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由民间编结艺术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5-17 18:05:05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X(2011)04-0000-01

一、民间艺术的价值

民间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中,有着独特深远艺术价值,任何一种辉煌的文化艺术,都源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并发展而来。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间艺术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民间艺术比比皆是,璀璨夺目。它是我国原始艺术的延伸,直接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民间艺术本身就具有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文艺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学术价值,这对发展繁荣当今社会有着直接关系的推动作用。民间艺术是一种具有独特之美的文化形态,它绘制在墙壁上、布上、纸上等成为绘画品;它雕刻在瓶中、石头上、木头上、瓷盘上等成雕刻品;她依附在建筑上、用具上等成为装饰品等等,它所具有的欣赏性,以及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文物性,构成了她应有的民间艺术价值。

二、民间艺术的特点

1.群体性特点。群体性是民间艺术区别于专门艺术的重要特点。民家艺术的创造是根据劳动者集体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它具有劳动者共同的生活基础,融入了他们集体的智慧和才能。其作品既反映了劳动者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又反映了共同的审美情趣,从创造到流传,始终与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区域性特点。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环境差异很大,其文化形态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并形成区域特征。民间艺术区域性特点更为显著,就地取材、物尽其用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材质特征。各地物产不同,产生的民间艺术也就丰富多样。民间手工编织品,北方利用当地出产的麦秸、芦苇、蒲草、柳条、玉米皮、高粱秆编织,南方除了上述种种外多用竹藤编织,与北方民间编织形成不同特色。

3.自娱性特点。民间艺术创造了美也创造了欢乐,劳动者在创造过程中的愉快以及创造成功后的喜悦,并在创造美的环境中直接和间接的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启蒙与教化,民间艺术中的编织,被喻为心灵手巧的艺术,人们通常用天然材料编织各种有趣的民间玩具,即是以各种纤维、植物的茎、杆、叶为材料编结、捆扎、串构而成的玩具。材料就地取材,随手可得。北方以麦秆为主,南方以棕叶、竹篾为主,均可编制成精美的玩具。如山东莱州用麦秆编扎的“山羊”,古时羊与祥相通,以此祝福孩子一生吉祥。用麦秆编出的海螺笼,即是玩具,又是装儿童喜爱的“蝈蝈”等鸣叫昆虫的笼子。

三、由民间编结艺术引发的思考

编结艺术源远流长,历史久远,绚丽多彩,是人类最古老的技艺之一。大约在1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字还没出现,为了表达思维和记事,人们用绳子打结记载捕获猎物的数目等。《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可见绳结是起到记事以代替文字的作用。另外,人们为了狩猎和采集活动的需要,用绳编织成简单的网具,或编织成御寒的网衣等,这种编织物就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编织。人类最原始的衣着、起居、生活记事都与竹、柳、藤、草为材料的编结有关。直到现在编结仍然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既是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又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从古至今,绳编工艺一直在广大劳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技艺不断提高,使用领域也逐步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把布条做成绳状,然后打结盘成纽扣,既实用又美观,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特征之一。还有古代的宝剑、玉佩、吊饰、宫灯、古筝、笛子等,大都系上造型精致的绳结作装饰,使之极富有艺术品位。在现代人的生活领域中,绳结工艺制作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品种极为丰富。如今,比较流行的时尚手链、腰带、发夹、发圈、手机袋及时尚提包等无不有绳结的出现,增添了情趣,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但是民间编结玩具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不断的萧条甚至濒临灭绝的危险。

中國民间玩具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各种祭祀活动中孕育而生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进行系统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比如,兔儿爷在北京就家喻户晓,而在南方就鲜为人知。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实地考察与研究,更需要深入地了解民间玩具艺术的创作过程与历史资料。收集各种民间玩具的工艺制作方法、史料及民间传说等,将老艺人的作品保留下来,这对于保护民间玩具艺术资源的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各地区根据本地民间玩具的特色来建设民间玩具博物馆,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民间玩具,同时还能丰富地方的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民间艺人的激励和扶持。因为民间玩具得不到重视,从事民间玩具创作的人收入非常低,导致民间玩具艺术人才严重流失,很难吸收到更多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进入这一行,这也是民间玩具人才凋零的重要因素。保护的本质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光大,年轻一代对于推动民间艺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民间玩具艺术完全可以通过走入中小学或大学课堂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成为一种爱好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 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 《民间艺术》杭州市 西冷印出版社2007

[2] 钟跃英 《艺术创造力障碍的突破》 上海市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6

[3] 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杭州市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89

[4] 李砚祖 《设计之维》 重庆市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推荐访问: 编结 民间 引发 思考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