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病例诊治体会

时间:2022-05-17 10:00:06  浏览次数:

摘要:猪痢疾(swine dysentery,SD)是由猪痢疾短螺旋体(Bhyodysenteriae)引起的一种特有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以消瘦、腹泻或粘液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1]。发病率高、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是本病的特点。附红细胞体病是感染了血液寄生虫而出现贫血、黄疸和发热等症状的人畜共患疾病,发病时间长达10~30d,死亡率极高。猪痢疾和附红细胞体病两种疾病如果单独发病则治疗不会很困难,但混合感染后,可使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加大,引起高死亡率及高淘汰率,给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通过介绍猪痢疾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时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诊断方法以及总结其治疗措施,以期能够为两病混合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痢疾;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诊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猪痢疾(swine dysentery,SD)又称血痢,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感染率高,流行期长,发病快,死亡率高;若治疗不彻底,病猪长期带菌排菌,成为本病的来源。我国1978年从美国进口种猪时发现该病,20世纪80年代后,疫情开始扩大,涉及全国20 多个省市[2]。附红细胞体病,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全身皮肤发红和发热,故又称红皮病。病猪感染后可大批死亡,常常呈地方流行,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1 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发病情况分析

许多研究[3-4]表明:作为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发现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普遍发病于中小型养猪场和农户。一般猪于引入4~30d后发病,起初食量迅速下降甚至拒绝进食,发病严重的患猪体温可达40.50℃~41.50℃,迅速消瘦,并伴有呼吸困难,粪软便稀,呈油脂样或胶胨状,颜色为棕色、红色或黑色,随病程的发展,粪便中出现混有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腥臭味较严重。发病过程中全身皮肤发红,出斑顺序是从鼻部、耳朵到全身各处皮肤,后期由发红转为发紫。如不及时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当,发病时间过长时,死亡率可达90%以上。同时研究还[3-4]验证,治疗过程中采用强力附红消、澳克林配合痢菌净针或者投喂盐酸土霉素、痢菌净等药物治疗,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 症状与体征

病猪起初往往精神沉郁呈高度脱水状态,疲倦喜卧,厌食或饮欲明显增加,多数病例表现为厌食,腹部疼痛,大便失禁,下腹部及四肢末端青紫,耳尖青紫,边缘变干向上卷起,部分患猪只出现干咳,眼结膜发炎,呼吸急促,腹式呼吸,尿液呈咖啡色或深黄。患猪发病期间往往出现全身皮肤发红或出现红斑,出斑顺序是从鼻部、耳朵到全身各处皮肤,后期由发红转为发紫。急性死亡者全身发紫或无明显变化。不同猪群发病后症状表现不同,部分病猪呈急性过程,出现明显消瘦。患猪病初排糊状稀粪,继而剧烈腹泻剧烈下痢,部分表现为便秘,稀粪者伴有黏液性质的分泌物或伴血液或血块,味腥臭,肛门周围及会阴部位粪便污染严重,粪中含带血或者黏液。部分病猪发病比较慢,开始时胸腹部及会阴部出现出血点,行走摇摆,或用后肢踢腹,腹痛不安,耳尖、腹下、四肢末端发紫,被毛粗乱无光、消瘦,后期大便失禁。此外个别病例还有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等症状,起立无力,极度衰弱而死亡。另外,部分病猪明显消瘦,康复猪生长迟缓,但死亡率较前面两种情况要低。

3 病理变化

经过剖检可以发现,病死猪耳、鼻、四肢末端及躯干部有多个出血点及瘀斑,血液凝固不良。淋巴结检查可见患猪多处淋巴结肿大,尤以颌下、肺门、肠系膜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明显肿大。口腔及消化道、咽喉部可见有多个出血性小溃疡灶,病灶可见黏液和出血。胃底潮红,黏膜有大小不一的溃疡病灶,胃底及幽门部可见红肿或出血。呼吸道检查,气管解剖发现其内充满泡沫样黏液,肺脏大面积瘀血或点状出血。心脏剖检发现心肌坏死变性,色泽较浅,似被开水烫过。急性死亡的猪营养良好但剖检可见其有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结、盲肠黏膜高度肿胀,部分结肠及盲肠黏膜可见出血。肠内容物混有黏液、血液,坏死组织,味臭、稀薄。有的结肠或盲肠还见到有黏膜溃疡。严重腹泻者剖解可见直肠黏膜肥厚,严重的见有出血点,芝麻大,盲肠和结肠,肠壁及系膜明显充血、水肿。有出现黏液性出血性炎症者,表层黏膜大片坏死,形成灰色或黄色黏液纤维蛋白伪膜,其下可见糜烂面。肝脏及胆囊肿大者,有瘀血斑点或黏膜出血坏死灶,肝脏质地较脆,肿大的胆囊内排出稀白、似米汤状的胆汁。此外,还有部分病猪肾脏肿大,剖检发现肾脏外层包膜易剥离,肾脏表面弥漫有散在出血点。

4 实验室检查

4.1粪检和肠黏膜的化验

取病猪新鲜大便及大肠黏膜涂片,用姬姆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高倍显微镜镜检,如果可见3 个以上具有3~4 个弯曲的较大螺旋体,即可怀疑有猪血痢的存在。

4.2 血培养的观察

从病猪血液或粪便中获得提取液,通过血培养,用生理盐水稀释培养液,在添加多黏菌素的鲜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并置于恒温39℃,厌氧条件下培养,培养结果检查见有明显的β溶血环。

4.3 血压片的镜检

病猪血液性质呈水样,黏附能力减弱,不黏附试管壁。取病猪新鲜血液,置于抗凝剂试管,冷却后将其倒出来,可见试管壁有粒状微血。把血液加热到38℃再进行此实验,此现象消失。取病猪新鲜静脉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并加盖玻片,将玻片置于400~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虫体。

4.4 血片的染色镜检

取耳静脉血于载玻片并上推片行姬姆萨染色,于高倍镜下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星状,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体,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状似气泡、边缘不光滑、不平,经过瑞氏染色的虫体在显微镜下可见呈紫蓝色。

总之,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3]。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诊断

当病猪出现疲倦喜卧、厌食等症状,合并呼吸急促、腹式呼吸等,尿液呈咖啡色或深黄色及排便失禁。及全身皮肤发红或出现红斑,特别是出斑顺序是从鼻部、耳朵到全身各处皮肤时要注意考虑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可做肠黏膜及粪便检查,通过姬姆萨、草酸铵结晶紫或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及血液涂片检查等可予以辅助诊断。

5.2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巴通体病、疟疾、蓝耳病等相鉴别 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与疟疾一般较易鉴别。疟疾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与巴尔通体病较难区分,巴尔通体病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临床表现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以急性发热与溶血性贫血为主的奥罗亚热及以皮肤病变为主的秘鲁疣。只能凭血片中形态及在血浆中与红细胞上存在比例加以鉴别二者,前者常呈环状,在血浆及红细胞上均有分布;后者环状较罕见,常常寄生在血浆中,极少寄生在红细胞上。与蓝耳病鉴别,二病患猪都有突然出现厌食,体温高或低,鼻流清涕,鼻端耳尖发凉,喜卧嗜睡等症状,但蓝耳病病猪耳尖耳边缘呈现蓝紫色,个别猪鼻端瘙痒,鼻盘擦地,极度不安,仔猪常发生呼吸困难,耳、鼻盘呈蓝紫色,多数死亡。

6 治疗

6.1 西药治疗

目前治疗措施主要有:

6.1.1 0.5%痢菌净溶液,按0.5ml/kg,肌肉注射;2次/d,3~5d,也可用痢菌净片内服,按5ml/kg,2次/d,3~5d,强力附红消(盐酸多西环素),肌注0.1ml/kg,1次/d,连用4d以上。

6.1.2 甲硝味乙酰胺,按30~40 mg/L的比例饮水,连用3~7d。

6.1.3佛苯尼考、土霉素、强力霉素拌料饲喂,待猪群觅食,于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200g/t饲料,痢菌净100g/t饲料,强力霉素200g/t饲料,连用一周。

6.1.4注意及时淘汰病猪,治疗过程中注意对症治疗,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K3等营养素。

6.2 中药治疗

有学者研究发现[5]中药方:生石膏90g、连翘30g、黄连9g,板蓝根30g、黄岑18g、栀子18g、赤芍18g、橘梗18、玄参30g、丹皮18g、茯苓18g、甘草12g。用法:将以上药放入锅中,倒入2500ml开水,浸泡30min后,文火煎取1000ml药液,灌服或拌料饲喂,2次/d,连用3~5d。本方药量适用于重10kg左右的猪,具体可视猪的体重和数量而相应增减。

6.3 民间药方治疗

此外还有一些各地常用的土方也有一定的疗效,如药酒验方:土茯苓、麻黄、商陆、红花。文火炒至微焦黄,趁热加入米酒1000ml,密封3d后即可使用。治疗时取药酒加热,灌服,每日两次。

7 总结

猪痢疾的症状表现为肠道病所致消化道症状,先引起腹泻,后下痢乃至血痢。该病需要注意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等疾病鉴别诊断其临床症状相似。对于患猪痢疾的病猪,应采取积极的防制措施,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治疗无效应采取捕杀和处理。对暴露于患猪所在场所而目前未发病的猪群,要立即用药物进行预防,以减少发病和死亡。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特征为急性黄疸性贫血、全身皮肤发红和发热。猪附红细胞体病多因断奶、阉割、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诱发,故在有应激因素发生前后,应服用抗应激多维及抗生素以防该病发生[6]。诊断猪附红细胞体病,要求早发现、早治疗。该病病原体主要寄生在红细胞上,使正常的细胞破坏、减少。因此,一旦发现患猪机体抵抗力下降,应考虑此病,此病易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二者混合感染时,采用面介绍的几种疗法,一般3d左右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严重者也6~7d可以痊愈,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以上介绍的三种疗法,特别是第一种疗法,具有疗程短、操作方便、依从性良好、疗效显著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养殖业。为了加强对猪痢疾和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疾病的防范,应做到防止从疫区购进被感染的猪只,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搞好饲养场所的卫生、清扫工作,认真落实好防疫措施,定期消毒、驱虫、严格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镇兽医站设立必要的化验设备, 进行常规的化验培训,并随时了解当地的疫情。相关人员应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当地养殖专业户的相关知识水平,增强防范意识,提倡自繁自养。

参考文献

[1]李文超.猪痢疾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07):143-147.

[2]陈敷言.兽医传染病学(第5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51-254

[3]姜兰.浅谈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病例诊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08):58.

[4]王海军, 汪鹏旭.猪痢疾短螺旋体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 2010(10):25-26.

[5]孙凌志, 陈庆勋, 张元秋, 魏连冬.中西医结合治疗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J].青海畜牧兽医, 2008(02):2.

[6]单卫斌.猪附红细胞体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畜牧与兽医, 2010(01):42.

作者简介:董建平(1978-),男,汉,四川省水产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推荐访问: 细胞体 痢疾 诊治 病例 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