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县级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口升学”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05-07 12:45:04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针对县级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口升学”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认为存在中高院校衔接专业内容不一致、教学内容重叠、培养侧重有偏差等主要问题,提出“明确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衔接体系,建立校间、校企互动机制”的办法,以更好地搞好“对口升学”培养。

【关键词】县级中职 旅游服务与管理 “对口升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08-02

自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经济政策调整开始,为满足新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落实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教育部出台了“对口升学”政策,从高校招生计划中选取部分专业,为中职学生提供对口专业的高考指标,使中职教育生能够进入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继续深造。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培养旅游专业中级人才的中职旅游学校,为了向更多旅游市场提供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帮助旅游专业学生规划更加长远的职业生涯,同样也积极探索“对口升学”培养模式改革,搞好与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的专业衔接。但就教育现状而言,我国旅游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设计、教学及考评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叠、断层或脱节。再者,县级中职教育,往往采取县级统筹模式,存在与外部旅游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生源匮乏、职业教育缺乏足够吸引力等不足,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中高职教育“对口升学”培养模式的迫切任务,就是增加中高职教育衔接紧密度。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一)对口合作项目分类

目前,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对口合作项目可分为三种不同情况:(1)“一对一”模式,一所中职学校对应一所高职院校。(2)“二对一”模式,即两所中职学校对应一所高职院校。(3)“多对一”模式,即两所以上中职学校对应一所高职院校。其衔接专业情况主要包括两类:(1)直接对口。通常,此类高职院校专业名称均为旅游管理专业,可与中职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直接衔接。(2)衔接偏差。部分与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并非旅游管理专业,而是诸如涉外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等其他专业,或者高职院校中与衔接专业近似的其他专业,例如导游专业、旅游英语专业、导游服务专业等。

(二)专业衔接所存在的问题

衔接专业内容不一致。“对口升学”培养模式所面临的首个问题,就是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专业内容存在不一致的问题。由于“对口升学”的目的,是通过延长学制,将旅游专业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基础深厚,同时又具备熟练技能,能够发挥自我学习能力,紧跟时代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的的实现,必须要求学生始终处于同一专业,从而能够由浅入深地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形成职业能力的递进。而目前中高职院校衔接存在偏差,教学标准及要求均有所不同,造成学生学习连续性中断。

教学内容重叠。由于国家及地区并未制定统一的教学课程标准及专业教材,且县级中职旅游学校与同类院校及高职院校进行的沟通交流较少,往往沿用旧的课程设计,自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或课程设置未对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容易出现与高职阶段教学内容重叠、雷同的情况,缺乏衔接和递进,学生在中职学校所获得的能力未能获得明显的提升。学生认为中高职院校的学习相差无几,这样不仅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还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懈怠,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

培养侧重偏差。县级中职学校受生源不足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影响,为了尽可能地增加招生人数,中职旅游专业往往更加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因为格外强调就业率,过于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容易出现轻视理论的弊端,使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不易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由此可见,层层递进、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方式才是中职旅游专业“对口升学”培养的好方式,培养目标重叠及缺乏衔接递进,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衷的违背。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办法

(一)明确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

就职业人才培养特点而言,中职与高职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就业岗位的差异,因此明确二者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定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涉及导游服务及酒店服务两个方向,因此定位点往往落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导游、计调、前厅、客房、餐饮等特定的旅游岗位技能上。而此类技能往往具有基础性或者单一性,因而其课程安排也相应以该岗位的实践技能为主,强调岗位实操性。高职相关专业则更加注重培养适应于旅游企业的职业岗位群,以及能够满足某些技术性岗位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岗位,体现出更强的岗位适应性,且实用技能与中职相比有了更大的提升,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能够胜任跨岗、轮岗、升职等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因此,县级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应当开阔眼界,打破单一技能培训的局限,明确旅游专业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特点,制定能够与高职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紧密衔接的教育课程设计。

(二)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衔接体系

要求中高职课程难易分级、循序渐进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理地关联二者的课程体系,使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既能防止目标设计过低影响学生就业,又可避免目标过高与高职课程发生重叠。例如,在我县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课程设计时,尝试采取了分流分班的教学方式,对部分基础知识较差,且要求以单纯就业为最终目的的学生制定了培训岗位技能、职业道德相关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且要求继续深造的学生,则设计同时注重实训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课程。专业知识教学适当深入,提高其后续高职学习的适应能力。

此外,该专业还尝试根据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课程设计,例如,对口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应取得全国计算机考试二级证书,以应对眼下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旅游产品,因此本专业设置了相关教学课程,要求毕业生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证书,为学生打好高职课程衔接的知识基础。同时,高职旅游院校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时,也应当充分考虑中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围绕岗位能力,确保彼此课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实现有效衔接。

(三)建立校间、校企互动机制

由于县级中职院校信息来源相对较少,不易及时接受市场及业内最新信息,因此应当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互动沟通。中职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对口高职院校的参观访问,体验大学生活,使升学更具有吸引力,同时,组织中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互访和调研,围绕旅游服务及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开展讨论座谈,深入探讨旅游市场动向,审视衔接课程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分享教学经验。

此外,还应与周边旅游企业、景区单位构建校企合作机制,邀请企业专家与校方共同探讨课程设计标准,结合本县周边旅游市场现状,参考业内典型区域旅游产品特色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同时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实习,加强技能训练,了解企业运行机制,为对口升学进入高职院校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县级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口升学”培养模式,应当立足于建立紧密衔接的中高职课程体系,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帮助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盧文丰.中职与高职教育突破与衔接思考[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李伯玲.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机制问题研究——基于三个县级职教中心的实地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3]金炳雄,吴盈盈.中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衔接的抽样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中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4]朱有明,丁宗胜.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探索研究——以无锡市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责编 卢建龙)

推荐访问: 对口 升学 旅游服务 县级 中职
[县级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口升学”培养模式探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