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新型党内政治生态的构建与优化

时间:2022-05-05 10:25:03  浏览次数:

摘要: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宏观政治生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从各方面给党的整合功能带来了诸多挑战。科学应对挑战,党必须消除自身的肌体“毒素”与“杂质”,消除扭曲的政治关系下权力私有化的政治问题,实现自我净化。因此,考察党内政治生活与其赖以生存的政治生态环境,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治生态;党性问题;反腐倡廉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5)06-0011-05

政治生态是将生态学中的相关理念引入政治学领域所形成的基本概念,提倡用系统的、生态的、差异的、联系的和非线性的观点看待政治现象,是各政治诸要素的逻辑关系、内在结构及运作方式等综合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整体状态。政治生态包括外部的从政环境、党的构成要素(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生态的好坏主要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问题和工作作风来体现,政治生态散发出来的信息和导向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在现实实践中,由于权力的运行机制和发生机理遭到人们主观上的认识障碍,导致产生党内政治的生态危机。孟德斯鸠所说:“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不合理的权力格局背后是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整顿吏治和加强党的建设破题,提出了“政治生态”问题,明确指出只要有“圈子文化”的存在,最终就会导致特权横行、权利不张、民众饱受奴役,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按“潜规则”做人行事,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些地方和部门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山头主义、游戏人生的享乐主义等等;在执行政策中,奉行“不求百姓拍手,只求领导点头”,最终形成这个“帮”、那个“帮”的既得利益集团。

净化政治生态、清正官场风气是习总书记对党的政治生态的现状全面分析所作出的重大决定。“政治生态”与“从政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并提出的概念,倡导“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事关党的肌体健康、党的精神状态,事关党能否担负起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异化的人际关系在党内产生巨大的腐蚀力,严重扭曲了现存的道德和制度,其结果只能是政治系统内部的持续衰败,甚至导致政治体系的彻底瓦解。政治生态事关发展基础,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善治长治之本,重视并深入对政治生态思想的学习与领悟,有助增强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行动纲领和落实“从严治党”具体措施的自觉性。毋庸置疑,净化政治生态是党长期执政的核心,具有非常明确的时代指向性、针对性,这就需要必须深入分析影响政治生态建设的突出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剖析近两年来被查处的腐败分子,政治生态恶化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根源,有不少就是被所谓“潜规则”所葬送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发展的强大合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一、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内在价值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党员个体素质优化,文化和制度优化,解决长期以来政治生态中形成的突出问题,如圈子文化,“官场潜规则”、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全面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回顾党的历史,党内政治生态的是否良性发展,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党尚处于幼年时期,在一段时期内,党内政治生态存在诸多问题,如罔顾本国环境、迷信他国经验,个人独断专行、忽视集体领导,断送大好的革命形势,使得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革命力量损失殆尽。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培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与教训,确定了“走历史必由之路”,培育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以及“眼睛向下”“不尚空谈”的实干作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体系中无论是延安时期还是在当代始终贯穿从严治党的理念。从1937年枪杀女青年的黄克功案到1941年贪污的肖玉碧案,都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以及在边区依法执政的理念。1941年5月党提出了“厉行廉洁政治,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公正廉洁,奉公守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念,扼杀了庸俗乃至病态行为文化的滋生与蔓延,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可以承担着更严峻的考验,最终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延安精神继承和发展了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使我们的党内政治有了新的实践形态,成功解决了党的政治方向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对于加强党性修养、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延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为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重要源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当代政党制度的确立,其最初的党内制度和政策性规定源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根据革命实践经验对党内政治体系进行构建,党内政治生态良性发展。

“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在极“左”错误思想指导下,企图通过预防、遏制党的权力异化,避免腐败现象和行为的滋生,但是这种政治体系确实把腐败现象压制到较低限度,却没有对现象背后的利益诱因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达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目的。在政治行为上无产阶级“大民主”的政治实践,并未带来权力规范有序的运行。从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实践来看,党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新时期均采取了适时的措施来消灭腐败产生的根源,一部分被消解,一部分又相应地劣变成诱发因子。在这种情境下,政治生态环境中所顽存的劣变生态因子,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依然会侵袭党的生存系统,诱发权力异化现象和行为的滋生,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所出现的不正之风、以权谋私和特权现象也说明了构建一套“与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一样”的政治内部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90多年来,党内政治生态总体上是朝着“正趋向”的方向发展。但不可否认,由于权力本身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态也存在许多不正常现象,并且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一些劣变因素逐渐参入到党的政治生态圈中,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党性修养的放松是最危险的隐患,制度堤坝的“管涌”是最严重的险情。党员干部不是活在真空之中,面对形形色色的感官诱惑、各种各样的拉拢腐蚀,如何定得了心神、稳得住立场、守得牢底线,是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经受的考验。习近平强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党内腐败不仅仅是官员的经济贪腐和生活奢靡问题,更为深层的是在党内扭曲的政治关系下权力私有化的政治腐败,这是造成在某些地方权力意志恣肆妄为、权力活动乱象丛生、权力失控和权力失序并存,产生大规模、塌方式腐败的党内土壤。扭曲了的党内政治关系很容易使党的组织制度规定流于形式,使体现权力意志的党内潜规则实际支配党内生活,使少数人能够以“组织”的名义,将民主集中制异化为限制党员权利、控制和驱动党员的工具。党的权力运行和腐败现象是“绝缘”的关系,而实际并非如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认同和高度的政治自觉,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然而,党的团结依赖于党内政治生态的构建,优化乃至重构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内在的紧迫要求,体现了党内矛盾运动中的生态平衡;党的团结需要有强劲的导控力、持久的成长力、强大的保障力,展现着凝聚全党力量的组织生机;党的团结与民主政治的发展紧密相关,映射出民主政治的生态发展。近年来,我国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将政治生态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体现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高度重视贯彻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促进党内政治关系和党内生活的正常化,正确处理和规范党内权力结构。

二、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的标准

全党高度团结统一,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作为党的健康的党内政治机体细胞的党员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和战斗力是健康党内生态的根本要求。健康党内政治生态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规矩、纪律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标准。影响党内生态因素极其繁多。在党内政治生态诸多要素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度、规矩、纪律。在十八大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立制度、守规矩、讲纪律提到突出的位置,并对其功能与作用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习近平指出构建党内政治生态健康的关键在人、在党,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始终坚持党规的基本原则,保持党员思想的高度自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大转折过程中的党心所向,是中共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政党内部必然存在一定的政治关系和组织关系。党内政治关系在本质上是排除身份地位、金钱智力等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而以“志同道合”为基础、以党员权利一律平等为本位的团结合作奋斗关系。党内组织关系则以保证组织作为整体来行动,获得强大的行动力量为目的。要规范和维护好这些关系,就必须提出明确的原则要求。党内政治由平等、团结合作奋斗关系所决定,民主必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正常健康的党内生活只能在党内民主原则指导下形成。因此,高度重视贯彻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促进党内政治关系和党内生活的正常化,才能从本质上打击遗存在历史背景中的劣变因素,将治标和治本举措有机结合起来。只有用“准则”来规范党内关系,引导党员干部行为,扭转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政治关系紧张、政治生态恶化的态势,才能逐渐恢复党内的政治信任。

第二,党内高度团结统一。实现党内的高度团结统一,必须正确处理全党各个组织和中央的关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全党和中央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正确认识和处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关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2)正确理解“党的领导”,不少人惯性地将党与党的书记(俗称“一把手”)划等号,服从党的领导原则常常被扭曲服从于领导个人,然而,“党的领导”是指通过党代表大会和党委共同的决定,所有的党员都是平等的同志和战友,并非私人的人身依附关系;(3)明确书记和委员会的关系,党委书记是实际权力掌控人,极容易造成“一言堂”、“家长制”的现象。虽然书记或第一书记担负着组织党委的活动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责任,但是书记和党委会成员关系本质上是平等关系。在党委工作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使决策权力转移到全委会,各成员之间必须坚持和贯彻党的集体领导原则(集体决策原则),切实提高党委会的集体领导权威;(4)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对党内政治的不同意见,少数主要领导干部不愿接受,往往用“维护团结稳定”的名义打压不同意见,这是违反《准则》规定的,《准则》中明确指出“鼓励党员为了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主张,倡导通过民主讨论求得达成共识”。

第三,具有大批优秀的党员队伍。党员是党组织的机体的细胞,每一个党员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工作作风,展示党的形象。因此,党员对于党良好健康政治生态的形成意义重大,1939年5、6月间,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发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党的支部》等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党员的标准。第一条共产党员必须“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不断的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这是我党为之奋斗的最高纲领。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理想,每个共产党员当前就应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当前的伟大奋斗目标;第二条“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宗旨决定了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的把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第三条是“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党的纪律历来是团结统一胜利的根本保证。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作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决不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第四条是“百折不挠的执行决议”。不论在革命建设或改革开放的今天党的决议历来都是党和人民利益的根本体现,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都必须忠实的无条件执行,决不准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损害群众利益,第五条是“群众模范”。共产党员在一切工作和各项活动中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是党的两个先锋队的性质的具体体现;《标准》的最后一条是“学习”,我党历届《党章》都把“学习”在党员义务中列为第一条,要求一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学习作为终生的义务。我党现在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是:不仅努力学习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此外还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并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吸取失败的教训,从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

三、构建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

全面从严治党包括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政治生态系统则直接作用于政党制度的生态圈。

(一)建设规范有序的党内法规体系

生态法则是生态规律的客观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对生态法则的遵循。

同样,建设规范有序的法规体系,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促进党内和谐和团结的有力手段。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规范党纪法规,使权力运行有章可循,党员行为有法可遵。要让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坚持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进一步界定行政执法权限,用制度筑起一道规范权力、约束权力的篱笆墙,依法治党,规范才能发挥出规章制度的效用。强化党内法规建设重在从严,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纪严于法,党纪是“高压线”不可触碰。纪律就是管党治党的尺子,严明纪律既是应有之义,也是治本之策。政治纪律是提高党内治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基石。必须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建章立制为根本,让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公众监督发挥作用,实现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衔接,实现现代化治理的手段。

(二)构建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基层组织堡垒作用的发挥,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政党党内政治生态的好转,同样离不开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基础。基层组织政治生态建设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建设。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在选拔任用时严格落实选拔任用的组织程序,重用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重点是从严把关,坚决防止随意变通、程序空转。让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要把一批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品德高尚的党员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优化政治生态要靠优秀干部来带动,靠正确的用人导向来引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政治生态的形成,既有纲纪废弛之弊,又有人心变化之病,只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用“四有”坚定政治立场,大力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我们党才能更加坚定有力,永葆生机。

(三)夯实党的细胞工程,提高党员忠诚度

党员是党的机体的细胞,如果说每一个党员是党的有机体的一个细胞,那么,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拥有7000万个细胞的庞大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能否健康成长,细胞的质量非常关键。影响党员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党员对党的认可度,即忠诚度是最为根本的因素。忠诚度决定于人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迫切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远离“圈子文化”的定力和信心,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从根本上重塑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和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灵魂的工程师,以净化“生态”的宏大视野,重塑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的价值取向,构建廉荣贪耻、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现阶段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要对照党章、先进典型、腐败案件、纪律规矩“四面镜子”,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实际,全面、深刻、立体地剖析检查自身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深入分析其严重危害,坚决把问题找准、找实。

(四)坚持优胜劣汰法则,清除党内疾瘤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一条重要规律。通过优胜劣汰,生态得以良性健康发展。坚持优胜劣汰,促进党的机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伤的勇气,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清除一切有损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腐败因素。要以完善的制度清除破坏纪律和规矩的行为,纠正“四风”,强化党的纪律和规矩的权威。事实反复证明,腐败势力不破,党风政风不可能好转,党内的政治生态不可能得到净化、优化。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精神。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改进政治作风,要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严惩贪腐圈子。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整体布局,不断消除肌体“毒素”“杂质”,实现自我净化,营造一个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环境

责任编辑:谭桔华

推荐访问: 党内 浅析 构建 生态 优化
[浅析新型党内政治生态的构建与优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