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iSchool教育理念的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时间:2022-03-05 08:24:39  浏览次数:

[摘要]通过对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调研,从iSchool教育理念角度,将核心课程划分为与“信息”“技术”“人”三要素相关课程和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这四类,并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iSchool;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6-0010-07

1iSchool及其教育理念概述

11 iSchool简介

iSchool(information of school)是美国、英国等国家发起的,由世界著名信息学院组成的联盟体,旨在共同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信息学科教育及其发展,联盟成员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中心开展研究和实践。截至2016年6月,iSchool联盟成员已发展到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新加坡、中国等多个国家在内的77所成员院校[1]。

12 iSchool教育理念要素

iSchool联盟运动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探讨和发现信息、技术、人三者之间的关系[2],这也是iSchool联盟的核心理念。因此,信息、技术与人构成了iSchool教育理念的三大要素。

121 主体要素——信息。“信息”是各学科整合与开展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主要研究与信息资源组织、采集、分析、开发等信息资源相关的问题。首届iConference就开宗明义地指出“iSchool的关注焦点应是信息”,“围绕信息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应成为iSchool的核心所在”[3]。

122 支撑要素——技术。信息技术在iSchool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对信息资源的研究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比如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就是在数字环境下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信息资源分类也包括Tag等网络标签的研究[2]。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技术如何先进,技术始终只是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为信息领域提供工具性的支持,不能凌驾于“信息”要素之上,这一点对于理解技术要素在iSchool中的定位非常重要[3]。

123 核心要素——人。iSchool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发现、存储、管理与共享信息,将合适的信息、以合适的格式、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合适的人”。iSchool所定义的“人”这一要素更多地着眼于馆员所要服务的对象——用户。因为教育的最终效果是服务社会、用户,通过研究用户的思想与行为,研究人在从事信息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动机,找出人的行为规律,为信息用户服务及社会活动提供参考依据[4]。因此,“人”是iSchool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

2调查设计

21 调查目的及对象

课程是构成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系统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学科建设与发展思路的重要反映。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课程来完成,课程设计及其标准实质上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为此,笔者以四川大学等国内15所设置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为对象,围绕其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及完善的建议。

22 調查方法与步骤

调查分析采用网络调查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调查步骤如下:

第一步,前期准备。以CNKI等为数据源,以“iSchool”“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等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检索,从文献角度了解iSchool联盟成员以及国内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二步,网络调查。通过教育部网站、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官方网站等链接,从各高校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核心课程中获取该专业课程的相关信息及数据。

第三步,内容分析。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获取的课程信息及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分类统计及内容分析。

第四步,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改进及完善的建议。

3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31 教育概况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原为目录外专业(110503W),设置于2002年。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调整为目录内专业(120503),归属于管理学门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1205)专业。截至2016年4月,全国共有15所高校设置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等3所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置该专业后未招收学生;吉林化工学院和湖北医药学院是2016年度教育部新批准设置该专业的2所高校。另外,河北师范大学在2005年设置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于2014年停招,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撤销该专业。具体情况见表1。

32 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因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高校的课程数据无法通过网站获取,因此笔者只针对获取到课程数据的11所高校(不含已撤销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河北师范大学)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比对,整合课程名称,将相同内容的课程归为四类,前三类是与“信息”“技术”和“人”相关的课程,第四类是具备各自高校学科或专业背景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据此绘制成表格(表2—表5)。

321 “信息”相关课程统计分析。与主体要素“信息”相关的核心课程共9门,涉及信息资源建设、组织、分析、开发及产业管理等各个环节。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归属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因此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门基础课程也列入此类。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70的高校均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描述与组织、信息分析与预测这四门课程,可以看出这四门课程是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中“信息”类最核心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不再赘述。

第二,信息产业管理课程有4所高校开设,分别是四川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和天津财经大学;而信息资源开发课程只有四川大学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这2所高校开设。

第三,图书馆学、档案管理、情报学课程分别有4所、6所、8所高校开设。可见,各高校对于情报学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对图书馆学和档案管理这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信息时代,相较于图书馆学和档案管理而言,情报学的技术化程度更高,人才市场需求量更大,因此从理论教学方面受到重视也是必然结果。

322 “技术”相关课程统计分析。与支撑要素“技术”相关的核心课程共15门,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与数据或信息处理环节相关的数据挖掘、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计量、信息安全等理论课程。第二,与大数据、云计算相关的课程,包括商务智能、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等课程。第三,系统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第四,与信息网络化相关的网络编程、网页设计等基础课程。第五,数字技术在信息机构的应用实践课程,如数字图书馆。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与数据或信息处理环节相关的5门课程中,有50以上的高校均开设了数据挖掘与分析、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计量学和信息安全管理这4门课程,因此,这4门课程是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技术”类最核心课程。

第二,大数据、云计算相关课程数量少。笔者通过阅读武汉大学教授司莉的文章《iSchool院校的大数据相关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分析》,了解到有12所iSchool院校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大数据相关课程共计25门,以技术课程、应用课程为主,以理论课程为辅,注重培养学生对常用的、热门的大数据技术和工具(如Python、MapReduce等)的应用能力,重视大数据技术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并解决特定领域的大数据问题等[5]。但与之相较,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盛行的信息时代,国内直接以“大数据”“云计算”等命名并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仅2所,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其他高校开设的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也是以理论课程(如“数据挖掘与分析”等)为主,而技术课程(如数据分析工具、大数据软件和项目等)屈指可数,应用课程(商务智能、移动智能等)则只有天津财经大学开设了商务智能一门课程。

第三,系统应用、软件开发课程中,有70的高校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但是开设系统开发、软件项目开发课程的仅有四川大学和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两所高校。系统开发、软件开发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主攻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未开设这方面课程也是考虑了这方面因素。

第四,与信息网络化相关的程序语言、网络编程、网页制作等属于技术类课程的先导知识,因此开设这方面课程的高校占大多数。

第五,数字图书馆课程是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运用到信息机构的应用课程,能够实现技术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完美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开设数字图书馆课程的高校只有华中师范大学和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两所高校。经笔者分析,最大原因是数字图书馆课程与图书馆学专业相关度最高,而与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度较低。

综上所述,在技术类课程的开设方面,各高校对于技术类应用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这也是我国本科教育注重授予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现象的一种体现。

323 “人”相关课程统计分析。与核心要素“人”相关的核心課程共9门,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信息用户,社会文化和公共关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信息伦理、政策及法规。

国内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对于“人”这一贯穿于信息交流与传递过程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要素的关注,无论是从信息用户角度,还是从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角度来看,都有所欠缺。

第一,有70的高校开设了信息服务与信息用户课程,说明大多数高校对于信息用户的研究还是比较重视的。

第二,开设社会文化、公共关系类课程较多的仅有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这3所高校;其他的如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仅开设了个别相关课程;另有50的高校未开设此类课程。说明国内高校对于信息人才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第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创业课程,仅有四川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开设。说明国内高校目前还没有将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当中,还没有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推进。

324 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统计分析。跨学科、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共15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应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信息科学问题的交叉学科课程,如市场信息学、电子商务政务、管理心理学、信息经济学和信息传播学等。第二方面是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相关学科课程,如经济、财务、营销、统计、运筹学等。第三方面是具备各自高校学科或专业背景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如医学、土木、汽车概论等课程。

第一,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具备显著的交叉学科性质,所学知识涉及管理、信息、计算机、经济、传播等多门学科,因此开设交叉学科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实际上开设这类课程比例偏低。

第二,经济学、统计学和运筹学等相关学科课程的开设比例也偏低。

第三,医学、土木、汽车概论等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开设,经过笔者调研,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第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必须修习跨学科课程,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开设的土木工程概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汽车概论等课程。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医学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如徐州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开设的医学概论、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

4课程设置的改进与完善

41 “信息”要素课程调整

411 增加“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产业管理”2门课程。从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角度来看,相应的产业和市场的支撑、依托是其发展的必备条件。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信息产业发展既可以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技术装备,又可以承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可见,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产业管理2门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412 保留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课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归属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无论是从学科历史、延续及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专业知识关联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3门课程也属于核心课程范围。因此,保留这3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42 “技术”要素课程调整

421 增加符合时代信息环境需求、紧跟新技术发展研究的课程。增加大数据、云计算、人机交互、信息可视化、机器学习等符合时代信息环境需求同时又紧跟新技术发展研究的课程,让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技术的发展,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和最先进的、最热门的技术应用,满足市场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

422 强调技术类课程的应用型特征。在学习技术类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突出强调其应用型特征。努力克服“为技术而技术”造成的专业特色不明显、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其他专业课程简单套用等问题,实现管理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的深度融合[6]。

以开设大数据应用课程为例,培养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在移动终端、社交网络、互联网等特定领域中的应用能力,即针对某个特定领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挖掘有效信息来解决问题。以“商务智能和数据挖掘SAS”课程为例,要求学生使用以SAS Enterprise Minter为主的商务智能工具分析信息机构的数据,以提高信息机构的决策和营销策略,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具备人才市场需求所需要的高级商业分析技术[5]。

43 “人”要素课程调整

431 增加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课程。积极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将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是科学组织信息资源、有效开发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向智慧和财富转化,增强社会和各类组织的竞争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胜势的根本保证[6]。

432 开设数据团队管理等课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和技术应用的支撑,同时也必须具备团队管理能力。因此,开设与数据团队管理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从数据咨询的角度为用户提供分析业务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管理分析项目经验[5],以满足市场对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

433 开设社会文化、公共关系学等课程。信息人才能否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不但要具备信息管理知识、信息处理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核心知识和职业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开设社会文化、公共关系类课程,是培养信息人才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保证信息人才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能够被社会、被用户所需要、认可和尊重。

44 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调整

441 体现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和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融合性。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高校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及交叉学科课程有一个倾向,即大量增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导致信息资源管理核心课程边缘化。虽然其初衷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但结果却造成了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资源管理核心知识和技能丢失殆尽,而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只是学会一点皮毛,这实际上是对学科整合和课程改革的误解。在学科理念融合方面,不能单纯增设技术类或其他学科课程,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做成一个“学科拼盘”,而是要从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交叉学科领域汲取理论成果,开设信息经济学、信息传播学等交叉学科课程,将其与信息资源管理融合起来[3]。

442 删减相关度较低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建议删减与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相关度较低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一方面,从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和素质要求角度来看,具备高校学科、专业背景的诸如医学、汽车、土木等专业知识并不包含在內。另一方面,通过删减这部分课程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5结语

笔者的调查分析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在对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仅从其专业课程名称上进行了表层分析和探讨,并未深入到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层次。因此,对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是后续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Directory.[2016-06-27].http:∥ischools.orgmembersdirectory.

[2]崔旭,刘燕权.美国iSchool运动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31—33,57.

[3]安琳.国外iSchool运动与图书情报教育变革[J].图书馆建设,2010(10):109—112.

[4]刘宝瑞,蔡娜,张诗悦.对iSchool教育理念中“人”要素的关注与解读[J].图书馆学研究,2012(16):11—18.

[5]司莉,何依.iSchool院校的大数据相关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5(6):84—91.

[6]党跃武.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以四川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6(3):2—6,57.

推荐访问: 课程设置 资源管理 教育理念 专业本科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