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绩效评价原则和方法辨析

时间:2022-03-21 09:55:47  浏览次数:

[摘要]文章针对不同高校绩效评价主体,阐述了高校绩效评价工作应坚持的原则,也对不同高校绩效评价方法的运用和特点进行分析,方便评价工作采取适用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高校;绩效评价;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不断加大投入,高校办学经费稳步增长,其使用效益愈来愈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开展高校绩效评价是确保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得到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不同评价主体评价指导思想不同,对评价原则理解不同,会形成不同绩效指标体系,方法选择也会有所不同。政府作为绩效评价主体,评价目的在于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为财政拨款决策提供参考,引导学校从注重数量的外延发展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高校作为绩效评价主体,目的在于加强内部管理,分析办学优势和劣势,加强化成本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高校绩效评价原则

高校开展绩效评价首先应明确“为什么要评价”,通过对该问题的回答,形成评价基本准则,并在评价过程中贯彻始终。在此基础上才能“解决怎么评价”,也就是评价方法选择和组织实施。评价基本原则是评价方向,评价方法却是实现路径问题。评价基本准则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内涵发展导向。绩效评价指标对高校工作具有导向性,是高校工作的“指挥棒”。今后,高等教育发展重点是稳定规模,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绩效评价要顺应发展趋势,不可偏离内涵发展方向。要运用绩效指标引导高校注重效益,减少办学资源浪费,以较少投入获取较大成效;引导高校立足现有基础,找准定位,提升质量,寻求比较优势,形成办学特色。高校上级部门或者高校管理者应该用好绩效评价这个“指挥棒“,围绕内涵建设,根据事业发展战略和不同阶段工作目标,细化绩效考核指标,进行奖惩,促进各项工作不断进步。

2.客观公正原则。公正客观地反映高校投入与产出关系是绩效评价科学性的保证。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定量指标应有客观衡量依据,定性指标应有典型代表性事例和数据作支撑,尽量排除人为干扰影响,避免“印象指标、人情指标、关系指标”,保证评价客观性,营造公平的环境。在选取投入与产出指标时,应尽可能覆盖被评价对象投入产出全过程,既全面又有重点地如实反映评价对象的情况。

3.分类评价原则。我国高校既有普遍共性,又有各自定位和特点,设计一套适合所有类型高校的绩效指标体系是不科学的。在高校评价过程中,对于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高校,对于部属重点高校和地方院校,要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高校,采取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要更多反映的是教学科研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情况,而不侧重于知识的理论创新。应在共性指标的权重上进行调整,以反映定位和作用发挥情况。对于财务、教学和科研等专项评价也应根据其目的、理念选择不同方法。只有坚持分类指导,才能保证高校绩效评价兼备普适性和科学性。

4.可操作性原则。要将高校投入、产出指标细化、量化,转变成易于采集和获得的数据。高校绩效评价指标应能反映科研、教学、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科研指标主要包括论文、专利、知识产权、课题;教学指标主要包括学生数量和层次、毕业率、就业率以及校友成就;文化传承指标既有反映参与区域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数量指标,也有反映参与国际会议数量、留学生数量以及中外合办项目数量等指标;社会服务主要有反映高校對社会贡献的横向课题、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决策等指标。这些指标的相关性和易于采集性是评价关键。对于难以采集的数据要用类似指标而容易获得的指标代替。数据应包括高校财务信息和资产、人力资源等非财务信息。数据处理过程也要考虑技术可行性,太复杂的处理方法也不适合非专业机构的操作。

5.可比性原则。这要求同一指标运用到不同评价对象上,其内涵、计算口径应该是一致的,利于不同评价对象的横向比较;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也要有纵向可比性,利于分析高校发展变化。只有坚持指标的可比性,才能实现校际间、指标间的对比,利于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促进发展。

6.系统优化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全面、客观、动态优化的系统。指标既要全面,又要强调单个指标的独立性,避免和减少指标之间重复考察。要抓住重要方面有典型代表性的指标,避免设计成冗繁的评价体系,增加信息处理难度,降低效率。一方面,应尽可能保持评价指标内涵的稳定性和可比性,便于整个体系客观地、广泛地适用同类对象;另一方面,评价工作又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也应适当增加有效指标,剔除无效或低效指标,也应设立一些能反映过程的动态指标,科学地反映高校绩效的动态水平。

二、绩效评价方法比较和选择

同一套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不同评价方法,带来结果也不同。评价主体需要根据评价目的,按照上述原则,结合评价对象,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高校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排名法、平衡计分卡、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评价主体和信息使用者应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适用条件,选择合适方法。

1.排名法。这类评价由专业研究机构选取高校有关数据,运用专业方法运算,形成评价结果,并公布高校综合排名情况。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信息简便易得,无须数据处理,直接查询使用即可。常见的有: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评价体系、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排行榜评价、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通常认为,排名反映了高校综合实力,靠前的高校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由于受评估目的、评估原则、评估指标、权重以及计算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所大学在不同评估机构的排序结果会出现较大波动。同时,排名并不能反映高校投入产出效率。

2.投入产出分析法。这是绩效评价运用比较普遍的方法。该法根据投入的人、财、物以及产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构建投入、产出指标,把拥有不同投入条件的高校,放在由投入和产出构成的相对效率体系中进行评价。依据投入综合得分和产出综合得分测算绩效,以绩效得分值或以类别排序显示高校绩效状况。该法能反映高校投入产出效率,需要把数据无量纲处理,且获得数据量大,运算比较复杂,适合上级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对多个高校绩效评价。但该法没考虑不同层次高校生源差异和教师差异对绩效的影响。

3.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以战略目标实现为核心,通过构建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绩效指标,反映组织绩效。该法最先用于企业,后为高校所借鉴。为实现高校发展战略目标,利用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法及目标管理理念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绩效,找出弱项,解决问题,推动战略目标实现。该法能帮助高校领导统筹事业整体发展,平衡内部和外部、长期和短期之间关系,有利于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该法既使用财务指标,又使用了非财务指标,主要采用内部数据,比较容易获得,非常适合高校内部管理使用,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有力抓手。

4.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该法是度量多个指标投入和多个指标产出单位相对效率的综合评价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行业及部门。它将边际效益理论和线性规划模型进行结合,用于财务绩效评价优势比较突出。在实际运用时,所需评价指标相对较少,各测量指标计量单位无需一致,可以确保信息原始性和完整性,降低了确定权重的人为因素影响,可靠度与灵活性较高。但该法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量大,适合专业机构评价,并且随着信息量增大,该法识别能力在不断下降。

5.模糊数学法。绩效评价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定性指标的评价容易受评价者个人经历、敏感性及个人标准影响,得分通常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综合评价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且互为补充,改良了权重确定和分值处理,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运用中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测评者的主观性,具有借鉴意义。

6.层次分析法。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适合处理复杂评价问题。在项目评价时,将评价因素分解成目标层、效果层、指标层三个层次,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结合,把评价过程数学化,让思维过程定量化,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的复杂问题提供简单清楚的绩效评价。該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指标评价系统。但是,该法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且权重难以确定,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求法比较复杂。

7.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该法从错综复杂的变量内部联系入手,提取出几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综合因子,建立统计评价模型,运用所提取的综合因子计算分数,根据因子得分数进行综合绩效评价。这种方法以较少的几个综合因子指标,就可以反映指标大部分原始信息,保证了信息的原始性。因子分析法在提取相关性高的综合因子并运用它们综合绩效评价方面有明显优势。

绩效评价只是通过对比投入与产出关系,诊断高校效率高低的原因和问题所在。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不可能反映高校全部功能和成就,不可能承载对全部高校工作的评价。评价者要坚持正确导向,清楚各种方法利弊,选择合适方法用于评价工作,并不断研究和完善我国高校绩效评价办法,为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参考资料]

[1]丁振华,吴应宇. 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4(4).

[2]陈胜权.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模型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2012(6).

[3]毛龙生,周陆飞. 浅析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原则[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7).

[4]课题组.2012年高校绩效评价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13(10).

推荐访问: 辨析 原则 高校 绩效评价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