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职课程设置“度”的把握

时间:2022-05-16 17:20:05  浏览次数: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迅猛发展,目前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数量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一半。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针对目前制造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本文在综合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基础上,对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等方面的发展策略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0)05-0035-02

随着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其直接原因就是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因此,对高职课程设置进行理性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构建体现我国职业教育特点并符合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结合相关院校近年来的办学实践,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尝试构建一个高职教育课程的新体系。

一、高职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从高职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特征:

1.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构建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规模发展只有近十年的时间。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专业体系的构建和课程的设置主要沿袭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基本为本科课程的“压缩饼干”,特点是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知识本位。学生的学业负担重,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一知半解。这一阶段的问题在于课程内容偏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忽视知识与工作具体情境的联系,学生不仅难以达到知识能力的要求,技能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2.强调技能的培养,构建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体系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人们意识到高职学生在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并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技能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规避初期阶段的缺点,强调技能培养,围绕“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建立,体现出理论课与实践课分离、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现象,特别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操作实训比例较大。这一阶段的问题是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加强知识间的关联性。在教学计划上,人为地将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单独拿出来,作为实践环节的一门课程;在教学实施上,则体现出理论课纸上谈兵、进行实训时讲授内容重复的状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但综合职业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甚至与中专、技校层次相当,缺乏发展潜力和综合素质。

3.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对高职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发现,知识本位和技能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均有失偏颇。要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整体来看待,让学生获得在职业实践中相互关联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相对割裂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联系,即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中相关尺度的把握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应兼顾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素质。为此,必须从课程设置方面着手,把握好相关尺度。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构建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力结构);以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构建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素质结构)。没有够用的文化、专业知识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就不牢;没有突出的专业应用能力,专业特色就不明;综合素质不高,工程应用能力就得不到有效发挥,就会导致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1.课程的设置要考虑总的学时数和总的课程数目

按照实施情况,高职三年期间学生实际学习总的教学时间和课程数约为2700学时左右,且能保证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时间的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必须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摒弃一些课程,改造一些课程,发展一些课程,新设一些课程。根据笔者摸索,所学课程总数大约在35~40门左右,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现代前沿知识和专业岗位知识,以适应现实工作岗位的要求,顺利求职就业。

2.课程的设置要考虑知识的综合,即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比例

目前教育部提倡增大实践教学比例,一般的做法是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通过几届学生对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笔者认为较为适合的比例是6:4,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如果学生在校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相关专业技能知识,但还是不能保证所学的技能一定会在工作中得到发挥,甚至有不少学生必须从事与岗位相近和甚至跨专业的岗位,或在新的岗位重新开始学习,就会使得学生在就业上没有任何优势。因此,高职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后续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课程设置从内容上充分体现新技术的应用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传统的工科专业。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新的生产模式不断出现,使机械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且已渗透到从设计、工艺、制造、检测到经营管理诸多方面。因此,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发展作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例如,在以前的机械制造行业中,机械设计与制造偏重二维设计。随着生产不断进步,机械三维软件集设计、制造和分析功能为一体,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在企业中更加流行。高职院校也应开设三维设计与制造课程,把分析模块、设计模块、制造模块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为学生今后就业并很快胜任岗位工作打下基础。大体而言,教学中现代前沿知识约占总体知识的10%为宜。

4.从内容上看,课程设置必须安排好相关课程之间的知识的衔接与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无缝过渡

应将实践课程有机地融入理论课堂教学,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做到工学结合。要明确专业体系中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知识点之间有机融合,必须解放思想,对各个课程认真分析加以改革。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互换性》这门基础课程进行了相应改革,除了理论课程外,增加了零件检测实训,并将实训课程穿插在理论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5.在保证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构建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设置度的把握,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既要避免所学太专、培养口径过窄,也要避免口径过宽、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保证基础课程知识的比例,才能为整个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机械设计与制造是大类专业,我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考虑了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专业方向。除相同的理论基础课之外,每个专业方向有其专业核心课程。如塑料模具工艺与设计、冲压模具工艺与设计、基于UG的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系统与故障诊断与维修、基于UG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等为数控专业核心课程;基于液压系统的构建与维护、基于PLC系统的构建与维护、基于电机控制的系统构建与维护等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围绕着核心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增设了其它相近方向的课程,比如数控专业方向增设了一门模具设计基础课程。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还开设了社交礼仪、科技写作、艺术欣赏等课程。总之,按照我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情况,基础知识约占40%,现代前沿知识约占10%,专业岗位知识约占40%,其它扩充知识约占10%,是能够满足要求的。

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课程设置与课程组织与安排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展开了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课程设置与课程组织为突破口、以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改工程,充分把握“够用”尺度,尽量从市场需求出发,协调和把握好各方面因素,确立了实用能力本位、学生主体、教学互动、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建立起了客观、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汤红军.素质维度下的高职课程设置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2]向丽,刘晓欢.高职课程改革专题(上)[J].2008,(4).

[3]宫波,林文华.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

[4]周临震等.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09,(11).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EB/OL].http://jk.ivt.edu.cn/news/show.asp?id=926.

推荐访问: 高职 课程设置 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