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时间:2022-03-12 08:26:28  浏览次数:

摘要: 生物安全专业是2005年新增本科专业,该专业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建立了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完善。

Abstract: Biological safety is a new undergraduate subject in 2005,the construction of it is still in the infant stage,training model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biosafety professional was established b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llege of Bio-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mproved continuously in practice.

关键词: 生物安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Key words: biological safety;talent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67-02

0引言

生物安全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当活动干扰、侵害、威胁生物种群的正常生存发展而引起的问题,包括生物、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和公私财产受到污染、破坏、损害等问题。生物安全问题真正引起国人关注是源于2002年发生的“食人鲳”事件,全国各地的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了强有力的全面清查处理[1]。但多位专家均指出,一时一地的清理查处只能治标。只有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生物入侵的悲剧再次发生[2]。

1国内外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生物安全本科专业是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新上的本科专业,由福建农林大学率先招生,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首次招生,作为我校一个年轻的本科专业,如何让毕业生在就业和继续深造中突出优势,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诸多问题都显得还不够成熟[3]。

而在国外高校中, 没有设置专门的生物安全专业, 而是在相关的学科或专业中设置了和生物安全有关的课程设立了食品安全的方向, 这些课程包括: 生物安全导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化学、生物地理学、动植物检疫学等[4]。

2专业建设基本规划

生物安全作为一个新近发展,但应用性又很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据此确定专业建设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考察省内外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我们在专业发展规划中,充分认识到:本专业要培养的不仅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生物安全教学和科研人员,而且还要面向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生物安全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本专业建设目标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实现生物安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努力使本专业成为我省生物安全人才的重要基地。经过4-8年的建设与发展,将生物安全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先进、且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专业。

3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生物安全专业创办之前,就多次组织了有关领导、专家、系主任及骨干教师,到省内外等院校及相关部门考查,了解生物安全相关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工作及学生的培养等情况。回来后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出我校生物安全专业建设计划

3.1 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为前提一方面,本专业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的具备与现代高等教育相称的基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具体而言,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科研部门、企业和管理机构从事生物安全教学、服务、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专门人才,并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生源。另一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安全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受到生物安全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从事教育、研究、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简言之,四年的教学工作应围绕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增进人文素养、夯实理论根基、加强方法训练、提高应用技能。

3.2 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学校、学院及系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我们主要采取通过“自我培养”和“外面引进”等措施:①在基本满足专业教学的前提下,规定本科生一律不进;②立足教师在职培养,按照《湖南农业大学进修、培训工作规程》,大力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高级研讨班等,加速培养学科带头人。近几年来,教师攻读学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现有2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1位教授已顺利完成访学任务;③积极引进具有高学位、高职称的专业教师,特别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生物安全专业所在的生物安全科技学院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科研水平,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也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办法。近年来,经过我系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和科研项目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3.3 以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建设为核心关于生物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方面,我们已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反复修订完善,认为原有相关专业定位不够明确,导致课程体系不清晰,似乎面面俱到,但都蜻蜓点水。从长远发展来看,生物安全专业目标应该定位于面向学校、科研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有坚实而宽广的生物安全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明确专业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并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是开展生物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思路。主要改革思路:明确专业地位,优化课程设置;增强生物安全研究方法类课程;精简理论课程,强化应用技能课程。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大胆尝试,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3.4 以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为基本条件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是专业建设中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基本条件。我们首先根据生物安全专业特点,确立实验课教学体系,开设配套实验课程。

3.4.1 确立了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包括设计性实验:如基本实验技能、基本规律验证等;综合性实验:生物安全实验技能、专题实验等;创新性实验:生物入侵机理的探讨与研发工作等。

3.4.2 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分类,分为基础性实验室(普通生物学实验室,昆虫与植物病原分类实验室)和应用性实验室(转基因检测实验室、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实验室)。

3.4.3 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的功能,为生物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服务,让低年级学生操作一些与基础知识有关的生物安全实验;为生物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让高年级学生参与专业课老师课题辅助研究;为学生提供生物安全研究演示性实验和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让学生多参加生物安全类SEMINAR及学生社团等活动。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本专业目前设有一个专门的实习基地:湘丰有机茶生产基地,促进了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也大大推动了生物安全这一新学科的建设步伐。另外,计划在2011年前正式筹建校本部、南方和北方三个联单生物安全实践基地。

4专业课程设置

4.1 主干学科,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植物保护。

4.2 主干课程,包括生物安全学、生物入侵预警及控制、生物灾害学、转基因检测及安全性评估、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昆虫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药物分析、检疫学基础、生物信息学基础。

4.3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4.4 主要专业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检疫性病害的鉴别、监控与防御;转基因生物的分子检测技术;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价体系;动植物检疫技术、主要作物病虫草害的鉴别、测报与防治;农药常用剂型、药物分析等。

4.5 课程设置与学分,本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须获173学分方能毕业。其中,设有必修课105学分;公共选修课217学分,学生必选21学分;专业选修课20.5学分,学生必选14.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8.5学分,创新学分4学分。

5结束语

生物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构建中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高生物安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应致力于构建创新体系,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多学科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另外,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亚辉,胡学友,伍玉明等.谈谈“食人鲳”——兼论生物外来种的入侵[J].动物学杂志,2003,(01):98-100.

[2]王小军.生物安全与我国的生物安全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4):118-124.

[3]张剑等.《食品机械与设备》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 现代食品科技,2006(3):208-213.

[4]孙爱东,于林,罗欣.农业院校设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之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3(3):64-66.

推荐访问: 课程体系 探讨 设置 生物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