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探索思政教学新样态落位课程实施新策略

时间:2022-03-02 00:19:23  浏览次数:

【摘 要】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定位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并提出了具体的课程实施途径与实现方式,为新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一年多来,广大政治教师和教研工作者抓住课改契机,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从实践上进行了大胆探索。本文在实例展示新课改课堂新样态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综合性 活动型 课程实施 新样态

一、思想政治课程新样态课例分析

2018年暑期,全国26个省市400多名政治教师聚集在兰州兰化一中,进行了为期4天的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新样态汇报展示与探讨交流,高中组展示了3节议题式活动型、同课异构的课例,授课教师畅谈了课例的设计思路,接着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互动交流、相互切磋,最后由教学专家进行精彩的点评。江苏孙杰老师的一节议题式活动型课例,堪称这次新课改课堂教学新样态的典型代表。

课题:人工智能的辨析与创想

课型:议题式综合型复习教学

理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达成

思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活动为线索,对课堂教学进行结构化处理,提供“商议——争议——决议——追议”的序列化活动,将“议”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

场境一:议题“商议”

——在议题情境的多重描绘中,回归知识教学的原点,设计“人工智能长什么样”。

——通过师生对话、实例展示及视频简介,给学生创设思考“人工智能与学科知识关联”的议题情境。

——通过“人工智能的辨析与创想”议题卡的运用,促成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和合理解释,教师则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

场境二:议题“争议”

——将学生分成两组,教师自任主持人,开展议题辨析辩论式活动。在议题辩论的思维碰撞中,强化价值引领的基点“人工智能的风险是否可控”这一辩题。

——让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探究的过程,并作出符合科学精神的合理判断,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基于辩题涉及哲学、经济学等知识,教师要求进行二次辩论且需互换角色;为了有效掌控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切实把握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教师要求发言代表在陈述前,需经组员的反复讨论与充分商议、记录员的详细记录,并进行“去粗取精”,同时兼顾认知取向的“求同”与“存异”,教师则适当引导,以恰当处理思想内涵与辨析形式的关系。

——议题辩论中教师适当降低掌握理论知识的难度要求,遵循意义优先、兼顾形式的原则,更强调学生通过思维碰撞、价值冲突深化理解,促使其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从而借议题的“争议”引领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场境三:议题“决议”

——在议题决策的反复斟酌中直面问题解决的难点,设计“如果准备投资人工智能项目,应做哪些调研”的公共参与情境。

——引导学生直面真实生活世界的现实问题,鼓励学生将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基于“我”的个体经验,立足“我”的个性视角,统整不同的学科素材,斟酌进而表达各自的独到见解,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

场境四:议题“追议”

——在议题追问的深度思考中聚焦学科素养的起点,设计“人工智能能否使人类变得更强大”的议题留白。

——在对人工智能辨析的基础上展开充分创想,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人工智能关涉内容的广泛性与问题的复杂性,深度思考本议题丰富且可扩展的未来解释空间,以期生成“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

【专家点评】

笔者受邀为本节展示课作了点评,摘要如下。

第一,深化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新样态的依据是什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新课标重点推出并倡导四种教学形式:一是议题式教学;二是辨析式教学;三是情景、案例综合式教学;四是社会实践活动式教学。议题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孙杰老师这个课例,其议题的选择、议题的辩论过程、议题的结论生成,符合议题式、活动型、综合性的特点,显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新样态。

第二,这节议题式活动型复习课聚集社会热点,选择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2017年热门话题“人工智能”作为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辨识,科学认识人工智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实践性。

第三,在这个议题的讨论与辩论中,学生既调动和运用了政治学科中经济、哲学等课程模块的相关知识,又展示了对人工智能影响的价值判断。

第四,这节课特别关注议题的实践价值,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现实问题——人工智能的影响,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第五,议题的讨论,既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又强化了学科模块中的重点知识。 在议题讨论和辨析中,采用小组合作和辩论式,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在“求同”取向与“求异”取向有机结合的验证思路中,引导学生辨明事理,追求真理。

第六,这节议题讨论的活动设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妙巧地统筹议题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充分利用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及已有经验,提高了复习教学的适切性、针对性、运用性、实效性。

第七,借助視频对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供学生思考和辩论的辩题,采用相互关联、互动生成辨析议题的引入,进行“人工智能风险是否可控”辩题的辩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当的、肯定性的归纳和评价,并以拓展性、探讨性的追问作结……可以说,教学过程结构紧密,环环相扣,表现出师生互动、自然和谐的教学生态,充分显示了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二、新课标对思想政治综合性活动型课程的全新定位

1.新课标建构的内容体系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新课标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轴,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四维”,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为“四梁”,以树立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为终极目标,重新构建了思想政治课程全新的宏观结构体系(见图1)。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在内容建构和呈现方式上,既保留了多年来积淀的积极成果,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又凸显了学科核心素养和不懈的价值追求,具有大胆的创新性和明确的导向性。

2.新课标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全新定位突出了综合性

新课标大胆地打破了思想政治学科原有的学科体系和模块结构,由原来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类,并使这三类课程形成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拓展延伸的立体结构,突出了新课程统整性和综合性的特色。

从新课标必修类课程来看,新课标为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轴,根据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合旧课标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部分内容,重构了新课标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旧课标中必修1——“经济生活”进行拓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关内容,形成新课标必修2——“经济与社会”;将旧课标中必修2——“政治生活”与当前依法治国相关内容统整为新课标必修3——“政治与法治”;将旧课标中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整合为新课标必修4——“哲学与文化”。

从新课标选择性必修课程来看,将旧课标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与选修2——“经济学常识”整合为新课标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将旧课标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调整拓展为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将旧课标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拓展为新课标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从新课标选修来看,将旧课标必修1——“经济生活”中关于财政部分抽出来结合现实财政知识,形成新课标选修1——“财经与生活”;新课标增设了两个全新的选修模块,即选修2——“法官与律师”和选修3——“历史上的哲学家”。

3.新课标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全新定位突出了活动型

新课标明确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新课标把思想政治学科定位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教学建议,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走出教室的社会实践,都必须采用综合性活动型方式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三、思想政治综合性活动型课程的实现方式

1.准确理解综合性、活动型课程

思想政治学科定位为综合性课程,就是要求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学科课程。这种综合性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分类,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内容上,要求对多学科、多领域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与重构,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在能力上,要求综合运用理解、辨识、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方法;在价值取向上,重在培养学生应有的积极情感和人生态度,特别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标把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活动型课程。要求思想政治学科内容与社会活动有机融合,进行全过程、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力求“课程内容活动化” “活动设计内容化”,以“知识内容依托活动”,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前面“人工智能的辨析与创想”议题式综合型复习教学课例,是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

2.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体现综合性和活动型

新课标提出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以议题为课程内容,以情境案例为载体,以室内室外为学习活动场所,以综合性、活动型为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又一次挑战与革新,也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重大突破。

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中,要求“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说,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

为有效实施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实施途径:一是突出活动式,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课程活动贯穿全过程,力求系列化。二是强化辨析式,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凸显价值的导向作用。三是注重综合性,综合运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激发思考、合作互动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四是强调开放性,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还可以把更多的教学方式变成综合性、活动型课程的实现形式。比如,研究性学习、问题式教学、对话教学、辩论式教学、竞赛式教学、模拟法庭(联合国、人大、政协、听证会等)、演示式教学、课本剧教学、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社会实践(课程基地、德育基地、社区、工厂、机关、商场等)、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志愿者活动等,结合学科课程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进行序列化、活动化、综合化的设计,从而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覃遵君.了解新課标重大突破 探索新变化应对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0).

[3]覃遵君.素质教育全球掠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推荐访问: 探索 课程 实施 教学 新策略
[探索思政教学新样态落位课程实施新策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