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深化校企合作和完善高中多元培养之基的角度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改进①

时间:2022-05-07 12:20:11  浏览次数:

[摘 要] 针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尚存在的三大弊端:企业在分类招考改革中缺位、高中教育多元培养之基未健全、对口单招和自主招生过程中技能考核形同虚设,提出了两点改进措施:一是通过提升高职教育地位和推进高中教育多元培养,为分类招考奠定基础;二是让企业参与分类招考的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改进分类招考的内容,希望这些观点能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些思路。

[关 键 词] 分类考试;校企合作;高职;多元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6-0008-02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生产与服务领域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若要真正贯彻落实这种“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精神,在招考阶段就必须注重“企业参与”和“突出技能考核”。然而,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分类招考改革的现状是:企业主体缺位,并没有发挥其深谙市场需求的优势;70%的生源基于高考,没有进行技能考核;30%的生源基于对口单招和自主招生,在招考过程中偏重理论考试成绩,技能考核不突出。

一、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中凸显的三大缺陷

(一)忽略企业重要性,分类招考参与主体不完整

目前,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是以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为核心,国家和政府为指导,缺少了第三方——企业的

参与。

从理论和实际运作来看,一方面,企业从事实际生产,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更确切地知道岗位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拥有精良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丰富的资源,这些优势可在人才选拔阶段实现重要价值。所以,笔者认为企业能够协助高职院校在招考阶段将专业对于考生的选拔标准和岗位对于职工的选拔标准统一起来,选拔出更具备职业潜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高中教育多元培养之基未健全,高职教育成为无奈之选

目前,我省高职院校约70%的生源基于高考,由于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的课程教育,所以他们都是按专科批次被录取,并没有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这种录取方式于高职院校而言,几乎与本科选拔形式一致,只是降低了录取分数线;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进入高职院校是被本科院校淘汰的不得已选择,而不是抱着学习实用技能的心态主动报考。由此可见,缺少技能考核的招考方式并不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选拔原则,也无形之中将高职教育置于了低层次的地位。

鉴于普招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所以对其招考的要求务必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而不可被本科录取模式同质化。

(三)对口单招和自主招生偏重理论考试成绩,技能考核不到位

就对口单招而言,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综合理论的考核内容狭隘;二是专业重视度不够,表现为专业课所占权重不高,我省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分值比例为4:3,将专业课置于从属地位;三是专业技能考核不到位,由于物资缺乏和对市场洞察不够,市教育部门的出题渠道多为“从教材中抽取”“将简单的笔试题化为操作题”等,这些都导致专业技能考核成为入学考试的软指标。

就自主招生入学而言,弊端主要体现在:偏重文化基础知识且文化基础考核内容过窄;简单地按照分数高低录取考生,没有结合专业需求;面试时间短,技能考核不突出,难以把握学生的职业能力等。

二、以“提升高职地位”为保障,“推进高中教育多元培养”为根本,奠定高职分类招考基石

(一)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其地位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本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并列的两个组成部分,由于招录方式存在弊端,使得高职教育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地位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只有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报考高职院校的积极性,才能让高中教育的多元培养顺利实施。

对于提升高职教育地位的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高职院校也设立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本专科生源的定位可借鉴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学院,分别侧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与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两种层次的录取依据均为考生的专业理论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其次,高职院校本科批次的录取时间与普通高校的录取同步,专科批次的录取时间与普通高校三本的录取同步。这样的改革能从真正意义上让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报考高职院校是为了学习实用技术而非无奈之选。

(二)高中教育构建多元培养之基

高中教育不应当是围绕“本科升学率”进行的片面教育,应当因材施教,建立人才多元培养机制。具体而言,学校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志向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学术类、技能类、体育类、艺术类等,并在重视度方面做到不分厚薄。学生在高一阶段学习完公共文化课之后,首先进行培养方向的分流,对于选择技能类的学生,需再进行专业大类选择(就如选择学术类的需再进行文理科分类),例如,计算机类、化工类、机械类等。专业大类的设置则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结合各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而定。高二阶段,技能类的高中生除了进行基础文化课学习外,还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操作学习,他们参加高考的内容为公共文化课、专业课以及技能考核。高三階段,可在上学期利用1~2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与所选专业大类相关的企业进行预实习,并安排校内外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接受职业培训,获得实践能力。

对技能类考生的培养,除了上述按部就班的方式之外,笔者认为可以选择某专业尝试“高中——高职——企业人才协同联合培养试验计划”,该培养计划具体可实施为:三方共同制定高二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选派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参与教学等;完成高二阶段的学习任务后,由三方联合组织一次专业特色考试,选拔若干优秀学生在高三阶段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该计划的实施不仅拓展了技能类考生的入学途径,也促进了高中、高职及企业三者的衔接,更在无形之中提升了高职教育的地位。

三、探讨校企合作改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形式

(一)成立各行业理论考试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设置考试科目权重值

省、市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联合行业协会指导各行业与高职院校共建常态化的职教集团,在职教集团牵头下,成立各行业的理论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中的教师代表需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提名并得到行业协会的认可,企业代表则由行业协会提名且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理论考试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并细化本行业内各专业的理论考试,包括文化基础课考试和专业理论课考试,针对普通高考、对口单招、自主招生这三类生源制定与高中教育相匹配的理论考试大纲、考试科目。

在制定各专业的理论考试科目与设置分值时,要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结合起来,一要使文化基础课的总分不高于专业理论课的总分,二要依据各门科目的成绩对所报考专业的作用大小设置权重值。理论考试指导委员会需要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构成,依据专业特色对各门科目设置权重值。对于不同岗位的知识构成,笔者建议以“企业主导、高职院校协助”的形式对本行业中优秀技能人才的知识构成进行测试、分析,得出合理的权重值。

(二)成立专门的职业技能研究中心

以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的研究力量为依托,以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为支撑,校企合作成立专门的职业技能研究中心,技能研究中心的两大任务是:技能考核命题的设置和技能考核小组成员的确定。

对于技能考核命题的设置,应严格按照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对考核内容和职业技能水平标准进行研究,尤其要明确技能考核重点。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创造价值,而是让他们学习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所以,高职院校的技能考核应当以考察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即职业潜能为主,操作技能为辅。对于职业潜能的测试,首先,要确定测试的能力项目有哪些,其次,要确定各项能力值的参考范围。笔者建议技能研究中心开发出可以通过计算机执行的能力测试系统,以保证公平性和效率性。

对于考核小组成员的确定,技能研究中心可建立三方联合考评体系,三方包括:校方专家、各企业的工程师、行业协会的专家。考核小组成员的具体名单由技能研究中心推荐,由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审核,所有考核小组成员在参与考核之前都要接受正规培训,熟悉各项考核标准和考核纪律,以确保技能测试的公平、公正、专业。

(三)建立正规的技能考核基地

一般说来,职业技能的考核若在相应的实际或模拟职业环境中进行,考生的操作技能水平和能力倾向会更真实地展示出来。所以,笔者建议校企建立相应专业的技能考核基地,让考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操作特定仪器,以便更准确地考查学生在高中或中职阶段初步掌握的操作技能,也从操作中观察学生的职业潜能。考虑到很多高职院校都有相同的专业,诸多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与企业建立各专业完备的面试基地,将各校相同专业的面试集中起来,这样不仅能优化面试流程,节约资源,也能使技能考核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不再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考试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不能背离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突出对技能型考生的选拔和培养,要真正落实这一点,首先要完善分类招生改革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其次要确保生源具备专业技能考核的基础,高中教育要做到多元培養。此外,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分类招生考试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案,从而为高职院校选拔更多的璞玉浑金,最终培养人职匹配度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文斌.高职对口单招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0:28-29.

[2]吴美瑾.从校企合作的角度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改进方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56(11):46.

推荐访问: 深化 角度 改进 完善 培养
[从深化校企合作和完善高中多元培养之基的角度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改进①]相关文章