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应用的实践创新与对策

时间:2022-05-11 15:50:04  浏览次数:

摘要:嘉兴市地处浙北水网平原,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种—养、种—种、养—养结合型小循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型多元中循环、农工商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型大循环相结合的主要循环经济模式,培育循环经济实施平台、构建循环链接通道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创新经验,并就新时期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施平台;链接通道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90-03

嘉兴地处水网平原,传统农业发达,经过千百年来的探索积累,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的循环利用农田耕种方式,形成了稻麦、畜牧、蚕桑、水产综合经营的农田生态结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创新对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广泛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构建多种循环农业新模式,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形成低能耗、低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一)种—养结合型、种—种结合型、养—养结合型小循环模式

1.种—养结合型循环模式

传统农田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是相对独立、间接联系的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现在的“创新”则是把家禽养殖业直接纳入农田生态循环系统,通过食物链减少农田害虫杂草,培育农田肥力,以种好优质桑(果)、稻等作物为中心,养好家禽为重点,两者以共育(或专育、轮育)的形式,构建种养结合的农田复合生产系统。目前,这种创新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很多,典型模式如桑(果)园养鸡、稻鸭共育、稻鹅草接茬、鸡稻轮育以及水稻(茭白)水产共育等。

“桑—鸡/菜苔”模式:秀洲区王店等地对桑园实行立体套养、套种,形成以栽桑养蚕为主业,桑园地套养“三园鸡”,套种青菜(或牧草),采取分区种植、分区轮放方式,每亩桑园地放养鸡50羽~100羽,每年套养2批~3批;冬季种植小青菜,采收菜苔供加工出口,菜梗茬作绿肥壅桑,实现保桑、养鸡、种菜多渠道增收,一般每亩桑园可增加养鸡收入1 200元左右和菜苔收入1 000多元。

“稻鸭共育”模式:“稻鸭共育”是改变传统养鸭产业大群体圈养饲喂,圈放结合、饲喂为主模式,以稻田为基础,种好优质晚稻为中心,以大田畈、小群体、壮个体、少饲喂、不污染、家鸭野养为特色的稻田复合生态型生产体系。晚稻选用株型紧凑、基粗叶挺、分蘖力强、抗逆抗倒的优质高产良种,采用分畦直播,合理控制苗峰,改善水稻立地条件,增加鸭子觅食活动空间。鸭子选用体型中小、野性强、活动灵活、抗逆力强、成活率高的品种,在稻苗始蘖后每亩放养0.4公斤~0.5公斤重左右的雏鸭12只~15只,以10亩左右为一群,在田边搭建简易避风雨棚4m2左右,共育期60~75天,达到以鸭除虫灭草,鸭粪肥田。秀洲、海盐等地推广“稻鸭共育”取得良好效果。也可将稻鸭共育技术应用于生产有机稻米,效益更佳。

“稻鹅草接茬”模式:鹅是食草家禽,谷物饲料用量很少,其料肉比为1.2∶1。农田于冬春季种植黑麦草,在2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以黑麦草养鹅,一般每亩可养鹅40只~50只,放养3个月左右即可出售,鹅粪肥田,6月接茬种植晚稻。

2.种—种结合型循环模式

以多种作物实行周年水旱结合轮作复种,传统的是露地栽培,如,水稻与大小麦、蚕豆、油菜、绿肥等作物轮作复种。现在的“创新”则是采用现代设施栽培,冬春季在多膜大棚内种植各类反季节蔬菜、瓜果作物,夏秋季种植晚稻,实行粮经结合的周年水旱轮作多茬复种制度,显著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和农业效益。实行水稻与蔬菜瓜类作物周年水旱轮作复种,使土壤淹水、回旱交替,土壤嫌气、好气环境循环更迭,有利于克服大棚瓜菜作物连作障碍,抑制土壤有害生物如放线菌、真菌、细菌等,减少土壤盐渍化。同时可以利用稻草覆盖还田和旱作物遗留残花枯枝落叶腐解后有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供应,提高土壤肥力,使后茬水稻节肥节本、优质高产,达到粮经作物全面增产增收,这是一种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

“水稻—大棚瓜菜类间作套种周年多种多收模式”:在前作物生育前期,将后作物种植于其间,共生期占全生育期2/3以上的称为间作(以“+”表示),在前作物生育后期,种植后作物的,共生期少于全生育期1/3的称套种,有的还采用支架立体栽培(以“/”表示)。目前有十余种作物品种搭配形成周年二至三季瓜菜、一季晚稻多种多收循环模式。如蕃茄+甜瓜—晚稻;瓠瓜/丝瓜/长豇豆—西瓜/丝瓜/长豇豆—晚稻。

“稻草、谷壳、河泥—种植蘑菇—蘑菇渣泥种植大棚芦笋(或西瓜、蔬菜、黄桃等)”模式:平湖、嘉善等地利用稻草、谷壳、河泥作基质料种植蘑菇,再利用蘑菇渣泥作为大棚芦笋(或西瓜、黄桃等)的基质肥料,生产的芦笋粗壮、品质优,使平湖新埭成为出口芦笋生产基地。一般种植1万平方尺蘑菇培养基质需稻草40吨,谷壳5吨,河泥60立方米。目前,全市蘑菇种植面积已达4 200多万平方尺,每平方尺产值可达6元~7元;利用蘑菇渣泥发展种植大棚芦笋1 200亩以上,芦笋盛产期每亩产值可达1.2万元~1.3万元,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水稻—桑枝条培养黑木耳—废弃菌棒还田”模式:桐乡、海盐、秀洲等地利用鲜桑枝条粉碎后制成菌棒,作为培养黑木耳、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基质料,先在室内培养发菌两个月左右,于晚稻收获后或早春将菌棒移置田间生长,至次年4、5月黑木耳分批采收后,于6月接茬种植晚稻,将废弃菌棒处理后还田作水稻基肥。据初步实践,每一菌棒生产成本约1.5元~1.8元,可生产干黑木耳60克~65克,产值3元~4元,每菌棒净收入在两元左右,每亩土地可置放8 000个左右菌棒,产值可达2.5万元~3.0万元,净利1.5万元左右。

3.养—养结合型循环模式

由多种养殖业构成食物链而使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明《农政全书》上记载:“作羊棬于塘上安羊,每早扫其粪于塘中,以饲草鱼。而草鱼之粪可以饲鲢鱼。如是可以损人打草”。目前创新典型模式,如鱼塘实行各水层立体多品种鱼、鳖混养,并以猪粪养殖蚯蚓相组合,形成“生猪—蚯蚓—鳖—鳙鱼”模式:利用猪粪养殖蚯蚓,再以蚯蚓作饲料养殖鳖,鱼塘采取鱼鳖混养方式,鳖排泄物可供鳙鱼等饲料,蚯蚓土则是优良的园林有机肥料。

(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型多元中循环模式

在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如“生猪—沼气—沼液、有机肥—粮油、瓜菜”多元循环模式:这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种养加三结合生态化、产业化模式,将生猪养殖废弃物经厌氧和高温发酵无害化处理,工厂化生产沼气及沼液、沼渣和商品有机肥,提供清洁能源和生态优质有机肥料,使生猪养殖和种植业链接成多位一体工程,这是一个综合性、适用性很强的高效、清洁、生态化循环利用模式。如南湖区浙江绿嘉园牧业公司,常年存栏生猪8 000头,配套建设大型沼气工程800m3和连接设施种植基地沼液肥输送管网,同时建成日处理鲜猪粪25吨的生物有机肥厂,日产沼气220 m3,利用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日产沼气可发电300度左右,供猪场照明、加温,从而使养殖污染基本实现零排放。

1/3农工商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型大循环模式。

以农工商企业综合经营为基础,整合资源,搞好综合循环利用,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型大循环模式。现有典型模式:如,南湖区中法实业公司以“畜禽屠宰加工下脚料、废弃物——生产饲料、肥料、沼气,以及工业原料等”。再如,秀洲区王店圣莱特休闲农庄、聚宝湾农家乐生态休闲农业。该基地通过整合资源,全面加强水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建设平原水乡生态河道水域立体种养利用示范景点,重点应用三维植被网植草护坡、弧形水岸、多孔隙生态护岸技术建设生态河道,构建水清、岸绿、景美水乡风情。同时,着力提升聚宝湾休闲苑接待服务中心、圣莱特休闲区、农家乐活动区、观光采摘区、现代农业实验区、高效设施农业蔬果种植示范区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各项农业休闲活动和生产经营中,以循环经济理念,全面融入水域、陆地多种种—养结合、种—种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关键链接技术,为游客提供以循环农业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现场景观及优质绿色农产品。

二、培育实施农业循环经济三大平台

(一)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实施平台

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小规模庭院式的,实施种—养结合型、种一种结合型粮经水旱轮作复种和养—养结合型农业小循环模式,所生产的产品众多,但多数循环产业链不长。

(二)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实施平台

一般对循环产业链较长、环节较复杂的新产品开发,大多采取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吸纳广大农户参与生产经营。具体组织实施方式,一般由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收集农业废弃物—进行生态化处理—加工制成资源化半成品—供应农户直接生产产品—由企业或合作社向农户收购产品,并进行加工、包装、品牌销售—市场。

(三)以农业企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数村联合)实施平台

对在一定区域内组织实施综合性较强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特别是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型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大多采取以企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数村联合)为主体,如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等。

三、构建多种农业废弃物循环链接通道

根据各地的产业发展条件和不同农业废弃物的特点,因地制宜,构建多种农业废弃物循环链接通道,使循环产业链实现时空快捷、稳定、有效的链接,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

(一)供需一体式

一般是经营主体同时从事农业循环链两端的产业经营,如不少农户承包经营农田种植,同时,还从事畜牧养殖业生产,农业废弃物的供需为同一经营主体,因而收集利用在时空上能主动协调链接,是效率很高的一种重要链接方式。

(二)供需相互对接式与合同契约式

一般是农业循环链前后端的产业经营者不是同一个经营主体,前端产业产出的农业废弃物经营者自己的生产并不需要,但可以按照市场需求规律,通过相互协商,以一定的形式,将这一农业废弃物有偿或无偿提供给需要的后端产业经营者,实现农业废弃物在时空上供需相互对接;或者以合同契约方式,明确规定农业废弃物的收集、运输、交接以及供需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农业废弃物的有效收集与利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三)集中收集处理式

主要对若干重点农业废弃物,通过建立专业化的组织,由专业队伍专门从事集中收集,并进行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加工制成半成品或成品,然后提供给需要者生产使用。如南湖区在生猪集中产区,分片建立了25个畜粪肥收集处理中心,组织专业队伍,专门对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经干湿分离的新鲜干猪粪进行集中收集,经过堆沤发酵处理,加工制成商品有机肥,直接供应广大农户使用,有效地促进了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和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四、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一)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

应对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把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推进农村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依托科技创新,着力推广农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和节地、节肥、节药、节水等资源节约型技术。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特点,通过创新建立多种循环农业模式,务必使当地主要大量农业有机废弃物得到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产业,使土地、太阳能和生物资源及农业投入品得到高效率利用,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农民、企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民、企业是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要在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已出台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等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惠政策扶持力度,采取项目资金补贴或奖励、税收优惠、信贷或贴息等途径,以激励农民和企业,引导他们综合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物资源,以多种模式积极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特别在初创时期,由于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底子薄、困难多,更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机械装备、种子种苗、技术引导研发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扶持。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开发,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科学地连接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循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尤其是微生物产业的开发在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最成功的是沼气和食用菌生产,开发潜力巨大。但是,我市现有农业微生物方面的科技研究和人才结构相对比较薄弱。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产业,首先需要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尤其要广泛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大力发展市场适销的各类食用菌生产,努力将其培育成为嘉兴市一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拓宽食物和饲料来源,真正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维食物结构。为此,建议市政府设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与产业化应用专项资金,鼓励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配备专业人员,加强研究开发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加快培育熟悉农业循环经济专业人才,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四)创建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区,培育一批示范村镇、示范企业和示范农户

结合当地特点,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大力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新产业,初创阶段在理念、技术、经营等方面都需要通过实践探索经验,树立样板。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及嘉兴市和各县(市、区)分支机构,正在积极倡导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继续探索和示范推广多种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开发农业循环经济新产业。主要通过宣传发动,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着力培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工商企业和农业科技人员参与的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示范村镇、示范企业和示范农户,不断壮大农业循环经济新产业。

(五)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合力共建,强化考核

初步实践表明,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特别是以循环农业模式开发农业新产业,涉及面广,工作有一定难度,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从思想上、行动上、发展理念上形成共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现代新农村的关键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和扶持。农经部门要在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嘉兴生态市建设规划和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及各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规划,并努力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级政府统一部署,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并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重要考核内容。

推荐访问: 循环经济 对策 实践 模式 创新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应用的实践创新与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