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成都市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对市民融入度及相关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06 10:50:04  浏览次数:

摘 要:本课题聚焦于成都市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建设对成都市民日常生活的融入度,通过问卷调查形式采集成都市民对成都市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感受、体验、意见和建议,从而在客观层面上分析这些科普基地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相应的管理和决策思路及建议,以期将成都市科普基地信息化工程打造成一个真正为民所喜、所需、所用的平台。

关键词:成都市科普基地 科普信息化 融入度 相关对策

我国各级各类科普基地在面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科普工作传播面的扩大和效能的加强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科普信息化已成为科普工作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的重点任务。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中国科协八届五次全委会的讲话中指出,应“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让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科普信息化亦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5年8月,成都市评定的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的各类科普基地有111所。这些科普基地在科普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尝试和探索,他们的科普信息化工作是否已融入了市民生活并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市民对此有何反馈,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作为成都市科协民生发展类课题, 本课题于2015年上半年开展,聚焦于研究成都市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对成都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力。通过问卷调查形式采集成都市民对成都市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感受、体验、意见和建议,从而在客观层面上分析这些科普基地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相应的管理和决策思路及建议,以期将成都

市科普基地信息化工程打造成一个真正为民所喜、所需、所用的平台。

一、成都市科普基地信息化建设对市民融入度现状

本次问卷调查共对350名成都市民进行调查,所有问卷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对象均为高中以上学历(学历较低者说看不懂问卷),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59%,女性占41%)。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12个题目,从不同侧面进行调查。

1.第一个题目调查科普基地在市民中的知晓度。问卷中列出成都市现有的111个科普基地的名称,询问被调查者知道多少个。单选题。全部作答。选择“0个”的4人,占1.1%;选择“1-10个”的146人,占41.7%;选择“10-20个”的119人,占34%;选择“20-40个”的45人,占12.9%;选择40个以上的36人,占10%。结果显示,只有36%的科普基地不同程度地为近88.6%的市民所知,说明科普基地在市民中的总体知晓度不高。

2.第二个题目调查市民主动浏览科普基地信息化平台的频率。询问被调查者“您浏览这些科普基地的网站及微信等其它信息化平台的频率是怎样的?”单选题。 全部作答。 选择“偶尔”的189人,占54%;选择“一般”的79人,占22.6%;選择“从不”的69人,占19.7%;选择“经常”的13人,占3.7%。结果显示,大多数市民只是偶尔浏览科普基地信息化平台,可见科普基地信息化平台虽为市民所知,但关注度不高。

3.第三个题目调查市民感兴趣的科普基地网站内容。请被调查者按感兴趣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多选题。全部作答。选择“科普知识”的295人,占84.3%;选择“展藏品介绍”的282人,占80.6%;选择“科普活动”的274人,占78.3%;选择“基地新闻”的225人,占64.3%;选择“学术研究”的216人,占61.7%;选择“基地介绍”的203人,占3.7%;选择“其它”的141人,占40% 。

4.第四个题目调查科普基地微信的普及率。询问被调查者“您加过这些科普基地的微信号吗?如果有,加过多少个?” 单选题。348人作答。选择“1-10个”的191人,占54.9%;选择“0个”的96人,占27.6%;选择“10-20个”的34人,占9.8%;选择“20个以上”的27人,占7.8%。

5.第五个题目调查科普基地虚拟智能导览系统服务的普及率。询问被调查者“若您参观过以上某些科普基地,它们是否提供过虚拟智能导览系统服务?(即基地提供免费wifi,游客在关注基地微信公众账号后就能通过手机获得语音导览、语音讲解、地图查找、门票购买等多项服务)。 单选题。336人作答。选择“少部分有”的150人,占44.6%;选择“大部分有”的100人,占29.8%;选择“几乎都没有”的59人,占17.6%;选择“几乎都有”的27人,占8%。

6.第六个题目调查市民对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平台质量的总体满意度。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层次,分别询问被调查者对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工作的“科普资源质量”、“信息内容更新”、“载入速度”、“版面设计”、“内容形式”、“网站导航”六个方面的满意度。全部作答。

对“科普资源质量”,满意的占31.1%,基本满意的占50.6%,一般的占15.7%,不满意的占0.2%。

对“信息内容更新”,满意的占18%,基本满意的占41.1%,一般的占35.7%,不满意的占5%。

对“载入速度”,满意的占19.7%,基本满意的占36.3%,一般的占38.3%,不满意的占2.6%。

对“版面设计”,满意的占18.9%,基本满意的占39.1%,一般的占33.4%,不满意的占3.7%。

对“内容形式”,满意的占21.7%,基本满意的占38%,一般的占36%,不满意的占2%。

对“网站导航”,满意的占17.7%,基本满意的占35.7%,一般的占40%,不满意的占3.4%。

二、成都市科普基地信息化建设对市民影响力和融入度现状分析

1.成都市科普基地在市民中的总体知晓度不高,不同科普基地的知晓度相差极大。调查显示,41.7%的市民只知道10个以下的科普基地,34%的市民只知道10—20个科普基地。在众多的科普基地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动物园、成都植物园、四川博物院、成都东郊记忆馆和四川科技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国色天香乐园、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成都海昌极地海洋世界科普基地占据了市民知晓度的头十位,这10个科普基地只占成都市科普基地总数的9%,但在市民中知晓度竟高达60.8%,其它91%的科普基地的知晓度只有39.2%。这说明性质为事业单位的、有专门资金扶持的、规模较大、历史较悠久的科普基地拥有优势地位明显的受众群,而其它较小规模的、从属性质的企事业单位的科普基地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2.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与市民的交互面较小。首先,市民主动浏览科普基地信息化平台的频率较低。其原因一方面是科普基地在市民中的认知度较低, 另一方面是市民自觉接受科普教育的意识仍待提高。其次,科普基地微信的普及率处于较低水平。微信是帮助市民通过手机移动网络与科普基地建立联系的便捷方式。但因为大多数科普基地未开通自己的微信号,使得市民缺乏关注科普基地微信号的机会。第三,科普基地虚拟智能导览系统服务的普及率较低,只有很少的科普基地提供了智能导览系统服务。

3.科普基地的展藏品和相关知识是最受市民关注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市民对科普基地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科普活动抱有较大的兴趣。这也为科普基地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挖掘基地特有的科学内涵并以市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播,应成为科普基地网站及其它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

4.市民对科普基地已有的科普信息化平台质量总体上感到比较满意,但认为仍有可改进之处。市民们为此提出了如下建议:希望科普信息化平台不仅美观,而且能够品牌化、特色化,用原创性和通俗活泼的内容来吸引受众,要运用多种体验性方式使民众多感官接触,开发互动交流平台,运用多种信息载体增加民众的参与概率,同时注意内容长度的碎片化以适应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和完善成都市基地科普资源的科普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科协等相关部门为成都市科普基地建设做出了大量工作,如举办“我与科普基地——成都的科技童年”、蓉城科普游,科普双年展等大型主题活动,创办了成都科普数字地图、成都科普3D互动服务平台等。为使成都市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工作更完善,在对这次调研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扩大成都市科普基地的知名度。

1.1塑造“成都科普”这一权威品牌,使之成为成都市所有科普基地的代言人,从而大力增强成都市科普基地在市民中的知晓度。目前成都市已开设了“成都科普3D互动服务平台”网站,将各个科普基地的网站资源统一整合,并将全市范围内的科普信息统一登示,使该网站成为全市科普服务的平台,成都市民享受科普生活的园地。对该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文作者提出如下建议。

(1)可将各个科普基地的资源进一步组织整合,举办大型的科普線上线下活动。如每年举办“成都科普大讲堂”系列科普讲座,使之成为成都市民日常科普生活的常态化活动。举办“成都科普博览会”和大中小型不同主题的“成都科普展览”等,使科普展览成为成都市民喜爱的休闲节目。并提前将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等信息公示,吸引成都市民自发前往参与。此外,还可与旅游部门、旅游公司、旅游网站及公交部门等合作,开辟“成都科普旅游线路”、“成都科普自驾线路”、“成都亲子科普游”等品牌科普旅游项目,将科普基地打造为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总之,采用一切有效手段,不遗余力地使“成都科普”这一品牌为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提供各类可见、可听、可享、可用的资源,使“在成都,爱科普”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2)在各个科普基地之间搭起交流和协作的桥梁。可将各个科普基地的科普工作者组织到一起,建立一个类似“成都科普工作者之家”的平台。使他们在该平台上可发表心得,交流经验,共商合作,促进各个科普基地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个体和群体的优势。

(3)将优秀的科普节目以视频等形式在平台上展示。如将深受好评的科普讲座制作成视频,将一些优质的科普动漫、科普游戏等在网站上进行推广,从而增加科普宣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聚焦科普爱好者的目光。

(4)增加科普平台的互动功能。如鼓励市民上传他们推荐或自创的科普文章和科普视频等,建立交流专区供市民们对共同感兴趣的科普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也可通过该平台让科学专家和市民亲密接触,为市民答疑解惑。同时向市民们推荐一些优秀的科普类图书或电视节目等,实现科普传播的双向共促。

1.2针对成都市科普基地在市民中知晓度严重不均匀的现状,鼓励科普基地之间互助宣传。如一些知名度高的大型科普基地,借助如发放宣传册,在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友情链接和介绍等宣传方式,帮助一些知名度低的科普基地引起市民的关注。

1.3成都市的111个科普基地分布于成都市的五区十二县,应联合地区科技部门着力将该地区的科普基地打造成具有地方优势特色的旅游品牌和科普教育品牌,以点带面,扩大影响。

2.加大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与市民的衔接度和交融面。

2.1针对大多数科普基地在市民中知晓度不高的现状,如何唤起市民对这些科普基地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热情,是现阶段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各个科普基地其实具有其非常独特的知识文化内涵,本身就是一个个等待开发的宝藏。在科普网站等平台的宣传上,能有意识地将它们的特点和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运用生动有趣的文字、美丽诱人的图片、引人入胜的视频和精巧的游戏等吸引市民的关注,让市民主动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体验和感受,才能真正提高科普基地的知名度。

2.2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科普信息化手段。为将科普服务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的兴趣与关注对象相匹配,应设计传播不同类型的科普信息化普及方式。如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关注时间不持久的特点,可提供有益有趣的科普游戏、轻松浅显的科普视频短片,使他们通过全方位感官体验强化科普学习效果;针对对知识的探索欲和辨识度较高的青年、中年人群,可向他们提供深度科普文章和专题视频、专家讲座和科普论坛,满足其高层次的科普娱乐需求;针对文化总体水平偏低、关注健康养生的老年人群体,可向其提供防治老年疾病、科學养生方面的文章或科普影片、专家讲座、手机短信定制等服务。此外,还可在社区设置电子科普画廊,以音视频相结合的直观方式,吸引民众驻足观看。

2.3开展长期而深入的科普专题调查和科普理论研究。科普信息化建设要始终关注市民科学素养、科学兴趣、科学生活的现状和变化态势,将其作为科普基地提供信息化服务的重要参考指标。科普信息化如何高效率地整合各类人力、物力资源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需求,是需要经过多次深入细致的调研和理论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因此,科普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坚持开展针对各类科普资源和科普对象的专题调查。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中国民众的科学素养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成都市科普基地的开辟是提升市民科学素养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步,接下来就是把科普基地建设好,从硬件、服务和信息化等方面不断积累和完善。科普基地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从一开始就要做好,使科普基地的虚拟服务和真实服务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使科普基地实现良性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姝立. 关于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1 (11).

[2]中国科协八届五次全委会议召开李源潮讲话﹝EB/OL﹞.[2014-01-25].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0126/c64094-24228587.html.

[3]中国科协发布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EB/OL.[2015-09-19].新华网, http://education.news.cn/2015-09/19/c_128247007_3.htm.

[4]俞涛.上海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信息化工程建设情况﹝J﹞.科协论坛.2009(5).

作者简介:胡芳(1976—)女。民族:汉。籍贯:四川眉山。研究方向:博物馆科普教育与国际交流。

※基金项目:2015年成都市科协调研课题“成都市科普基地科普信息化对市民影响力和融入度及相关对策研究”.

推荐访问: 科普 成都市 融入 信息化 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