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卓越地理教师

时间:2022-05-13 12:40:07  浏览次数:

教育部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启动“卓越教师教育计划”,该计划要求创新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引导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地理课程标准颁布后,高师院校应重新审视地理教师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师范特色,全面提高地理学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师德高尚、专业过硬、技能娴熟、仪表儒雅”的优秀毕业生,以满足社会对卓越地理教师的要求。

一、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教育改革力度加大,采取了诸多有效举措,如部属师范生免费教育等政策。各省也加大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力度,在《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强化师范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为主体,教育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参与,职前和职后教育贯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就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还不可能建立起完全开放型的高师教育培养制度。高师院校应抓住发展机遇,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重新设计地理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地理教师具有“双专业”的特征,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师范生学科专业素质培养和教师教育技能训练,这是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

2、高等师范院校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地理学科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课程教材的多样化、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选择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课程评价的发展性等是对传统课程观念的根本性变革,对地理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授课技能、人文素养等诸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我国当前的高师地理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高师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在目前的形势下,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应该进行回归本位、与时俱进的改革,重新确立人才培养标准,切实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师教育要真正贯彻落实“服务基础教育”的原则,深入基础教育实际,研究基础教育“新课改”、“新课标”,以及整个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跟上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步伐,同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方向,进而重新确立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体制内的核心地位,并真正发挥教育母机的作用与影响。因此,高师院校应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切入点,构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

二、当前地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类课程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人才的素质局限于知识量,而且特别强调对专业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却忽视了教师教育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康德尔在1953年发表的《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中指出:“读完师范学院的课程,同读完医科或法科课程相似,没有实践,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医生或律师一样,也不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来。”“在教师的试用期,像医生的实习期那样,应看作是新教师在老教师监督和指导下进一步得到培养的时期。”我国现有大多数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中,地理学科的专业课程课时足、学程长,而地理教学论和教师技能训练等课程在大三年级才开始开设,并且课时少、学程短,6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被缩水。总之,从学时、学分上,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都失调。这种重学科专业知识、轻教师技能训练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教学实践能力,不能尽早进入教师角色,这是目前我国高师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重理论课程教学,轻实践课程开设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据调查发现:95%的地理教师认为应加长教育实习的时间,9%的甚至认为“一年比较合适”,也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实习应该贯穿师范,生学习的始终,而不是毕业前夕的集中锻炼,应该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才能更好地提高未来教师的教育能力。

目前,师范院校设置的教育实习一般在5~8周左右,对于师范生来讲,要在一个月左右的教育实习中完成教育见习、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实习总结等学习任务,显然学时过少,导致有些教育实践内容不能很好地深入学习。这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实习时间相比差距较大,比如英国教育实习15周、美国15—24周、法国27周等。此外,有些学校师范生的教育见习被省略,减少了学生了解学校和体验教师工作的机会。因此,当前的地理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亟待改革。

3、地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当前,许多师范院校地理师范生需要学习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学论这“老三门”课程,教师技能实践类课程主要有教育实习、普通话、三笔字等。这些传统课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很大,但在师范院校中,与中学新课程接轨的课程开设不足,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调查、教学观摩、模拟教学等活动的机会也较少,而与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相对应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指导性课程的开设就更少见了。地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影响了师范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三、构建地理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

改革并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新趋势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重点在于整体优化。笔者参加了本校课程体系的重新修订工作,认真构建了地理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地理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理论与技能、通识教育课程三个课程模块(表1)。

通识教育模块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开设了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课程。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体修养三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涵盖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自然科学包括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环境等,并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教学内容;艺体修养包含了音乐、美术、摄影、影视、建筑、大众体育项目等赏析课程。这些课程以拓宽师范生知识视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

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为目标,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教师教育理论与技能模块以加强师范生从教技能为目标,包括教师教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个部分。其中教师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又分为一般教育理论课、学科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等三部分。

必修课程中,一般教育理论课设置了教育学概论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学科教育理论课设置了地理教学论、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科教学设计等;教育技能课设置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学地理实验研究等必修课程,要求师范生必须修读,以加强与基础教育衔接与贯通。在教育实践课程中,将教育实习由原来6周扩展至16周,安排第七学期全部进行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采取自主实习、分组实习和混合编队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实习形式,积极鼓励师范生开展顶岗实习和乡村支教,充分调动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选修课程中,一般教育理论课开设了中国教育简史、外国教育思想史、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伦理与修养、教育哲学、国际比较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要求学生任选;学科教育理论课开设了学科教学测量与评价、学科解题研究、学科基础教育改革专题等;教育技能课开设了三笔书法、班主任工作(含学生心理辅导)、演讲与写作、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这些课程是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需要选择。

只有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地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卓越的地理教师。以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理论与技能、通识教育课程三个课程模块为主体的卓越地理教师课程体系建设是积极的尝试,对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地理教师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启示。

推荐访问: 教师 课程体系 地理 培养 改革
[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卓越地理教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