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

时间:2022-04-11 09:06:52  浏览次数:

【摘 要】追求教育的本真,让学生健康而和谐的发展是教育的全部意义。文章主要以生物学科教学的知识为例,倡导教师从身心健康的关注、生命观的形成以及三观的形成这三个方面入手,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从而促进生物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

【关键词】生命教育;身心健康;生命观;三观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它是对健全生命的成全;是顺随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而其本质就是促进生命的成长,这正是自然学科教学的薄弱环节。理科教师往往很难在复杂的计算公式、数理逻辑中体现出人文色彩,实现生命化教育。但生物学课程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它研究的就是生命以及生命的规律,是最容易实现生命教育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中知识的挖掘,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认识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感悟生命的魅力,融入生命教育。

一、关注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

(一)身体健康

生命教育是以学生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的,因此让学生关注和保护身体健康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我们可以用药物来减轻和避免疾病的危害,但食品质量和安全、滥用抗生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新问题正在挑战我们的健康。同时,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课堂来普及相关知识。例如,当教师在讲到蛋白质功能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人体缺少蛋白质会出现浮肿?大头娃娃事件给孩子带来哪些灾难性的损伤?你如何检测奶粉的优劣?三聚氰胺奶粉中不缺少氮,但为什么婴幼儿食用后会出现严重后果呢?

很多疾病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由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学生们经常被教导要合理营养,不吃垃圾食品,不能过多地食用方便面等防腐食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缺少相应的理论认知。中学是学生生理心理逐步成熟的过程,其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以不吃垃圾食品烧烤为例: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资料,如腌渍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高,烧烤中的苯并芘含量高、长期食用麻辣烫等容易导致癌症的发生,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基因突变的形成过程以及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分析哪些因素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并且告诉学生基因突變是一个累积效应,也许不会让你立即发生癌变,但一旦发生,那将是致命的伤害,所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预防癌变及疾病的发生。

(二)心理健康

当然一个人身体健康并不是真正的健康,还要要求他的心理健康。研究指出,中学生在读书时期更容易产生压力,对待事件不能正确归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很多时候是由于缺乏沟通所致。所以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利用人文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在缓解学生压力的同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教学时,可利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的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作为导言,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和奉献精神。

此外,如果一个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在学习上缺少自信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命的过程:每个人都从一个受精卵开始,母亲一个月只能产生一个成熟的卵子,正常男性射精液包含大约2亿个精子,那么多精子追逐一个卵细胞,最终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在母亲的子宫内膜壁上着床,在妈妈的细心照顾、十月怀胎中,再加上母亲痛苦的分娩,生出了这种小小的生命。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更要相信自己的优秀,从而让其珍惜生命存在的意义或价值,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关注生命本质 形成生命观

(一)生物的多样性——把握生命

从宏观上看,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千奇百怪。从物种体型上看,有重达上吨的蓝鲸,也有肉眼不可见的大肠杆菌;从生命长度上看有“生而不死一千年”的胡杨木,也有“朝生暮死”的蜉蝣,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找不到一模一样的生物个体,体现了生命世界物种的多样性。从微观上看,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之间有差异,生物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细胞结构有差异,行使不同功能的动物细胞结构有差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差异,这些都构成了细胞的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又是基因的多样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因其具有自己特殊的基因,而被赋予独特的性状。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多样性,也共同绘画出了地球上最美丽的风景。

当教师在讲授生命的多样性时,要让学生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可以通过举例论证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人可以使用和创造工具。由于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独特中所蕴含的科学,例如人类利用仿生学,可以发明飞机、火箭飞上蓝天,发明潜水艇在海洋中遨游,这都是因为人类掌握并利用的自然界规律,从而获得创造的灵感。第二,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础(除病毒以外),而最根本的区别是基因的差异,因为基因是构成我们生命的基础。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也有万分之几,以此来教育学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学会把握生命。教师可以用科学史教学的方法如孟德尔、沃森和克里克等科学家的成功案例,分析每个成功的科学家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把握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来把握自己的生命,实现自己的精彩人生。

(二)生物的统一性——敬畏生命

在高中生物必修1认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同时,也具有统一性,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虽然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但是具有拟核,拟核中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DNA,所以拟核和细胞核一样都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从而认识细胞的统一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个体,一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而多细胞生物可以依靠各种细胞的分工和合作,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就连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不能独立生活,也必须寄生到活细胞内,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这也是生命的统一性的表现;另外,到了必修2学习了遗传因子——“Gene”基因,统一使用一整套的遗传密码,不断执行着中心法则的基本规律,构成了生命体结构的精巧奇妙,让学生对生命充满敬畏。

人类作为生命的一份子,同样具备了生命的统一性,我们同身边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平凡的。比起一只勤勤恳恳的蜜蜂、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我们并不高级到什么地方,所以我们应当敬畏生命。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减少学习知识的空洞、抽象和无味。如依托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技术,让学生观看基因是怎么构成不同的生命体;或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种子的萌发、动物的哺育等。之后对学生加以引导,先问问他们看到了什么,又看懂了什么,让学生分享其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培养生命情感 形成正确三观

动物的冬眠、仙人掌的针刺叶、鱼的身体呈流线型、细菌产生的芽孢等,都是生命适应环境的体现,也是生命最完美的展现。然而生命并不都是长生不老,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于是所有的生命学会了增殖和繁衍后代,也就有了“生命不止、生生不息”的生命世界。生命的代代相传让物种得以延续存活,而人类更是将生命的延续性做到了极致。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生命的继承,父母将自己所有的心血注入到下一代人身上,其中很重要的纽带就是爱与责任。因此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如在进行生命价值教育时,播放汶川地震中母亲用身体保护孩子还给他留了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阅读自己的诞生,阅读自己的成长,从而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将三观的养成与建立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教材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出课堂”并“超越课堂”。高中是学生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若这时期受到良好的情感态度引导,对学生来说必将受益终身。

教育是为了成全每一个年轻的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而不是把学生变成装知识的容器。在进行教学时,教師不单要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要灵活地运用生命教育,巧妙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融入到教学中,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让教育回归本真,让生命归于自然,让生物课堂因为有了生命教育而充满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孙明霞.从生物知识教学到生命化教育——我的教育教学探索之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9(02):41~44,48.

[2]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02):16~19.

[3]丁奕然.感受生命世界的三大魅力[J].中学生物教学,2017(17):1.

推荐访问: 融入 学科 生物 生命 教育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