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高职对口招生政策新进展

时间:2022-05-07 11:45:03  浏览次数:

摘 要:完善招生政策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变革和发展的首要环节,它制约着高职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和办学质量的改革和提高。2010年各地高职加强了与中职的衔接,对口招收中职生方式呈现多样化,并引发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文章梳理了此项政策的变革背景、政策内容、政策执行及社会反响,并对完善该政策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政策制订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政策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载体,其教育教学改革与其生源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等有着密切关系。我国高职对口招生政策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高度出发,提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该规定开高职对口招生政策之先河。高校扩招后,中职学校利用大量升学指标招揽生源办升学辅导班,职业教育发展误入歧途。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方针,扭转了高职院校教学中的过度学术性倾向,提出培养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各类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又紧缩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通道,提出“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计划按不超过当年应届中职毕业生5%的比例安排,并纳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规模”,此后中职学校基本上回归到“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本位。2010年,国家教育改革纲要再次从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随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进一步提出具体措施,要求“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中职生升高职的限制逐渐宽松。

一、高职对口招生方式多样化

2010年,在国家制订实施教改纲要进程的推动下,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先行一步,从构建区域内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在高职对口招生方面做出诸多政策创新。其共同价值取向是通过培养方案、考试内容以及录取标准的改革,减少中职与高职的隔阂,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探索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方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其中比较典型的各地区新举措有:上海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方式、广东的“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招生方式和扩大高职对口招生自主性、浙江等省提高中职生升读高职的比例等。

(一)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方式

上海市将高职对口招生方式改革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设计结合起来,区域内重点中职学校与重点高职院校就对应的优势专业两两结对,一体化设计各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贯通中职与高职教育试点。贯通培养方式学制五年,入学第一年进行甄别,学籍管理依旧分段进行。在招生方式上,试点院校自主招收本地户籍的初中毕业生,招生计划单列,提前批次录取,考生需参加本年度本地区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2010年,上海在3所重点高职院校和4所重点中职学校共4个专业开展试点,计划招生480名。[1]四川、安徽、山东和浙江等地也在试行类似的模式。北京实行职业教育分级制、免试登记入学方式也具有该模式的特点。

(二)“三二分段”对口招生方式

与第一种培养模式类似,广东省进行试点的中高职院校一体化设计对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中招平台招收本地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分三年中职段、两年高职段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完中职段后,可参加高职学段的转段选拔考核,不能通过筛选考试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春季高考或自主就业。从2010年起,广东在10所高职院校和49所公办重点中职学校的工科类紧缺专业开展试点工作,高职段计划招生2985人。[2]天津、广西也在进行“三二分段”对口招生试点,但不招收注册生。

以上中高职衔接的两种招生方式为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它与往年的五年制高职大专班(也称“五年一贯制高职”)招生都是中高职衔接招生的具体方式,但目前各省试点的高职对口招生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招生主体不同。前者招生主体是中职,高职与对口专业的中职通过合作协议培养专业人才。学生三年中职学习毕业后升入对口高职学校学习,也可以放弃升学选择就业。后者主要是高职,部分优质中职也开设了一些高职大专班。二是教学管理不同。前者是在不同阶段的学校中完成学习任务,中职、高职根据培养计划进行分段管理;后者则是在高职学校的大专班中学习,按照大专的要求管理;有的则在中职学校套读大专文凭,按照中职要求管理等。

(三)扩大高职对口招生自主性

广东省高职院校突出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在制定培养方案上,根据中职生源情况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对口招生专业的培养目标、编班、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都单独进行,学制两年。在制定实施对口招生方案中,试点高职院校自主制订考试大纲,自主命题,单独考试,提前录取考生。优秀的应、历届中职生皆可报考。2010年,广东有15所高职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试点,计划招收2800人。[3]自主招生政策一方面为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在职业院校的落实提供了一种尝试,有利于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生源基础,为学校打造特色专业、创造品牌提供可能。

(四)提高中职生升高职的比例

2007年,教育部确定的高职对口招生不超过中职毕业生5%的刚性规定有效地扼制住了当时中职学校过火的升学教育。但是时过境迁,部分高职学校生源紧张的压力以及一些地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缺乏状况,迫使这一政策在地方层面上悄然松动。到2010年,广东等省中职生升高职的比例已经达到15%,浙江省提高到15%,山东省也有所提高。教育部分管职业教育的鲁昕副部长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的“要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比例,全国可以不搞一刀切”为这一政策的未来改革奠定了基调。

综观2010年高职对口招生政策的改革措施,可以归结为两种路径:一是招生改革配套高职培养计划创新,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或者对中职优秀生源单独培养。二是增加中职生升学的数量,小幅度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中职生源比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各地采取重点职业院校先行试点、经验推广、总结提升、逐步推进的策略,保证改革的稳定和有效。

二、高职对口招生改革的社会反响

由于各省市进行高职对接中职招生改革的中高职院校,涉及到的基本上都是国家级或省级示范院校或重点院校、重点专业,其教学质量和就业水平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办学成绩在当地都是有目共睹的,因而受到考生和家长的青睐。随着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带来生源结构的变化,以及大学扩招引起高职的普高生源逐渐吃紧,必然要求逐步放松高职对口招收中职生政策限制,以满足高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目前,作为新政策的高职衔接中职对口招生方式吸引了不少家长的眼球,但是学界对高职对口招生及人才培养方式存在一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高职衔接招生改革与试点专业限制

2010年7月,上海首次进行“中高职贯通”招生情况反馈,效果较好。有的中职学校分数线比普通高中线还高,平均录取比达15:1,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录取比接近20:1,考生报考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的竞争比较激烈,考生大多来自市实验性或示范性高中的初中部,生源比较好。同年,广东新设的“三二分段”中职段招生,也受到家长较多关注,其中,报考专业、对口院校、填报志愿、录取率、学费、住宿等问题成为考生家长咨询的热点。部分高分考生也准备选择中职,填报中职志愿成为家长和考生的又一选择。[4]

业内人士指出,进行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需要选择适合的专业,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中高职贯通培养。此次上海挑选的试点专业的特点是行业岗位技术含量高,企事业用人单位需要该专业的高职学历层次的人才。因为这些都是需要经过反复的专业训练,是社会需求稳定的长线专业,不会因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频繁地变化。[5]持相同观点者也明确指出,“3+2”高职衔接中职招生试点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的专业范围,进而在于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等方面实现了高效衔接。[6]因此,在各阶段把握好改革试点的限度,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是决策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扩大中职生的升学途径与学生选择权利

虽然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以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有出色表现,但是学生、家长以及中职教育工作者对当前中职毕业生处于社会下层和弱势地位的状况非常不满。他们“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生活质量低、学历文凭低”的现实使得中职学校的发展处于尴尬境地。[7]究其原因,中职教育界普遍认为,这与中职同高职相脱节导致中职吸引力不强有着密切关系。目前,中职毕业生升学渠道狭窄,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职生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其主要生源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且高职院校部分课程与与中职存在重复,因而造成高职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办学效益。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教育界高层官员在多个场合表示“要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比例”,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中职生有望升学到本科,甚至专业硕士,由此也必然带来中高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化。

但是此举可能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自由选择权、对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的科学厘定等带来一定的冲击。持此论者认为,学生在中职阶段就进行职业定向本来时间就太早,不利于自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如果再继续入读对应专业的高职,时间太长,学习知识面太窄,不利于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样性选择机会。[8]有的高职院校专门针对中职背景的学生单独开班、单独设计教材,反对者认为如果强行实施此种规定,会剥夺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利,也违反了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本义,不利于促进中职教育回归本位。还有办学者担心,如果中职升高职的扩大比例不当,中职还有可能走回到升学教育的老路上去,这才是致命的。[9]可见,目前在如何处理好职业院校学生多样化发展与培养专业人才两方面,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具体措施上,还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

(三)“就业导向”与中职教育定位

2004年,教育部确定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办学方针,遏制住了中职学校大办升学辅导班之风。从政策执行效果看,“就业导向”政策定位对中职学校回归职业教育有积极意义,有效推动了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中职教育的新气象。支持者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定位于“就业导向”可以很好地解决学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以及招生就业等问题,使得课程教学贴近企业实际需要,有利于为学生实习提供大量岗位,同时为毕业生未来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在目前高校大部分专业存在就业难的背景下,中职学校的高就业率为成为招生广告的关键词,保障了优质高职和优势专业的稳定生源。

反对者并不否认上述办学事实,而是对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办学思想的教育性和职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它违背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造成了中高职之间的人为性脱节。有批评者认为,“就业导向”导致了中职教育承担了超出职业教育本职范围的责任,过度地夸大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引来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无端批评[10];同时,“就业导向”排斥了中职合理的升学功能,又“窄化”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把职业教育仅仅办成了企业的岗前培训,追求短期效益,具有极强的功利性,损害了学生的主体性和长远发展利益,因而既不具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也不符合其职业性。[11]另外,“就业导向”还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仅仅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只是试图解决职业教育远离工作世界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涵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内涵[12],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这些激烈的批评声音在目前如火如荼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热潮中很快就被湮灭了。2010年国家教育改革纲要再次提出职业教育要坚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然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职业院校似乎在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很多有待澄清的问题。

三、完善高职对口招生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5%和70%以上[13],由于历史的、社会的诸多因素制约,职业教育仍旧很难吸引家长和学生的关注,由此形成了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及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之间的矛盾。当前,国家正通过实施教育改革纲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北京、天津、上海、广东以及甘肃省部分市正在开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14]高职对口招生改革成为推进中高职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突破口。优秀中职毕业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资源,在高职院校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作用。为了推进教育改革纲要的实施,完善高职对口招生政策,在设定合理的招生比例、制定科学的招考方式、并且进一步做好与之配套的中职生源的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需要做好进一步工作。

首先,适当扩大高职院校培养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规模,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阶段,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层次上看,这不仅需要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大量操作工,更需要大量有知识、高技能、会管理的中高级技能型、应用型的技术员和工程师。

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工作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学校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目前我国中职的初中生源特点造成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于部分有继续学习愿望的优秀中职生应该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为有中职教育背景的学生提供更宽的学习通道,才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不能因“就业导向”将职业教育的就业与升学需求对立起来,二者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理应并行不悖。在社会化视野中,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变化,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层次各种级别的技能型人才。这也是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纲要关于“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观念的具体举措。近几年沿海地区企业大面积出现“技工荒”,这在一定程度说明了现有的教育提供的人才类型和结构不能满足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的体制创新,要既能够满足学生就业要求,也能够为学生和在职人员继续提高技能层次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学习机会。

其次,合理设置中职生报考高职的比例和入学方式,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适量生源,保证中职教育的科学定位。

教育系统内各部分具有相互关联性。中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意味着限制了普高教育规模扩张甚至是紧缩了其发展空间,进一步带来了高校生源结构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等一系列反应。近三年来,中等教育阶段普职之间的招生人数趋于基本平衡。按照国家教育改革纲要的规定,未来十年内高等教育阶段普职在校生数也要大体相当。如此一来,这必然波及到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和范围。就是说,随着中职教育规模在原有基础上的持续扩张,那么普通高中的规模相对缩小,过去以普通高中生源为主的高职院校必须适度扩大对中职生的招生规模,才有望完成国家教育改革纲要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这样也可避免普职院校之间的恶性生源竞争。

其实,近年来由于各地政策的持续介入,高职生源结构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如果说统计数据上现阶段中职生比例已经超过高中并不符合事实(即使有这么多中职生愿意升高职,有些高职也并不愿意接受),但是在现有5%的基础上酌情逐步提高高职对口招生比例具有必要性,具有可行性。几年前部分省市高职院校就出现生源短缺现象,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当低,有些省份开始试行最低门槛的高职免试/登记(或注册)入学政策。这虽是最初源于某些高职院校自身生存的需要,但是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层次和质量来说,还必须进行有限度地选拔合适生源并有针对性地甄别,实行分类育人,才能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这也有利于防止中职学校的升学冲动,又走回到升学教育的老路上去。只有各类型的教育都坚持各自的定位,才能够为培养多样化人才、人人成才提供制度支撑。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就业率稍胜一筹的职业院校应该抓住时机,发挥优势,吸引更多的优质中职生源,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院校和学生的社会地位。

最后,以高职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推动高职对口招生改革,通过合理分流为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提供适合生源。

高职要发展和改革,招生改革是前提,培养方式改革是关键。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指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对口招生制度改革不是单纯在招谁、怎么招等方面囿于招生制度的改革,而是伴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改革,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应该符合其成长规律和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高职招收中职生的途径有很多,有全国统一高考、高职单独招生、单独对口招生考试、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模式以及免试直接/保送升学等,除此之外,中职生还可以通过自考、成人高考、报读电大、夜大和函授等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国外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大致有三种:国家确认普职教育文凭转换、等值的衔接模式,经专门补习以实现学历达标的衔接模式,以及一体化设计课程内容或大纲的直接衔接模式。[15]2010年,我国教改先行一步的地方高职衔接中职对口招生改革主要是整合原有的优质中职、高职教育资源,在培养方案和课程配置上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这种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强强联合以追求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事实证明,这是改革成本小、风险低、效率高的一种改革路径。中高职衔接招生,要为以技能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适合生源,同时高职院校仍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造多样的学习机会以供学生选择,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四、结语

作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部分,高职对口招生政策经历了20多年的反复曲折发展,为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当前如何合理地分流中等教育阶段学生进入各类职业院校学习,如何培养当地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确定高职对口招生的比例、招生考试方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方式等问题,如何在改革中既保证公平又兼顾效益,在试点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0年本市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招生办法的通知 [EB/OL].(沪教委职[2010]12号).[2011-03-19]. /files/B20100315001.doc.

[4]梁健敏,薛冰,戴秀文. 部分三二分段中职录取分会提高[N]. 信息时报,2010-05-30(A4).

[5]彭薇. 首次中高职贯通招生“一炮打响”[N].解放日报,2010-07-18(04).

[6]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72-77.

[7]孙兴伟.技工院校就业率高却招生难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N].工人日报,2009-12-15.

[8]李红卫.改革开放后我国五年制高职政策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2010(03):26-29.

[9]韦言,闫志刚.5%,变局背后[J].教育与职业,2010(16):32-36.

[10]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六大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44-47.

[11]王东.对中职教育“工具主义”的反思[J]. 教育与职业,2010(32):20-21.

[12]徐涵.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6(15):5-8.

[13]马海燕.我国职业教育仍然薄弱 存在五大矛盾亟待解决[N/OL].[2011-02-20].http:///zyjy/zyjyxw/201102/t20110220_414777.html.

[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EB/OL].(国办发[2010]48号).[2011-03-19].http:///zwgk/2011-01/12/content_17

83332.htm.

[15]刘启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教育研究,2001(2):61-65.

推荐访问: 对口 高职 中国 新进展 招生政策
[中国高职对口招生政策新进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