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参与民间艺术扶贫路径探析

时间:2022-05-17 17:15:02  浏览次数:

摘 要:深度贫困地区民间艺术资源开发是传承和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贫困人口文化自信、实现脱贫的重要方式。高校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逐渐显示出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在扶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高校艺术类专业参与精准扶贫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参与艺术扶贫的作用和意义、参与现状及问题,探讨高校助力艺术扶贫的有效路径,以期实现设计驱动产业升级、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助力精准扶贫的目的。

关键词:民间艺术资源;高校;精准扶贫;路径

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如青海同仁县依托“热贡艺术”,着力培养唐卡画师,通过特色渠道实现脱贫致富;再如河北蔚县南张庄等剪纸专业村的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以及武强县依托年画、西洋乐器等特有文化艺术资源实现扶贫开发精准化等。从这些成功案例可以看出,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开发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贫困人口的文化自信,同时也是实现脱贫的重要路径,是实现育民、乐民、富民的重要方式。

1 高校参与民间艺术扶贫的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积极参与到国家精准扶贫实践中去,发挥艺术特色,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为民间艺术资源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先进的文化艺术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客观认识和价值判断,主导社会主流意识。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先进的文化艺术带入贫困地区,同时将文艺的宣传德育功能纳入“精神脱贫理念”的实现路径中去,发挥文艺独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提升贫困人口的艺术文化素养。

其次,艺术类专业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将创新思维融入民间艺术资源中,通过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环境规划等途径,实现民间艺术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同时兼具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促进就业创业、增强贫困人口文化自信等多重意义,使精准扶贫更具内生性、可持续性。

再次,高校参与艺术扶贫,能够更好地弥补基层艺术人才的不足,为民间艺术资源发掘、保护、传承提供智力支持,优化艺术扶贫的环境。

高校参与艺术扶贫的同时,也拓宽了艺术教育的范围,使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感受当地艰苦朴素的生活。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认知,拓宽视野,丰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也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以及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 高校参与艺术扶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扶贫形式单一,创新性有待增强

目前,大部分高校组织学生参与扶贫工作多以“三支一扶”等暑期实践活动为载体,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阻碍,只能选择一些形式简单的活动来进行,如通过义卖义演向社会募集捐款、赠送文化基础设施、短期支教、美化街道墙面等表面形式,这就造成了扶贫形式比较单一,并且不能“广而深”地开展扶贫工作。鉴于此,艺术类专业学生可以利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工业设计等艺术类专业优势,依据扶贫乡镇的地域文化特色,运用独有的专业知识,从环境资源规划、艺术资源开发、品牌形象包装等方面对贫困地区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可以打破扶贫工作中的地域限制,以此解决扶贫范围小、扶贫深度差等方面的问题。

2.2 调研周期短,扶贫对接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参与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只能选择利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大部分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时间为两周左右,由于时间有限,学生难以对扶贫政策、当地民间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等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与困难展开深入调研,因而无法制定有较强针对性、实效性的艺术扶贫实施方案。导致学生不能深入了解精准扶贫所蕴含的重要意义,艺术扶贫形式化,不能与帮扶村镇达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造成高教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贫困人口中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为保障艺术扶贫的持续性,高校应加强与扶贫村镇的长期联系,将艺术扶贫引入高校课程教学中,以扶贫项目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将高校助力艺术扶贫落到实处。

2.3 保障机制滞后,持续性有待加强

贫困地区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要真正实现“广而深”的精准扶贫,就需要展开长期而深入的调研。但高校暑期实践经费有限,难以支撑长久的调研支出。因此应逐步提高扶贫保障机制,如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等,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扶贫热情,保障扶贫工作的持续进行。

3 高校艺术类专业参与民间艺术扶贫的路径

3.1 依托民间艺术资源,创新艺术教育扶贫形式

高校可以通过承担贫困地区的艺术教育来助力精准扶贫。随着社会发展艺术形态趋于多样化,除了将现代声乐、舞蹈、绘画引入课堂教学外,还应当把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情感教育引入美术教育中,激发当地儿童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基層民间艺术人才培训、专业咨询、传承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高校联合各级文化部门开办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培训班,邀请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专家参与授课讲学,以提升基层文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及艺术素养。

3.2 实现课程教学与扶贫项目的精准对接

根据不同的艺术类专业,分别成立帮扶项目实践小分队。依托河北省贫困地区的民间艺术资源,从不同的专业领域,运用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实现课程教学与扶贫项目的精准对接。例如,借鉴“云南印象”“丽江印象”等成功模式,学习其营销宣传推广经验,使文化艺术产业与地方旅游资源充分融合、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蔚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这一古老技艺已经成功转化为民俗表演,可以将其与蔚县的古堡特色旅游资源、蔚县剪纸艺术相结合,形成蔚县暖泉特色旅游项目。

隆化县的“二贵摔跤”“八大怪”“隆化中幡”、雄县“的古乐”、磁县的“迓鼓”等,虽然已经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开发利用不充分,尚未被人们所熟知。因此,艺术类专业可以提供对接帮扶,在借鉴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利用已经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资源,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演艺项目。此外,整合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将演艺项目与之相结合,打造一系列既有民族风情又富含地域文化的精品杰作。再如,设计类专业帮扶对接重点在于通过发掘贫困地区的民间特色文化艺术资源、旅游资源、环境资源,塑造特色乡村整体品牌形象和产品的包装及推广。通过设计挖掘地域特色的人文、历史等内容,将创造性思维融入民间艺术资源,进而可以发展到民俗扶贫、文创扶贫。

实现课程教学与扶贫项目精准对接,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的民间艺术资源、特色农贸产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且能对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的影响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完善保障机制,实现扶贫对接的可持续性

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生参与艺术扶贫不仅需要一腔热情,更重要的是要有持久的奉献精神,这就需要高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机制。首先应当制定明确的扶贫计划,将艺术精准扶贫的领导组织、资金保障、人员分工等制度化、常规化,并通过文件形式落实到位。其次,组织建立艺术类大学生扶贫团队。建立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扶贫政策,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艺术扶贫的意义,培养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定期展开调研,及时把握当地实际情况,更新扶贫实施方案;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传帮带”,便于扶贫团队工作的可持续性。最后,教育部门应加大资金支持,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使高校艺术扶贫持续不断地走下去。

3.4 整合资源,实现扶贫渠道多样化

高校除了鼓励在校学生参与艺术扶贫外,还可以依托社会资源,如通过校友会、专业艺术团体等发动文化艺术界专家、企事业人士加入艺术扶贫工作中去,借助更广阔的社会资源,推动扶贫项目的落实发展。其次,通过民间艺术培训,培养壮大当地艺术人才队伍,通过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服务乡村群众,丰富百姓舞台,进而吸收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去。另外,努力搭建企业与贫困地区联系的桥梁,联合企业共同开发民间艺术资源,即高校艺术人才将创意设计融入民间艺术资源中,企业投入资本并负责整体运营,真正实现利用社会资本推动艺术扶贫项目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沈茂英.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及其在四川的实践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01).

[2] 蒙莉,雷金星.民间艺术产业化探微[J].广西社会科学,2017(01).

[3] 王高合.发挥高校优势  促推产业扶贫——云南省景东县茶产业发展思考与建议[J].中国茶叶,2019(01).

作者简介:刘冬晔,女,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

推荐访问: 民间艺术 探析 扶贫 路径 参与
[高校参与民间艺术扶贫路径探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