅发委联合举办“旅游联盟互动交流会”,并定下了“合作开发特色优势旅游项目”的目标。〔4〕

二、黔东南和桂北旅游带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1.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开发层次较低

黔东南和桂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产品的合作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是由于各行政区域在旅游开发方面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规划,为了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各地均在努力争取旅游資源的开发权和收益权,在同一景点中各自打造自己的特色,甚至相互倾轧拆台,缺乏有序开发和规划。加之部分旅游公司和企业受到利益的驱动,盲目地跟风开发建设旅游产品,产生了很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开发的同质化旅游产品较多,旅游合作内容单一,在旅游线路开发、产品宣传促销等方面合作较多,缺乏深入系统的旅游合作和较大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严重影响了黔东南-桂北旅游经济带的建设进程。

2.市场合作意识淡漠,资源优化配置不够

当前,黔东南和桂北地区的旅游合作建设主要还是表现在政府及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旅游企业、旅行社和公司等市场主体合作较少,能够实现互惠共赢的实质性的内容不多。部分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及行政性障碍,尤其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界处,为了吸引游客争夺客源,相互拆台、相互压价、相互倾轧的恶性市场竞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两地之间旅游合作的有效有序发展。旅游合作体制机制仍然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发展的各种要素按照市场和游客需求自由地互补流动与优化配置,游客也难以实际掌握当地的特色资源,导致两地的旅游资源与要素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的目标,影响了两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打造。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落实,尤其是贵广和沪昆高铁开通后,黔东南和桂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一些地区基础条件及设施建设落后,旅游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差,旅游接待业、旅行社、酒店等建设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乡镇和农村一级的交通设施建设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山区景区的交通条件及设施相对落后;部分旅游景区内接待设施建设滞后,有的甚至是临时性建设,达不到服务标准,不能形成常态化管理,在旅游黄金周或者举办大型活动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服务专业人才相对较少,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旅游企业的营销水平、规模和管理与国际化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等等。这些困难的存在制约了黔东南-桂北旅游经济带的开发与发展,不能较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旅游市场需求。

4.旅游品牌特色不够响亮,周边市场竞争激烈

黔东南和桂北地区虽然一直在着力打造旅游特色产品,但是,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两地内部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实际拿得出手在国内外能够叫得响的特色品牌不多,周边省份和地区的旅游竞争也比较大,对黔东南-桂北旅游带的建设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近年来,黔东南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两张名片,形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但是在旅游市场产生一定影响的就只有黔东南苗侗风情,原生态的环境和村寨在市场化的冲击下日益显得商业化,对游客没有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桂北地区的桂林山水享誉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其他地区的旅游形象知名度还是不高,没有形成特色旅游线路,留不住游客匆忙的脚步。而周边云南、广东、湖南和贵州、广西等地旅游品牌也具有较强的特色吸引力,使黔东南-桂北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亟待产生新突破和新发展,在整体特色品牌建设上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位和进一步的思考。

三、推动黔东南-桂北旅游带建设发展的主要路径

1.突出全域,合理规划开发黔东南-桂北旅游带

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出发,由两地政府主导,充分体现两地的联动发展意图,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视角规划好黔东南-桂北旅游带发展布局,整合两地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链发展模式,合作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围绕建设“黔东南-桂北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打造民族风情、山水风光、健康养生、生态旅游、中国传统村落等五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将两地景区景点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整体优势,积极与周边的珠三角城市通力合作,广泛融入泛珠三角旅游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共赢互利的目标。加快建设省级公路干线和支线以及连接外部的高速公路体系,以贵广、沪昆高铁和厦蓉高速公路为重点开发轴线,以沿轴线分布的优质旅游资源为点,以点、线为基础向周围地区辐射,通过中长期铁路系统建设和较高等级的内部环旅游带公路网,将北部湾经济建设区和沿海地区主要城市和旅游资源紧密连接,全面提升黔东南-桂北旅游带整体竞争力。

2.突出共赢,建立黔东南-桂北旅游合作机制

一是树立“共赢互融”的合作意识,由两地政府主导,充分利用全域旅游和泛珠三角经济带建设机遇,从泛珠三角旅游带建设的整体层面出发,打破固有的行政壁垒,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两地之间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合力共建黔东南-桂北旅游品牌,共同开发、共同保护、共享共赢,激发和释放黔东南-桂北旅游带发展的潜能。

二是建立旅游合作机构,成立“黔东南-桂北旅游联合发展委员会”“黔东南-桂北旅游联盟”或“黔东南-桂北旅游联合体”,设立专门的黔东南-桂北旅游合作协调机构,作为两地旅游合作的重要平台,综合政府行为和市场运作行为,对两地旅游合作战略、定位、措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三是建立旅游合作机制,规定两地政府和企业之间每年定期联合召开旅游联席会议,制定旅游合作保障制度、旅游管理部门协调制度、互惠互利政策等,进一步促进黔东南-桂北旅游带的形成。

3.突出共享,构建区域旅游统一大市场

一是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两地各级政府应该联合起来,主动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和障碍,努力消除地区封锁和无序竞争,建立规范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比如,取消企业经营的属地限制,撤销公路分散收费的关卡,鼓励导游人员在两地旅行社同时从业,建立两地游客区域内无障碍投诉机制等。

二是建设国际旅游大市场,充分利用正在推进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契机,根据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和特点,打造具有黔东南-桂北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功能分区合理的国际旅游大市场。

三是共享信息平臺,联合建设黔东南-桂北旅游信息网,并实现与区域内其它官方和企业信息网联网,共享旅游信息,相互推介旅游产品和线路;设立黔东南-桂北联合旅游信息咨询中心,互相为游客推介对方区域的旅游信息。

四是联合宣传促销,联合召开多样化的旅游交易会、节庆活动、旅游展销会、旅游信息发布会、旅游合作洽谈会等传递相关信息,促进投资咨询服务,加大旅游产品、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联合编制旅游宣传书籍、地图、手册,组织新闻媒体采访,拍摄广告、影视剧、纪录片等。

4.突出山水,培育打造山地休闲旅游产品

围绕黔东南和桂北地区的山岳、湖泊、河流、峡谷、森林等神奇秀丽的自然生态景观,依托现有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结合新时代游客追求舒适、快乐、个性化和原生态的愿望,通过积极参与互动、提升趣味、情境体验等方式,“构建以养生度假、乡村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中国长寿旅游目的地。”〔3〕打造康养、运动、游乐、科考、野炊、生活体验、触摸自然等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一是打造山地运动休闲类产品,如山地攀岩、林间徒步跑步、林地竞走、山区野营体验、峡谷漂流、生态游泳等。二是打造山野情趣类休闲产品,如生态景观、采摘乐园、林中狩猎、科普考察采集、高空游乐场等。三是打造观光休闲类产品,如观光农业、观光轨道、生态小屋、庙宇亭台、森林动物园、稀有植物观赏园、科普植物观赏园等。四是打造康体养生类休闲产品,如空气罐头、阳光浴城、森林雾浴、温泉乐园,垂钓休闲等。五是打造山野餐饮休闲类产品,如山林客栈、农家小屋、生态餐厅、山珍小吃、野味品尝屋等,通过打造山地休闲旅游产品,既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愁”,又为游客带来最优质的山水休闲产品和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5.突出体验,打造中高端旅游市场

黔东南-桂北地区旅游产品低端市场已经成熟,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但是中高端旅游产品开发还不够,旅游效应还不是很明显。因此,两地需要根据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欲望,结合大众化、中档化、家庭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以中高端市场为主要战略目标,重点占领中低端消费市场,兼顾低端市场,逐步开拓占领高端消费市场。将体验旅游和特色购物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打造“多元化”“体验化”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需求。围绕地域文化特色、习俗特色和时代特色,突出民族风情、体验活动、特色美食、休闲娱乐等,着力发展一系列体验旅游专题产品:个性需求和一流环境相结合的休闲度假旅游、放松心情与开阔视野相结合的观光旅游、惊险体验与激励斗志相结合的特种户外旅游、商务活动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商务旅游,最终达到促进黔东南-桂北旅游带走向纵深发展的目的。

6.突出文化,打造全国旅游文化示范区

一是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示范带,围绕两地历史名人、历史文化、历史景点创作大型历史实景演出,制作不同历史专题的历史文化旅游宣传片循环播放推广,同时,将两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城、村)、中国传统村落串连成线,打造历史文化主题旅游景点。

二是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带,结合各地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做好文化活动的导向、文化主题的定位和文化形象的设计,整合两地少数民族文化,打造成一条南岭民族文化景观带,主要展现黔东南-桂北地区苗、侗、壮、瑶等民族的日常生活动态场景,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走廊。

三是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以节庆活动为龙头,地方特色为基石,定期开展以生态文化节、丰收文化节、花卉文化节、长寿文化节等为重点的节庆文化活动和生态民俗系列文化活动,从而带动旅游业发展,扩展活跃生态旅游项目。

四是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带,引导两地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围绕不同主题,打造长征路沿线景点,讲好黎平会议、湘江战役桂北战场、万里长征第一关,苗、侗、壮、瑶等少数民族拥军支前故事,建设一批党性教育基地,增强红色旅游教育功能。鼓励开办红色文化休闲农庄,开发红军粮、红军菜、红军酒、等产品,引导开发红色体验产品,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旅游影响力。

四、小结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跨行政区域旅游合作是推动全域旅游深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黔东南-桂北旅游带的开发建设对两地旅游品牌深化发展均有好处。以桂林市为核心的桂北旅游发展较早,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品牌之一,黔东南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较慢,需要积极主动推进黔东南-桂北旅游带的建设和发展,带动黔东南的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同样,桂北地区为了推动自身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通过旅游带的建设丰富自身旅游资源内涵,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产业积聚发展。当前构建黔东南-桂北旅游带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因此,通过黔东南-桂北旅游带的开发建设,能够产生较强的联动作用,可以面向国际市场尤其是东盟国家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化旅游品牌和旅游线路,加快促进两地区的旅游品牌走出内陆、走向世界,进而推动两地区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更大范围的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合作与开发。

参考文献:

〔1〕陈全瑶,潘齐欣.谈黔东南侗族文化[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02).

〔2〕肖亚丽.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历史成因[J].凯里学院学报,2013,(05).

〔3〕叶有根.关于黔桂联手打造长寿经济文化大产业的思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5).

〔4〕赵 越.粤桂黔跨省区合作破除区域流动壁垒[N].南方日报,2015-09-11.

(责任编辑 博 农)

推荐访问: 旅游 视角 路径 东南 建设
[全域旅游视角下黔东南—桂北旅游带建设路径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